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二《 呼兰河传》(二) 学案+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二《 呼兰河传》(二) 学案+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1 07:04:40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二
呼兰河传(二)
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整体理解《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
2.能够品味《呼兰河传》散文化小说的叙述艺术特色。
3.能够感受作品流露出的对乡土刻骨铭心的怀恋,体悟萧红的写作旨归。
【课前预习任务】
1.查阅和梳理萧红的生平经历。
2.整体通读《呼兰河传》,分别为每一章概括标题。
3.用批注法标注自己的阅读体会或疑惑。
【课上学习任务】
1.通过概括标题来理解《呼兰河传》整本书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
2.通过语言赏析、叙述视角等来分析《呼兰河传》散文化小说的艺术特征。
3.感受与体悟萧红的故乡记忆和精神还乡。
【课后作业】
思考与探究题。(任选一道完成即可)
1.《呼兰河传》是一部纯粹的乡土小说。有人说,作者萧红是东北人,身负家仇国难,这篇小说完成于抗日战争中期,竟没有一点抗日意识,小说严重地脱离了时代,没有一点民族的精神。也有人说,萧红放弃了一切束缚文学的教条,表现出傲睨文坛流风的勇气。萧红则在小说尾声里说:“以上我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为他们充满我幼时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请结合《呼兰河传》,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字数不少于200字。
2.很多人去过鲁迅的故乡,看到鲁迅儿时生活过的百草园,都觉得平淡无奇,根本没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绘得那样美好和神秘。同样,如果现在能到呼兰河小城萧红家的后花园看一看,你也许会和许多人一样,觉得索然无味。究竟是岁月流逝,人事变迁,风光不再,还是作家笔下故意夸张、粉饰?请结合作品和生活体验,谈谈的理解和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字数不少于200字。
3.“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请结合《呼兰河传》和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字数不少于200字。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评价依据:观点明确,论述合理,能够结合作品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共25张PPT)
第四单元
呼兰河传(二)
北京版
选修二
高二年级
语文
《呼兰河传》整本书阅读学习目标
1.能够理解《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
2.能够赏析《呼兰河传》散文化小说的艺术特色。
3.能够感受作品流露出的对乡土刻骨铭心的怀恋,体悟萧红的写作旨归。
第一章
呼兰河小城的基本概况
第二章
呼兰河人的精神“盛举”
第三章
“我”与祖父的后花园时光
第四章
“我”家几户房客的生活
《呼兰河传》整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
小团圆媳妇经历惨死
第六章
性情古怪的长工有二伯
第七章
磨倌冯歪嘴子的故事


幼年记忆与难以忘却
《呼兰河传》以童年生活与童年记忆为线索,把孤独的童年故事串起来,写了20世纪初北方呼兰小城的社会风貌以及普通人的生活。萧红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生于斯、长于斯、念于斯的小城作传。
《呼兰河传》是一本全方位、多角度呈现呼兰河小城风土人情并表现普通农民的生活、反抗、失败、屈辱和精神麻木的作品。
第一章:9节;第二章:5节;第三章:9节;第四章:5节;第五章:11节;第六章:14节;第七章:10节;尾声单独成章。
《呼兰河传》整本书的逻辑结构
十字
东西
二道街
生死
民风
与民俗
后花
园无
忧无虑




