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四单元
《项羽之死》
人教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二年级
语文
项羽生平事业的兴衰历程
《项羽之死》中的三个场面
场面一:垓下被围
听朗读,轻声跟读,请关注重要词语的解释。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设营驻守
|唱起楚地的歌曲
|指汉军
|为什么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在这种情景下
|情绪激昂
|超过
|奔驰
|将怎么办
|将你怎么安排呢
|项王连唱了数遍
|没有人
场面一:垓下被围
我从“
”中读出了
的项羽。
垓
下
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勇武过人
极度自负
多情善感
和垓下歌
虞姬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垓
下
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简洁凝练
具体逼真
诗歌
散文
这段著名的“霸王别姬”,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刻画项羽的形象。首先正面描写项羽的悲歌和泪水,为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其次还写到了“左右”的表现,从侧面衬托当时的气氛。“莫能仰视”更是写尽了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这段文字成功地刻画了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
场面二:东城快战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单人乘一匹马
|当
|向南
|天快亮的时候
|率领
|欺骗
|向左走
|因此
场面二:东城快战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估计,猜测
|亲身经历
|本来
|痛快的作战
|砍倒
|过错
场面二:东城快战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段话中哪些词句最能体现出项羽的极端自负?哪些词句能体现他的勇猛无敌?
写阴陵迷道,目的在揭示这位末路英雄丧失人心;写东城溃围、斩将、刈旗,则着意于进一步展开他拔山盖世的意气和极端自负的性格。在这位英雄心目中,死从来就是不可怕的。英名受侮,承认自己失败,那才可怕。
场面二:东城快战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把(他的骑兵)分成
|向四面(杀出)
|约定
|山的东面
|随风倒下,这里形容汉军溃散的状态
场面二:东城快战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瞪大眼
|退避,指惊吓后退
|聚集
|损失
|通“服”,心服
在这部分中,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司马迁再一次运用细节描写,集中写他的声音。一呼则汉军披靡,一叱则人马俱惊。特别是他“复聚其骑”后,“乃谓其骑曰:‘何如?’”
,这一瞬间显得多么得意,多么自负,再次渲染出项王的勇猛无敌。
场面三:乌江自刎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
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土地方圆
|没有用来……办法
场面三:乌江自刎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向西征战
|纵使
|难道
|让……称王
场面三:乌江自刎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项羽的这段话体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又是如何体现的?
项羽本来已无路可逃,司马迁却设计了“乌江亭长
船待”这个细节,写成他有充分的机会脱逃而偏偏不肯过乌江,好像他不是被追杀得走投无路,不得不死;而是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作出了选择。江边的慷慨陈辞,使知耻重义的英雄形象更加丰满完美。
场面三:乌江自刎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只有
|受
|创伤
|骑兵将领官名
|你
|面对项羽
“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司马迁如此推崇项羽舍生取义,而他自己在身受宫刑后为什么还选择隐忍苟活?完成《史记》的意义何在?
探究:司马迁的价值观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
探究:司马迁的著史态度
在中国传统道德评论中,人们总是以“成王败寇”的观点对历史人物进行解读。项羽分明是一个失败的历史人物,但是作者却将其放在了“本纪”中,这是为什么?
