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01 10:4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的》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段碑文写道:“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此碑文所指的历史阶段是(  )
A.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第二种梦想实现的标志是(

A.土地改革
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香港回归
D.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法令是
A.1950年---《中华民国土地法》
B.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1951年---《中国土地改革法》
D.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4.民歌《土地还家》中唱道:“穷人翻身来当家,分了土地呀喜洋洋,土地还家呀生产忙;过去的生产被剥削,现在生产呀自己享……”这是在下列哪一文件颁布后实现的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5.地主阶级被消灭是在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三大改造完成
6.日记是重要的历史资料,著名作家宋云彬的日记记载到:“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国歌……”他日记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重庆谈判
B.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7.下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农村的土地占有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了(

A.《中国人民政府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8.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
A.彭德怀
B.朱德
C.刘伯承
D.邓小平
9.下列反映了新中国成立的事件是
A.火烧圆明园
B.五四运动
C.七七事变
D.开国大典
10.“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这段内容介绍的是土地改革的(

A.背景
B.经过
C.结果
D.意义
1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回首往昔,中华民族摆脱屈辱,终于站起来了,是指(  )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中国共产党诞生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新中国的成立
12.下列有关土地改革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B.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地区还都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C.土地改革以前,广大农民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D.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13.《走进新时代》中的两句歌词“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其中提到的两位与中国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人物是(

A.毛泽东、邓小平
B.毛泽东?
周恩来
C.毛泽东、江泽民
D.邓小平、江泽民
14.1950年下半年开始,福建省逐步没收地主的土地,并把没收来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其依据是
A.“双十协定”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5.2016年清明前,中国、韩国双方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庄严举行第三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使这些在朝鲜半岛沉睡了超过了半个世纪的烈士得以“荣归故里”。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被誉为:
A.最可爱的人
B.党的好战士
C.和平卫士
D.钢铁卫士
16.“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多少年来,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时,多少人不禁心潮澎湃,联想起
A.土地革命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17.中国军队在朝鲜半岛的作战,“提高了毛泽东政权的威望,并为之赢得了军事强国的地位.”相关战争的影响还包括
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②巩固了新中国新生要权③为经济建设它造稳定的国际环境④促进了亚非各国的团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有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有的……社会差把第一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是
A.建立中华民国
B.开国大典
C.土地改革
D.和平解放西藏
19.李铭同学要研究20世纪50年代初的“三农问题”,下列文献可供他借鉴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20.某城市的一个小区里住着一位拥有一枚一级战斗英雄勋章的老人,估计他有可能参加了(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大炼钢铁运动
C.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运动
21.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C.废除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消灭了资产阶级
D.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二、简答题
2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2)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上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请问“中国人站起来了”表达了怎样深刻的意义?
(3)为巩固新生政权和恢复经济,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23.土地改革进行的目的及影响是什么?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干了三件大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材料二1957年10月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本来,好、省是限制多、快的。好者,就是质量好;省者,就是少用钱;多者,就是多办事;快者,也是多办事。这个口号本身就限制了它自己。因为有好、省,既要质量好,又要少用钱,那个不切实际的多,不切实际的快,就不可能了。我们讲的是实事求是的合乎实际的多、快、好、省,不是主观主义的多、快、好、省。”
材料三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我们党同六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
材料四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即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灵魂,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
习近平同志2012年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新中国成立、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性事件。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强调什么问题?与党的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关系?
(3)材料三强调什么?忽视了什么问题?
(4)请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各举一例论证材料四观点。
参考答案
1.D
2.A
3.B
4.C
5.C
6.B
7.B
8.A
9.D
10.A
11.D
12.B
13.A
14.D
15.A
16.D
17.B
18.B
19.A
20.C
21.C
22.(1)《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等。
23.为了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制度;
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运动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4.⑴开国大典;“三大改造”完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⑵要求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强调多、快与好、省之间的制约关系。是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延续。
⑶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夸大了生产关系的影响;忽视了现实条件。
⑷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的正确中国革命道路的确定,引领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或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确立改革开放政策,取得巨大成就)。反:大跃进运动(或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违背客观规律,没有正确分析社会矛盾,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失与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