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01 10:0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汉武帝之前儒学的境遇
春秋时期
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
蔚然大宗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初期
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
成为正统
一、从“无为”到有为
西汉初年盛行“无为而治”
——指导思想:黄老之学
黄帝和老子
“黄”: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
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
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无为而治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应该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
什么是“无为而治”?
概念阐释
1、汉初“无为而治”
(1)原因
①客观:由于长期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主观: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欲图长治久安
汉兴,接秦之弊……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

四匹马的毛色一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3)目的:
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汉高祖
汉惠帝
汉文帝
汉景帝
(2)政策表现:
与民休息,轻徭薄赋(轻徭薄赋,
减轻刑罚;士兵归家,授予田宅等)
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的话里没有涉及的是
A.无为而治
B.尊重规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D
当堂练习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lǐn

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zì
pìn
母马)者而不得会聚。
——《后汉书.食货志》
(4)成效:
经济实力增强,人
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
国力强盛
(5)”无为而治“消极影响:
王国问题
土地兼并
边境不宁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采取积极有为的思想。
“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已不适应当时的形势,汉武帝应该怎么办?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问题
③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分析汉武帝从“无为”向“有为”转变的原因
2、汉武帝的“有为”
2.汉武帝:
“有为”
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推恩令
加强君主专制:中外朝
经济: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等;
推广代田法
军事:
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思想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必修一
必修二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简介
董仲舒,广川人,武帝时,举贤良对策,他上《天人三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武帝采纳。
先后任江都相、胶西王相,后辞官讲学著书。现存《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
“策问”一般是以“皇帝的口吻”发问的,其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士子们在应试的过程中便针对“策问”的内容作出回答,也就是所谓的“对策”。
2.董仲舒的新儒学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道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
《春秋繁露》书影
(1)思想来源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克两大定律.
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2)内容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上
的统一
政治上
的统一
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加强君权
——缓和阶级矛盾
仁,天心。
——《春秋繁露·俞序》)
(限田、薄敛、省役)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之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
③提出“三纲五常”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五常
主要内容
目的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
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和缓和阶级矛盾
“三纲五常”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汉代新儒学内容
(3)特点
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4)实质
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先秦之儒
董仲舒之儒
著作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
与统治者关系
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
《论语》《孟子》等
《春秋繁露》
仁、礼
天人感应
儒学
儒学、阴阳
道家、法家
批判时政
维护专制统治
1.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出现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天象奇观。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
C
当堂练习
2.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A.强调实行“仁政”
B.提出“以政为德”说
C.提出“天人感应”说
D.提出“民贵君轻”论
C
【判断】
1.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先秦诸子思想的全面
否定。
2.汉朝的统治思想是儒家思想。
×
×
三、儒学成为正统
1.
原因
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2.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政治:
思想:
教育
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儒学开始成为任官授爵的标准
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①教科书:
②教官:
儒家经典——“五经”
五经博士
教育为儒学所垄断
③教育
机构:
中央: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郡县:设立学校
打破陈规
民间开始独尊
太学大礼堂讲经图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在长安兴办太学。
太学
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般在18岁左右,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
设“五经”为学习科目,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每年考试一次。合格后即可做官。
——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
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
积极:
消极:
②使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文化主流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①不利于各种学术思想争鸣,扼制了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
②它的神学色彩导致两汉后来长期迷信泛滥
【拓展】图谶之学
古代关于宣扬迷信的预言、
预兆的书籍。
宛人李通以图谶“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劝说刘秀起兵
光武帝在发布诏命、制定法令、施政用人等方面都要根据图谶,引用谶纬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有一定道理。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1.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D
当堂练习
2.史学大师钱穆认为:“在中国历史上,自秦以下之传统政府……应称之曰‘士人政府’。士人政府之正式确立,则在汉武帝之后。”“士人政府”的正式确立主要表现在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刺史制度的建立
C.颁布“推恩令”????????????????
D.习儒学,行察举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