司马迁把项羽写入“本纪”,目的在于一方面肯定他的历史作用,表现了作者尊重客观现实,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修史态度;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对项羽的敬仰和偏爱,这个形象饱含着作家的深情,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审美观照。
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项羽本纪》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
对历史事实不掩饰、不歪曲,能使读者读出真实的历史梗概;同时又不回避、不掩饰自己的感情态度,且能够两者兼顾,从而达到史传文学的顶峰,这就是《史记》的成功之处,这也正是司马迁的著史态度。
后人咏项羽诗
江东儿郎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
牧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谢谢大家!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项羽之死
学科
语文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二
教材
书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6年
11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项羽丰富而复杂的性格特点。
2、深入探究,体会司马迁的价值观与著史态度。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把握项羽丰富而复杂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它不但最翔实,最具体地描绘了楚汉战争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而且最真实、最生动地塑造了项羽这一充满传奇色彩、有着复杂性格的悲剧英雄形象。在司马迁浓墨重彩的描画中,我们如今还能领略到这个以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结合而成的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
聚焦对象
导入教学
介绍项羽生平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人生四个阶段:
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
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
鸿门宴: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垓下之围:英雄末路的终点
全面了解项羽
品味语言,把握项羽性格特点
1.分段跟读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2.品析诗文语言,把握项羽形象。
第一个场面——垓下被围。
《毛诗》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往往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
在《垓下歌》中,你读出了怎样的项羽?请用下面的句式来回答:
我从“
”中读出了
的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勇武过人
时不利兮骓不逝——极度自负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多情善感
诗歌—简洁凝练
散文—具体逼真
同样是展现项羽形象,《垓下歌》语言简洁凝练,在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中,带我们走入项羽的内心世界。而散文中的形象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
紧扣“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这一单元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鉴赏《垓下歌》这首诗与《项羽之死》这篇文中塑造的项羽形象,在把握他复杂人物形象的同时,体会诗文有别。
通过诵读、品鉴为法,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把握分析人物的方法
第二个场面——东城快战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
?
②这一段的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这段话中哪些词句最能体现出项羽的极端自负?哪些词句能体现他的勇猛无敌?
当项羽“自度不得脱”之后,连连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与后面的“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互相呼应,三复斯言,明知必死,意犹未平。项羽在军事上由优势变为劣势,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地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
③项羽说“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为什么是“快战”而不是“决战”?
“愿为诸君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地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将荡然无存。
④分析
“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
的表达效果。
这三组句子,节奏短促,速度感、力量感十足,有毋庸置疑的气势,项羽无比自信的豪迈尽显笔端。这哪是末路逃亡时的遭遇战,这简直是展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最好舞台。
⑤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这一段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项羽的勇猛自负又是怎样体现的?
在这部分中,司马迁再一次运用细节描写,集中写他的声音。一呼则汉军披靡,一叱则不仅人惊,连马也吓得后退数里,这是何等的声威力量!特别是他“复聚其骑”后,“乃谓其骑曰:‘何如?’”。,这一瞬间显得多么得意,多么自负,再次渲染出项王的勇猛无敌。
第三个场面——乌江自刎
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
⑥项羽对亭长说的这段话体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又是如何体现的?
从一个“愧”字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生死得失,而是想到对不起八千江东子弟,为了无愧于江东父老,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于八尺男儿之
,他用生命去殉部下与拥护过自己的百姓。这正是他知耻重义的表现。
⑦垓下之围时,项羽泣对虞姬,伤心断肠。乌江拒渡时,项羽笑对亭长,决意赴死。项羽的这个“笑”是什么样的“笑”?
“项王笑曰”的笑,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圣者之勇──“知耻近乎勇”。这个细节,展示出他的纯朴、真挚、重义深情。
第二个场面是头赐故人,自刎而死。
“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
深入探究,体会作者的价值观与著史态度
1、司马迁如此推崇项羽舍生取义,盛赞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有骨气、有尊严。而他自己在身受宫刑后为什么还选择隐忍苟活?完成《史记》的意义何在?
古人对不朽的追求从未停止,那什么才是具有永恒价值的呢?
司马迁的生不是苟活,而是自我价值的创造。这是一位文人,一位史官维护尊严的做法。他把著史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来实现对于死亡的超越。
通过探讨司马迁忍辱求生与项羽乌江自刎两种不同生死选择意义,体会司马迁在项羽身上所寄寓的情感态度,认识司马迁的生死观
2、在中国传统道德评论中,人们总是以“成王败寇”的观点对历史人物进行解读。项羽分明是一个失败了的历史人物,但是作者却将其放在了“本纪”中,为什么?
司马迁把其写入“本纪”,目的在于一方面肯定项羽这一形象的历史作用,表现了作者尊重客观现实,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修史态度;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对项羽的敬仰和偏爱,这一文学形象体现了作家的审美观照,蕴含着作家的人格理想。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也有这样的评价:
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3、作者对项羽自矜功伐、失败却不自省、自责的批评,你从文中能看到吗?作者那么敬仰项羽,为什么还写出他的缺点?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著史态度?
