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志贺直哉相关生平、代表作品;
2、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3、结合单元话题,仔细体会本篇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如本小说中的摇摆处理,矛盾冲突对情节的推动作用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体味文章结构艺术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摇摆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和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分析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
2、把握作品主题
难点:理解“摇摆”等小说中常用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朱德庸——“大人常以为小孩什么都不懂,但大人什么都懂却不懂小孩。”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就不仅是大人的悲哀,更是小孩的悲哀了。
二、整体把握
1、有没有同学能用课文中的原话来概括一下这篇小说的内容。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与葫芦的故事。”
2、齐读第一段。
课文的第一段已经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不仅如此,在第一段中还有两个词明确地表明了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是哪两个?(热衷、断了)这两个词语不仅交代了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还交代了整个故事的开端与结局。概括起来是“喜爱葫芦”到“放弃葫芦”。我们看到,清兵卫与葫芦之间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个开端与结局中间,作者给故事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缺口,中间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是指什么事?小说的发展和高潮又是什么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围绕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这条主线来概括一下这篇小说的发展和高潮两个情节。
(板书:开端:喜爱葫芦;发展:?发现葫芦;高潮:?失去葫芦;结局:放弃葫芦)?
三、深层理解
1、清兵卫为什么会失去葫芦呢?
(直接原因是父亲,间接原因是教员。)
因为父亲不支持,父亲喜不喜欢清兵卫玩葫芦?也就是说清兵卫的爱好与父亲对他的态度之间存在着矛盾,那么这一矛盾在课文什么地方就有了暗示?(第9段)
这个段落出现在什么情节中?
出现在客人来访的一个故事情节中,大家看客人来访这个情节在不在我们之前概括的情节主线之中?这个情节不在这条主线上,飘出去,荡出去了。
2、引入摇摆的概念
这篇小说的情节运行,其实并非像飞流直下的瀑布,而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在情节运行的过程中不很通畅,经常被其他的情节所阻滞,像一条曲线,有受阻,有波澜,这种让情节从主线上摆荡出去又回归主线直至故事结束的运行方式就叫做小说情节的“摇摆”。摇摆是从作家创作的角度而言,平时我们说的“波澜”是从读者的角度感受来谈的。?
3、除了“客人来访”这一情节属于摇摆,小说当中还有没有其他摇摆的情节?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再找同学为我们较为详细地讲一讲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听完了详细的故事情节之后,请同学们结合这条情节主线,找出小说中其他摇摆的情节。
怎样引导学生回答出其他摇摆的情节????尤其是教员爱好这一处摇摆??
学生回答明确:(一、客人来访;)二、教员爱好;三、葫芦下落;四、父亲嘀咕。
4、品味摇摆之美
(1)那么小说为什么要这么写?这样写到底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重点品味这些摆荡出去的情节。我们先来看第一处摇摆——客人来访。?
①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清兵卫、客人与父亲。(不用旁白,建议清兵卫的朗读者音质应明显区别于另两位。)?
②这一段描写传递出了什么信息?
学生讨论明确:写父亲的不满意,展示了清兵卫的爱好和父亲的不支持的矛盾,写清兵卫与父亲以及客人对葫芦的品评标准不一样,展示了清兵卫的独到眼光和父亲、客人眼光的矛盾。
③这个情节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
为下文清兵卫与父亲的矛盾爆发做了铺垫,同时也为下文葫芦卖出高价做了铺垫。
(2)下文的摇摆还有三组,请同学讨论后面三组摇摆的作用,提醒大家结合主线情节来思考这个问题。
A、“教员爱好”
作者这样写,使小说叙事时间暂停,情节的推进被“吊”了一“吊”,使得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小说发展到这个地方并没有就此而停顿,进一步思考教员的兴趣爱好对清兵卫造成的影响)
矛盾激化,由于偏见,没收了葫芦,直接导致后面父亲毁坏葫芦。推动情节向前发展。是小说运行的动力之一。
B、“葫芦下落”
从一毛钱卖到六百块。(作家为什么要交代葫芦的下落?)
这个一毛钱买的葫芦价值竟然这么高,大家惊讶吗?合不合理呢?
合理,前文已经埋下了伏笔。
伏笔之一,清兵卫独具慧眼,他喜欢的葫芦跟父亲、客人的不一样,他知道什么样的葫芦好(用世俗的观点来说就是值钱);伏笔之二,清兵卫发现这个葫芦的表现以及买下这个葫芦之后的表现,都已经在暗示这个葫芦非比寻常了。照应前文,说明清兵卫眼光独特,很识货,表现清兵卫的天赋,作者在肯定清兵卫的爱好与天赋。
谁更懂葫芦?
和前文形成对比,父亲训斥清兵卫的话,“你懂得什么,也来插嘴”。加大讽刺力度。
也说明大人们对清兵卫的不理解,他们不仅不理解,反而粗暴地毁掉了这种爱好,增强了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结合小说的主题来谈。清兵卫对葫芦的喜欢不是一种单纯的爱好,更是一种天赋,而这种天赋,父亲知道吗?教员知道?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我们再来结合主线情节来看一下,清兵卫如此痴迷葫芦,并且有着很高的天赋,但是大人们并不理解,也不知晓,那大家能不能从这一处摇摆中看出这篇小说的主题来?——表达对大人在不理解孩子的情况下,粗暴扼杀孩子天性以及天赋的一种批评。同时表达了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
在父亲和教员的重压之下,清兵卫被迫放弃曾经非常痴迷的葫芦,改为喜欢画画了,小说发展到这里并没有真正结束,作者还特意安排了最后一个情节。
C、“父亲嘀咕”
父亲担心他玩物丧志,进行反对,表现家长的专制,对爱好的扼杀。?
小说写到这个地方,跟葫芦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清兵卫又有了新的爱好,但这新的爱好也仍然是为父亲所不喜欢的。这就蕴含了新的矛盾。小说在此戛然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也许又是葫芦故事的重演,这就使得悲剧意味加重。(结合小说的主题来谈)也许父亲就是一种象征,他代表的是那些粗暴扼杀孩子天性和天赋的大人们。
尽管小说家在运行情节的时候让有些情节摆荡出去了,但这些情节与主线情节有没有关联?仍有着密切的联系。结合这篇小说中四处摇摆的情节,我们再来归纳一下,摇摆在这篇小说中的作用。
(3)总结摇摆的作用
使文章张弛有度,跌宕起伏;推动情节向前发展;铺垫与照应。
四、合作探究
1、除了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这一主题外,小说有没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提问1:清兵卫爱什么样的葫芦?大人们爱什么样葫芦?
明确1:(参见“发生——展示矛盾”部分)我们可以说清兵卫的爱好代表一种自然和美。
提问2:清兵卫的生活状态怎样?他与周围的世界,周围的人关系怎样?
明确2:小说中的清兵卫是孤立的。他每天从学校回来,也不和别的孩子玩,不是上街看葫芦,就是自己玩葫芦。清兵卫似乎没有朋友,他的朋友只是他的葫芦、他的爱好。他的世界无法跟别人沟通。
明确:深层次的主题——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