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2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2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6-01 12:3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解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中的第二节“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在引入和建立除法算式前,已经安排了“平均分”的教学,每个学生都经历并掌握了“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充分体验了“平均分”的意义。因此,“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符号表征),并理解除法的含义,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相关的除法知识奠定基础。教材安排了例4和例5两个例题,例4是结合平均分中等分的情况教学除法的含义,例5是结合平均分的包含情况进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教学。本节课将例4和例5进行整合教学,通过对比两个例题的异同点,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两种平均分都能用除法算式表示,进一步加深了对除法含义的认识与理解。
学情分析: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而除法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分东西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等分的含义也有比较明确的认识。认识除法的过程就是如何把平均分两种情况的操作过程及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的数学化过程,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除法含义,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各部分名称。
2.
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理解除法含义,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各部分名称。
2.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引: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动物世界游一游,一起帮小动物们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新授例4
1.出示情境图,提取信息和问题。
问: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需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
)个。
2.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
(1)摆一摆,分一分,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2)汇报交流:指名学生边摆贴边说分的过程和结果,生集体把题目补充完整,师板书:3。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3.尝试用符号或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问:你能用符号或算式表示刚才(指例4)平均分的过程吗?
生尝试在学习单的反面记录下来。
全班反馈:
预设1:○











预设2:○











学生介绍这两幅图的含义。
小结:虽然这两幅图的画法不同,但是表示的含义是相同的。
预设3:
3×4=12
学生说想法。(想到了三四十二。)师跟进:这道算式能解决每盘放几个吗?
预设4:
12÷4=3
学生说想法。(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进行图或算式的表征再创造过程,感受符号的简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算式表达的含义。】
4.认识除法算式。
(1)师板书除法算式:12÷4=3。
(2)介绍除号。
介绍这道算式中新的运算符号——除号,并板书:除号。
介绍除号的写法:除号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所以我们写除号时,先画一条短横线,然后上下各画一点,注意:圆点要对齐!
学生集体书空一遍。
(3)学读除法算式并说说除法的含义。
学读除法算式,生读,师板书:读作:12除以4等于3。
说说除法的含义。问:这道算式表示什么含义?(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5.揭示课题
师: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这样平均分的过程,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种新的运算方法——除法。揭题并板书:除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除法的建构过程,感受学习除法的价值。通过明确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强化对除法含义的理解。通过相关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增强学习除法的兴趣。】
6.试一试。
(1)出示题目:
(2)学生思考。
(3)反馈:学生口答除法算式并说说算式的含义。(把12竹笋平均分成2份,每份(6)个。12÷2=6)
7.做一做。(分一分,填一填。)
(1)学生在学习单上独立完成。
(2)投影反馈:校对答案;读算式并说含义;对比这两小题的异同点。
【设计意图: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2)新授例5
1.出示情境图,提取信息和问题。
问: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需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盘。
2.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
学生在学习单第2题中独立完成。
反馈并板书: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20÷4=5。
生读一读算式并说说算式的含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小结: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这样平均分的过程,我们也可以用除法表示。
3.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师:除法算式和加减法一样,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你知道它们都叫什么吗?(20是被除数,4是除数,5是商。)生答,师板书:被除数、除数、商。
说一说12÷4=3的各部分名称。
小结:除号的前面都叫被除数,表示要分的总数。除号的后面叫除数,表示你是怎么分的,等号的后面叫商,表示分得的结果。
【设计意图:以动手操作和语言描述为基础,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同时结合例4、例5中的两个算式,介绍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4.通过例4、例5的对比,体会平均分的两种含义。
(1)借助板书,说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2)小结:不管求每份是多少,还是求平均分成几份,都包含了平均分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个例题的异同点,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两种平均分都能用除法算式表示,进一步加深了对除法含义的认识与理解。】
5.做一做。(分一分、填一填。)
反馈:借助投影反馈。说说除法算式的含义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的方式,得到平均分的结果以及除法算式的结果,便于分析数量关系,同时加深对除法算式各部分含义的理解。】
三、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两种除法的对比)
1.
A.10÷5=2
B.10÷2=5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出手势选择。指名学生说想法。
2.
A.
20÷5=4
B.20÷4=5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出手势选择。指名学生说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更加明确两种平均分情况和除法的关系,并逐步培养学生用简洁地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二)趣味列式。
山上一群牛,低头吃青草,腿有十六条,请问牛几头?
1.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先说答案,再列除法算式,并说说算式中的两个4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比较除法算式中两个“4”的不同含义,进一步巩固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
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师根据生的回答简单提炼。
五、课堂作业
完成数学书P16,第6题。
写出除法算式。
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集体反馈:
小熊卡片上的题:让学生说说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熊猫卡片和兔子卡片上的题:让学生说说算式的含义。
小猪卡片上的题:让学生齐读算式。
【设计意图: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对所学的除法知识进行巩固,包括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的读法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设计:
除法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12
÷
4
=
3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