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驿路梨花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 驿路梨花 课件(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1 12:5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驿路梨花
彭荆风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2
学习文章中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3
作者简介
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生于1929年,1949年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随军进人云南,三十多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塞,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在“四人帮”横行期间,他被打入囚牢;在牢房中,还坚持写作。“四人帮”垮台后,彭荆风同志的作品才重见天日。《驿路梨花》是作者坐了七年监狱以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
【代表作】
长篇小说:《鹿衔草》
《断肠草》;
短篇小说集:《绿色的网》
《红指甲》;
散文集:《泸沽湖水色》
《九月衣裳》;
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
《挥戈落日》;
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等。
作者简介
撵(
)走
驿(
)路
陡(
)峭
竹篾(

简陋(

修葺(

恍(
)惚(

麂(
)子
字词注音
niǎn

dǒu
miè
lòu

huǎng


词语解释
【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承受不起。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第1—8段):写“我”和老余见到小屋。
第二部分(第9—12段):写“我”和老余水足饭饱之后,怀着满
意的心情猜测。
第三部分(第13—27段):写“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
第四部分(第28—36段):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第37段):点题点人。
整体感知
课文围绕“小茅屋”写到了哪些人?这些人分别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好事?
“我”和老余

一天早上

投宿、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1
瑶族老人

前一天晚上

专门送粮食
2
梨花妹妹

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照料小茅屋
3
解放军

十多年前

盖小茅屋
4
梨花

解放军盖小屋后、出嫁后

照料小茅屋
5
整体感知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暮色,夕阳西下、一弯新月、这天夜里、第二天早上”。
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保持的过程来看,文章又是倒叙。
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本文的记叙顺序。
细读感悟
文章围绕“小屋的主人”设置了几个悬念,发生了几次误会?
设置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
细读感悟
三个悬念
两次误会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悬念一
瑶族老人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
悬念二
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
悬念三
瑶族老人是房子的主人
误会一
哈尼小姑娘是房子的主人
误会二
细读感悟
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
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细读感悟
对小屋的描写是由远而近,由外及里。
外部:草顶、竹篾泥墙(远看);门外扣着,“请进”两字用黑炭写在白木门板上(近观)。使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
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细致描写的?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细读感悟
内部:先写火塘(室内地上挖的小坑,围上砖石,可在其中取暖);再写大竹床,虽然简陋,却铺着厚厚的稻草;然后写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面装着清凉可口的水;最后写墙上的几行大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这些都表明茅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作者对小茅屋作如此细致的描绘,正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也是为表现小茅屋主人的高贵品格服务的。
细读感悟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自主探究
文中写了不少人物,他们在情节发展和表现中心思想时起什么不同的作用?他们都具有什么精神?
(1)贯穿全文的是“我”和老余。
(2)最先砍树割草盖房子的是解放军。
(3)没有出场,但全文着力写了她的感人事迹的是梨花。
(4)介绍梨花助人为乐、纯洁无私的品德的关键人物是瑶族老人、梨花妹妹。
(5)修葺照料小茅屋的人
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梨花:为
后人方便补充柴米的过路人。
这些人都具有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自主探究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这些人物是通过语言、行动、肖像描写等来反映精神面貌的,所以是直接描写。
解放军,梨花没有出场,而是通过梨花妹妹,瑶族老人的口头介绍写出了他们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所以属于间接描写。
文中直接描写了哪些人物?间接描写了哪些人物?
自主探究
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因为本文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传递、不断发扬的运动过程加以展示,展现了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过程。而建造、照料小茅屋的行动,正是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所以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到底谁才是小茅屋的主人?为什么?
合作探究
(1)开头部分:“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此为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出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人优美意的境之中。
找出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讨论写“梨花”的作用。
合作探究
(2)中间写“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此为虚写。着意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3)结尾写“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再次人花相映,使主题得以升华。由此可见,这“梨花”是边疆洁白盛开的花,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句子赏析
赏析:用反复的手法,感叹的语调描绘了山之大。又用“挨”“延伸”“消失”几个动词,由远及近描写了之险,山之多。从语句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作者在赞叹边陲山区美景的同时,难以掩饰的“日暮途穷”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茅屋的出现作了有力的铺垫。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句子赏析
赏析:“驿路梨花”双关花和人,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这种妙语双关的语句,把一种抽象的社会主义高尚的精神文明实质,以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出来。其语言耐人咀嚼,余韵隽永,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写法赏析
作者在表达学习雷锋这一主题时独出心裁。一是作者把学习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发扬、不断传递的运动过程来展示,展现了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过程。二是作者善于把雷锋精神同生活中的美好现象、美好心灵融为一体来写,把方便旅客住的深山小屋作为雷锋精神的见证;把建造、照料的行动,作为雷锋精神的体现;把洁白、朴素的梨花作为雷锋精神的象征。这就使雷锋精神这种共产主义的思想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优秀品质结合起来,突破了一般的赞扬雷锋做好事的局限,使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立意新而深。
写法赏析
作者前后七写“助人为乐”,把这七件事集中到“我们”所见、所闻上(全文用顺叙来写),表现小屋作为助人为乐这种精神的产物给人带来的方便和温暖,来显示人物的美好心灵。又用倒叙交代小屋的建造和照料。从时间上看,只是截取某一个晚上和一个早上,围绕小屋的主人运用了“设悬一释悬一再出悬”的手法巧制误会,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达到极好的艺术效果。
2.构思新颖,结构巧妙。
写法赏析
文章的标题是“驿路梨花”,字面的意义是指驿路上的梨花,实际上是一语双关,它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含义是:(1)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2)梨花是全文的线索。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3.标题巧妙。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