人教部编版2020年春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2020年春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01 17:0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课题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的高度集中与田赋剥削的苛重;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了解满洲的兴起、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军人关和农民军的失败。2.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的表现,提髙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3.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重点
明朝灭亡的原因及过程。
难点
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环节


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衰亡。明朝是如何衰败的?又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探究明朝的灭亡。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板书课题)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结合图片内容,阅读课本84页第1自然段,归纳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学生找到即可举手发言):⑴皇帝:沉迷享乐,属于朝政;⑵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⑶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教师:想一想:政治如此腐败,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读图,简要描述图中人物的衣着、神情和生活状况?2.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结果)教师过渡语:统治阶级骄奢淫逸,底层人民家破人亡,阶级矛盾一触即发。想一想: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1628年陕北大旱“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陕西通志》农民阶级在家破人亡、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们能怎么办!难道继续忍受地主阶级的剥削与压榨,直到饿死、困死?学生:反抗;起义;推翻腐败的明朝政府……引出:明末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明末农民起义原因(本课难点)⑴陕北大旱,官府催征如故——直接原因⑵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根本原因2.起义经过陕北起义→进军河南(提出“均田免赋”口号)→攻克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攻克北京1644年→明朝灭亡3.探究问题⑴阅读课文85页“人物描写”,找出李自成个人具备的优点?吃苦耐劳、勤劳勇敢、英勇善战⑵阅读课文86页“材料研读”并回答: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①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②军纪严明,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③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④明末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严重,朝廷赋税不断,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教师过渡语引出后金:李自成有着中国古代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等优点,但是也有中国古代农民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等缺点,大起义军被眼前的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东北地区的大敌——后金,终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满洲的兴起明朝后期,东北地区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努尔哈赤,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皇太极继位,继续进攻明朝。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2.清兵入关(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失败)⑴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⑵明将吴三桂与清军联合夹击。四.拓展提升从明朝腐败亡国的历史角度出发,让学生对腐败这一问题有个初步的认识,并对我国现阶段高压反腐政策有个基本的理解,进而升华到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而读书。
小结
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