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李清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本节内容我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的。第一课时是:肺与外界气体交换过程;第二课时是: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肺与外界气体交换过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各位老师,大家好!
1、说教材
2、说学情
3、说目标
4、说模式
5、说方法
6、说设计
7、说板书
说课内容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生物圈中的人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呼吸系统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空气质量与健康
人体内废物的排除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说教材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概述发生在肺部及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教材在编写上内容对应的是“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而“发生在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留待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呈现。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两个过程即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本节教材在编写上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学生的体验,体验活动贯穿始终,如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感觉呼吸时肋骨和胸廓的运动变化,通过测量胸围差感知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等。二是通过问题引出学习内容,各个问题层层递进,使学生不断地通过思考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究。
从年龄特点看,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好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注意力容易分散。七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物理知识中气体容积与气压的关系还没有学习,这对学生来说内容抽象,较难理解。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和学校所具备的条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发展思辩能力。
二、说学情
三、说目标
通过学习,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发生在非内的气体交换
难点: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四、说模式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展示成果,质疑深化
知识梳理,归纳总结
强化训练,巩固提高
1、
导入新课:以问题的形式创设情境引出课题,营造轻松愉快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课后续学习做好知识储备。接着,介绍本节课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阅读P45-46页,这里给学生提出了几个小问题。这一板块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读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每位学生亲身参与到学习中来,做学习的主人。
3、【合作交流】板块,小组长负责交流讨论,并记录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引导解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讲疑解惑:引导大家以展示自学成果为主线,介绍胸廓的组成,展开活动:亲身感受呼吸运动,多媒体动画展示呼吸运动,之后介绍必要参考知识:气体的压力,最后模拟膈肌的运动。因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一个难理解的抽象问题,通过亲身小活动、观看动画、必要知识的介绍和演示实验,层层推进,使问题直观化,有助于学生理解。通过这种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乐于学,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在整个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观察、语言表达等能力,达到顺利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认同呼吸的重要性,认识到呼吸与健康的关系。
5、归纳总结:
最后小结这一块,我是引导为主,启发学生归纳总结,找规律,便于记忆,便于难点突破。为了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特安排了课堂拓展及课堂测评。
五、说方法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以学定法”。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构建便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活动,提供有利于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学案导学法、自主与合作学习法相结合。
(一)、教学方法
自学导思法——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自学导思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运动的演示实验是平面的,不够形象,很难形成知识的迁移。而媒体动画是立体的,直观的、动静结合的,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学法
1、根据老师的指导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
“统一”学习方法。并学会运用这种方法指导以后的学习。
4、学会用系统表格、图解表来总结,便于记忆。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你能憋气多久
六、说设计
胸骨
肋骨
胸椎
胸廓的组成
胸廓:肋骨、胸骨和胸椎共同围成胸廓,保护肺和心脏等器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吸气动作
呼气动作
呼吸运动
胸廓的扩大与缩小
是怎样实现的?
肋间肌收缩
吸气
呼气
模拟呼吸运动的模式图
讨论:
(1)
橡皮膜、两个气球、玻璃钟罩分别代表什么?
(2)手向下拉橡皮膜时,气体是进入气球还是排出?橡皮膜回缩时,气体是进入气球还是排出?
(3)是肺容积的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肺容积扩大?
(三)展示成果,质疑深化
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后导致胸廓扩大?
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四)梳理知识,归纳整合
本节课中,我们做了许多活动,通过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肋骨间肌肉收缩
膈肌收缩
胸廓扩大
肺扩张
肺内气压下降
气体进入肺(吸气)
呼吸过程
(五)强化训练,巩固提升
1、右图是某人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
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
线图,请答:
(1)曲线AB段表示_____时肺
内气压的变化。
(2)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
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
(3)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坐标系中的_____点,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
(4)在曲线AB、BC段变化中,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是AB段????????????????????
?BC段?????????????????????。
呼气
增大
增大
C
肋间肌和膈肌都舒张
肋间肌和膈肌都收缩
相等
2、根据右图(模拟膈肌的运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模型此时模拟的状态是__(吸气还是呼气)。
(2)图中A表示____,
B表示_____,
C表示___。D表示____,
E表示___。
(3)用手下拉E,小气球
___,表示____过程。
(4)用手上推E,小气球___,表示____。
(5)此模型不能演示胸廓的_______径的变化,
因此不能完全演示呼吸运动。
(6)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____,使胸廓的
上下径也____。呼气时,膈肌________,膈顶部回升,
胸廓的上下径________。
(7)、吸气时,肋间肌____,膈肌____,胸腔容积
_____,肺_____,肺内气压_____,气体被______;
呼气时,肋间肌____,膈肌____,胸腔容积____,
肺_____,肺内气压______,气体被_____。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