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一
总__课时
主备人:
审阅人:
修改意见
教学目标:1、诵读谜语诗,学习5个汉字,能按正确的笔顺规则写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区分3组形近字,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尝试运用。
3、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咏鹅》。4、和大人一起读儿歌,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教学重点:1、诵读谜语诗,学习5个汉字,能按正确的笔顺规则写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咏鹅》。难点难点:区分3组形近字,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尝试运用。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诵读谜语诗,学习5个汉字,能按正确的笔顺规则写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复习要求认识的生字,会比较生字之间的笔画差异。教学过程:一、识字加油站小朋友,老师想请你们猜个谜语。(出示谜语)听我读。你能猜出是什么吗?(雪)设计意图:从谜语入手,上课伊始就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带着积极快乐的情感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多有趣的谜语呀,最有趣的是这里面有许多数字呢!跟我读读这个谜语吧。这里面的数字有的是我们学过的,你会读吗?(出示:一、二、三、四、五)还有五个数字你们认识吗?(认读:六、七、八、九、十)这些字小朋友们认识了,我们再去读读这个谜语吧。谁来读读第一行?雪花刚刚飘起来,轻轻柔柔的。第二行,谁来读?(点红:七八片)雪花慢慢躲起来了,读一读。雪花越来越多了,(点红:无数片)一起读。咦,雪花都去哪里了?引读第四行。齐读谜语。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趣味中体会小诗的内容,在跟读中认识生字。在此基础上的认字和写字都是以“自主交流、活动探究”的形式完成的,既提升了识字实效,又尊重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书写提示小朋友,这个谜语里有两个生字我们要学习写一写。在写前,我们先来看看书写提示。(出示二、三和插图)写写这两个字时,我们要注意它们的笔顺规则:从上到下。跟老师书空。(出示十、禾和插图)写这两个字时,我们要注意它们的笔顺规则:先横后竖。跟老师书空。十:横写在横中线上,竖写在竖中线上。禾:横稍短,竖写在竖中线上。4、(出示插图)写字时要注意坐端正,握好笔。小朋友们先摆好姿势,再在书上把这几个字描红、写一写。5、指导写“八”。(1)先撇后捺,撇低捺高留小口,一捺就像孔雀尾。(出示孔雀图)(2)教师范写。(3)学生练习。(4)反馈。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写字姿势是否正确,学生写字的基本技能是否掌握,从细节之处明确要求,严格要求,才能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区分3组形近字,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尝试运用。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咏鹅》。教学过程:字词句运用1、(PPT出示内容)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2、学习第一组字。(1)谁来读给大家听?(2)这两个字很像,你有什么办法区别它们?“人”可以请学生摆造型,“天”上面两横像天空,人的头顶是天空。3、学习第二组字。(1)谁来读给大家听?(2)这两个字怎么记住它们?(3)(出示“口”和“田”里面的横、竖是田埂,“口”就是我们的嘴巴。4、学习第三组字。(1)谁来读给大家听?(2)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3)我们也可以编个口诀区分它们:一横日,双横目。5、齐读。设计意图:通过读读比比,了解汉字形近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同时,使学生明白只有仔细观察汉字的字形,才能把汉字写得准确无误。
二、日积月累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读一首诗。这首诗是古时候一位七岁的小朋友写的。(出示插图讲故事)有一天,这个小朋友来到池塘边,看见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伸着长长的脖子唱歌。一身雪白的羽毛浮于绿色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波动着清澈的水波。这位小朋友觉得有意思极了,忍不住赞叹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的名字叫《咏鹅》,你看“咏”这个字有个“口”,人们看见美好的事物特别想赞美它,就用嘴巴“咏”出来了。这个小朋友后来成为了有名的诗人,他的名字叫骆宾王。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学前基础差异较大,如果仅仅停留在背诵古诗的层面上,必定让一部分基础厚实的孩子没有“食物”可吸收。此环节正是关注到了这一点,引导学生构建画面,理解诗意,让不同程度的孩子都有所收获。
2、跟老师读读这首诗。(出示诗)3、学生自读。4、练习背诵。第三课时课时目标:和大人一起读儿歌,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朗读儿歌,分角色进行表演。教学过程:和大人一起读1、(出示插图)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兔子乖乖》。2、这个有趣的故事还编成了一首儿歌,跟老师读读吧。(出示儿歌内容)3、学生练习表演读。二、小朋友,回家以后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读读这首儿歌,还可以和爸爸妈妈演一演,这样儿歌读起来会更有趣!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的能力。一年级的孩子虽有些小,但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交流和表达,教师应充分给予他们思考、表达与交流的空间。在交流中丰富语言,在交流中感悟内容,在交流中明白道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