祖父
祖母

胡家

二伯
冯歪嘴子
团圆媳妇
精神还乡
百感交集
《呼兰河传》中的人物故事呈现零碎样态,看着很像萧红的自传,但又不完全是自传。全书叙述视角多元,作品的语言像诗歌的语言,又像抒情散文那样,也像方志记载的语言那样,还像聊天记录那样,甚至文中的故事还有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意味。
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更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呼兰河传·序言》
《呼兰河传》的散文化小说艺术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呼兰河传·第一章》
野台子戏也是在河边上唱的。也是秋天,比方这一年秋收好,就要唱一台子戏,感谢天地。若是夏天大旱,人们戴起柳条圈来求雨,在街上几十人,跑了几天,唱着,打着鼓。求雨的人不准穿鞋,龙王爷可怜他们在太阳下边把脚烫得很痛,就因此下了雨了。一下了雨,到秋天就得唱戏的,因为求雨的时候许下了愿。许愿就得还愿,若是还愿的戏就更非唱不可了。
——《呼兰河传·第二章》
这粉房里的人吃蘑菇,总是蘑菇和粉配在一起,蘑菇炒粉,蘑菇炖粉,蘑菇煮粉。没有汤的叫做“炒”,有汤的叫做“煮”,汤少一点的叫做“炖”。
他们做好了,常常还端着一大碗来送给祖父。等那歪鼻瞪眼的孩子一走了,祖父就说:“这吃不得,若吃到有毒的就吃死了。”但那粉房里的人,从来没有吃死过,天天里边唱着歌,漏着粉。
——《呼兰河传·第四章》
“爷爷,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
祖父老远的回答着:“因为没有开花,就不结樱桃。”
再问:“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
祖父说:“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
我一听了这话,明明是嘲笑我的话,于是就飞奔着跑到祖父那里,似乎是很生气的样子。等祖父把眼睛一抬,他用了完全没有恶意的眼睛一看我,我立刻就笑了。——《呼兰河传·第三章》
刮风和下雨,这院子是很荒凉的了。(第一节开篇)
我家是荒凉的。(第二节开头)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第三节开头)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第四节开头)
我家是荒凉的。(第五节开头)
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觉显得荒凉寂寞。(第五节结尾)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原生态儿童叙述视角
公鸡抓来了,开水烧滚了,大缸摆好了。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地来看。我和祖父也来了。
小团圆媳妇躺在炕上,黑忽忽的,笑呵呵的。我给她一个玻璃球,又给她一片碗碟,她说这碗碟很好看,她拿在眼睛前照一照。
我问祖父她为什么不让她玩?祖父说:“她有病。”我说:“她没有病,她好好的。”于是我上去把棉袄给她掀开了。
作家审视的叙述视角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如何,为什么这样悲凉。
他们一边挂着粉,也是一边唱着的……人生是苦多乐少。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逆来了,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成年叙述者超然视角
忽然有一年夏天,她的独子到河边去洗澡,掉河淹死了。虽然她从此以后就疯了,但她到底还晓得卖豆芽菜,她仍还是静静地活着,虽然偶尔她的菜被偷了,在大街上或是在庙台上狂哭一场,但一哭过了之后,她还是平平静静地活着。
再说那造纸的纸房里边,把一个私生子活活饿死。因为他是一个初生的孩子,算不了什么。也就不说他了。
《呼兰河传》综合地运用了各种文体,在写实中渗透了抒情的诗魂。诗性的语言、富于抒情的节律和复沓的节奏感融在叙述的文字中。从电影、风俗画、自叙性的抒情诗,到可以独立成章的短篇小说,以互相勾连的场景与人物,传达出整体的文化氛围,使分散的细节获得内在的联系,将各种细节关联在统一的语义场中,使以前和以后的叙述都渗透了悲凉的意蕴。
《呼兰河传》从乡土切入,表现普通农民悲惨的生活。他们的反抗、失败与屈辱,他们麻木的精神状况,他们在严酷的自然力和社会政治结构的双重压迫下卑微地生存。萧红审视乡土社会所维系的传统文化价值,如生命的沉寂与卑琐、情感价值的荒凉,以及迷信、保守、自私、势力、愚昧到残酷的程度等。
萧红的故乡记忆与精神还乡
曾经对生活寄予美好的希望但又屡次“幻灭”了的人,是寂寞的。逃亡、漂泊、爱情和理想是萧红一生的关键词。
黑龙江呼
兰城出生
1911
1930
离家到北京
1931
再度离家南下
1934
投奔青岛的舒群
1935
与萧军到达上海后的生活贫困
1936-1938
只身一人
东渡日本
京沪奔波
武汉西安
1940
与端木
飞香港
1942


从作家的情感经验历程来看,
作家对故乡童年的回忆和反思常常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
这其中有苦涩与悲伤,
也有对纯真和欢乐的向往。忆起童年时家庭生活的艰难困苦,
封建启蒙教育的束缚,
以及爱的缺失或亲人早逝的痛苦,
回忆的心灵便会罩上一层厚重的阴影。
刘雨:《现代作家的故乡记忆与文学的精神还乡》,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5期。
投了河的女人,被打捞上来了,也不赶快的埋,也不赶快的葬,摆在那里一两天,让大家围着观看。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他虽然也有悲哀,他虽然也常常满满含着眼泪,但是他一看见他的大儿子会拉着小驴饮水了,他就立刻把那含着眼泪的眼睛笑了起来。他说:“慢慢的就中用了。”
1.萧红:《呼兰河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
2.季红真:《萧红全传》,现代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年。
3.刘雨:《现代作家的故乡记忆与文学的精神还乡》,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4.李文亮:《整本书读写结合教学思考——以<呼兰河传>教学为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20年第3期。
《呼兰河传》整本书阅读参考文献教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呼兰河传》(二)
学科
语文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二
教材
书名: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选修(二)文化论著研读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8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整体理解《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重点)
2.能够品味《呼兰河传》散文化小说的叙述艺术特色。(难点)
3.能够感受作品流露出的对乡土刻骨铭心的怀恋,体悟萧红的写作旨归。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概括标题
把握内容
参考中国章回体小说的样式,抓住“人”(主要人物)、“事”(主要故事)、“果”(重要结果),给每一章概括不超过24个字的标题。
引导学生学会标题概括,整体把握作品主要内容。
梳理全书逻辑结构
整合《呼兰河传》中的作品要素,利用思维导图来梳理全书的逻辑结构。
引导学生梳理全书的外显结构与内隐逻辑。
赏析散文化小说艺术
主要从善于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重视风俗描写、注重表达情绪、叙述语言和叙述视角等方面来赏析《呼兰河传》的散文化小说艺术。
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呼兰河传》的散文化艺术。
感悟作家故乡记忆与精神还乡
简要梳理作者的生平经历,结合作品理解和感悟萧红的故乡记忆与精神还乡。
引导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作品研读方法。
课堂小结延伸拓展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拓展《呼兰河传》的其它解读维度及参考文献。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和方法,并增加整本书阅读的维度、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