对历史事实不掩饰、不歪曲,能使读者读出真实的历史梗概;同时又不回避、不掩饰自己的感情态度,且能够两者兼顾,从而达到史传文学的顶峰,这就是《史记》的成功之处,这也正是司马迁的著史态度。
体会司马迁能对历史事实不掩饰、不歪曲的修史态度,同时又能不回避、不掩饰自己的感情态度,并能两者兼顾的著史态度
小结
中国的历史观向来习惯以成败论英雄,项羽性格残暴、刚愎自用,但人们往往能宽容项羽,虽有“过矣”、“岂不谬哉”等责备之词,但项羽舍生取义的人格尊严,在他生命激情的最后一次爆发中,绽放出了最高贵的人格魅力。
后世很多诗人都咏叹过项羽,杜牧说,
“江东儿郎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说,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他们都是站在不同的立场,表达了对项羽的认识。可当有一天,项羽听到一位女子在逃难时路过自己自刎之地,吟出那首《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我想,他一定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因为他听到了千年之下的知音,整首诗像钉子一样刺穿了历史的朽木,刺中了项羽那颗坚强而又脆弱的内心。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
项羽之死
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项羽丰富而复杂的性格特点。
2.深入探究,体会司马迁的价值观与著史态度。
【课前预习任务】
预习《项羽之死》,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给下列各词中的加点字注音
垓(
)下
骏马名骓(
)
歌数阕(
)
美人和(
)之
项王乃上马骑(
)
麾(
)下
田父(
)
绐(
)曰
项王自度(
)不得脱
刈(
)旗
瞋(
)目而叱(
)之
辟(
)易数里
檥(
)船待
怜而王(
)我
被十余创(
)
2.熟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文意。
3.这篇文章共描写了三个场面,请用三个4字短语来概括。
【课上学习任务】
1.在《垓下歌》这首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项羽?
请用下面的句式来回答:
我从“
”中读出了
的项羽。
2.你从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慷慨悲歌的表现,能看出与诗中形象相同的性格特点吗?文中又是怎样展现的?
3.从第2、3段的场面描写中,你能看出哪些词句最能体现出项羽的极端自负?哪些词句能体现他的勇猛无敌?
4.在乌江边,项羽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在文中又是怎样体现的?
5.请结合这篇文章,简要分析司马迁的价值观与著史态度。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任务】
给下列各词中的加点字注音。
垓(gāi)下
骏马名骓(zhuī
)
歌数阕(
què
)
美人和(hè
)之
项王乃上马骑(
jì
)
麾(
huī
)下
田父(
fǔ
)绐(
dài
)曰
项王自度(
duó
)不得脱
刈(
yì
)旗
瞋(chēn
)目而叱(
chì
)之
辟(pì)易数里
檥(yǐ)船待
怜而王(wàng)我
被十余创(chuāng
)
这篇文章共描写了三个场面,请用三个4字短语来概括。
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
【课后作业】
一、课后练习二
熟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期山东为三处(动词,约会,约定)
(2)辟易数里(动词,退避)
(3)与其骑会为三处(动词,聚集)
(4)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动词,遭受)
2.体会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1)遂斩汉一将(连词,于是)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连词,于是)
(2)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连词,于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动词,是)
(3)汉军至,无以渡(没有用来……的方法)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没有用来……的方法)
(4)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连词,况且)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
二、课后练习三
联系必修课中学过的《鸿门宴》,思考下列问题。
1.在《鸿门宴》中,项羽性格的哪些方面已经显现?还有哪些没有写到的方面在本篇中作了充分的表现?
在《鸿门宴》中,项羽性格中的刚愎自用和优柔寡断已经显现出来了,项羽的多情善感、勇猛刚强和知耻重义在《鸿门宴》中没有写到,在《项羽之死》中作了充分的表现。
2.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刘邦的能屈能伸和狡诈,项羽的刚愎自用和脆弱,樊哙的智谋果敢和粗犷忠勇,张良的多谋善断,项伯的简单糊涂,范增的机谋善变,都通过一场宴会塑造出来了。《鸿门宴》是把项羽放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之中和紧张的局势之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和自刎乌江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形象,垓下之围表现项羽的多情善感,东城决战表现项羽的勇猛自负,乌江自刎表现项羽的知耻重义。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