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二十章 第一节 磁现象 磁场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二十章 第一节 磁现象 磁场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6-02 22:3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十章 电与磁
第1节 磁现象 磁场
设计理念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开放性的实验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热情和科学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通过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到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认识问题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建立知识的同时,形成方法及能力,同时形成团结合作的意识。
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思维和想象等相结合的产物。本节课通过观察各种磁现象总结得出相关概念;通过用小磁针探究磁场,认识到磁场的存在、分布情况和方向,经历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转换;通过用铁屑探究磁场,到引出磁感线,进一步将看不见的磁场形象化、规律化,从而认识到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了解简单的磁现象。
2.通过实验认识磁极,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通过实验认识磁场。
4.知道利用磁感线可以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磁场分布状况。
5.知道地磁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磁场概念的建立和描述,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磁现象的过程,能描述其特征,有初步的观察和信息处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周围的磁场状况。
【教学难点】
1.认识磁场的存在。
2.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
【课前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体(条形磁体、蹄形磁体)、细线、铁架台、小磁针若干、铁钉、硬币、铜片、回形针、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现象的国家,早在战国末年就有磁铁的记载,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就是其中之一,指南针的发明为世界的航海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故事引入:3世纪时智勇双全的马隆在一次战役中,将敌军引至一条狭窄的山谷中,身穿铁甲的敌军个个都被吸住,动弹不得,而马隆的兵将身穿犀甲,行动如常,敌军以为马隆的兵是神兵,故而大败。
在现代,磁现象与日常生活、科技密切相关。
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看到的一些磁现象和对“磁”的认识,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发言,把自己所认识的与“磁”有关的生活知识表达出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十章 电与磁》的《第1节 磁现象 磁场》。
出示学习目标
二、探究新知,得出结论
(一)磁现象
引导: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天然磁铁矿石吸铁的性质。现在,人们利用这些磁性材料做成各种形状的磁体。
展示各种形状的磁体: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小磁针。
问题:1、磁体能够吸引什么物质?
2、磁体上磁性强弱处处一样吗?有什么特点?
3、指南针这一名称是如何得来的?
4、磁极之间互相靠近,有何现象发生?
5、什么是磁化?磁化对人们都有用吗?
(学生阅读课本第119-120页“磁现象”部分内容,并利用磁铁、含铁的合金、铜、铝、硬币、回形针等器材进行实验。)
小结:学生一边做实验,一边回答问题,经过老师的点评,归纳出以下几点:
1.磁体不是任何金属都能吸引,只能吸引钢铁类物质。
2.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叫做磁极。
3.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时指南的那个磁极叫做南极(S极),指北的那个磁极叫做北极(N极)。
4.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提问:磁极间有相互作用,那么被磁体吸引的铁块为什么也能吸引其他的铁钉呢?
(学生讨论:被吸引的铁块也成了一个小磁体,它具有磁性,所以能吸引其他铁钉。)
小结: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这种现象叫磁化。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磁化现象吗?磁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及危害?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解释磁化的应用及危害。如磁带的录音、利用钢针磁化做小磁针。还有银行卡不能靠近磁体、机械手表靠近磁体后走时不准等。)
(二)磁场
提问:1.用磁针怎样确定包着布的磁体的N极呢?说出你们的办法。
2.把几只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周围不同的地方,磁针所指的方向相同吗?说说你们的发现。
学生做课本120页“想想做做”。
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回答问题。
小结:1.把磁针拿到磁体附近,它会发生偏转。看来磁体周围存在着一种物质,能使磁针偏转,这种物质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把它叫做磁场。
2.在物理学中,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N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引导:小磁针所在位置的磁场方向就是N极所指方向。有没有办法来形象、直观地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
(学生阅读课本120-121页“磁场”部分内容,找出并记住磁场及磁场方向的规定。)
实验:研究磁场的方向:参照课本121页实验。
1.在条形磁体的周围放置一些小磁针,观察小磁针N极的指向。
2.在蹄形磁体的周围放置一些小磁针,观察小磁针N极的指向。
(学生进行实验,并观察小磁针N极的指向。再根据两图小磁针的排列情况,用一些带箭头的曲线画出来。)
小结:这些带箭头的曲线可以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它们叫做磁感线。磁体外部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
(学生讨论:1.磁场是实际存在的,磁体周围存在磁感线吗?2.为什么利用磁感线可以表示磁体周围的磁场?3.磁感线会相交吗?)
师生共同总结:
1.磁场是实际存在的,磁体周围不存在磁感线。
2.磁感线只是用来表示磁体周围磁场的假想曲线,利用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3.磁体周围某一位置磁场只有一个方向,如果磁感线在此处相交,则该点就可以表示出两个不同方向的磁场,所以磁感线不能相交。
(三)地磁场
实验:让一个小磁针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发现静止后小磁针南极指南,北极指北;再施加一个力,让小磁针在东西方向静止后放手,发现小磁针转回南北方向。它肯定受到了力的作用,谁对它施加了力呢?
(学生思考,推测地磁场的存在。)
问题引领:
(1)指南针为什么能够指南北呢?
(2)指南针在地球的大部分地区都能指南北,地球相当于一个大的条形磁体,你能根据指南针的方向画出地磁场的磁感线吗?
(3)地理的两极和地磁场的两极重合吗?这一发现最早是由谁记述的?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地磁场”的相关内容,得出结论。)
小结: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地磁的两极与地理的两极并不重合,地磁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地磁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世界上最早准确记述这一现象的是我国宋代学者沈括。
三、课堂小结
1.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2.教师再做适当的补充,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四、课堂检测
1.一根条形磁铁,左端为S极,右端为N极。下列表示从S极到N极磁性强弱变化情况的图像中正确的是(

2.关于磁感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磁感线是由小铁屑形成的???
B.磁场中有许多曲线,这些曲线叫磁感线???
C.小磁针在磁感线上才受力,在两条磁感线之间不受力??
D.磁感线是人们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的分布而假想出来的,实际并不存在
3.标出磁极的名称和A、B两点的磁场方向。
4.如下图,甲图所示条形磁铁从中间锯断后如图乙,则有(

A端是N极,B端是
S极,C、D端不是磁极
B.
A、B端和C、D端都不是磁极
C.
A、C端为N极,B、D端为S极
D.
A、D端为N极,B、C端为S极
5.用细线悬挂一钢针,用一钢棒靠近钢针发现钢棒吸引钢针则:(???

A.只有钢针是磁体
B.只有钢棒是磁体
C.钢针和钢棒都是磁体,只是钢针一端和钢棒一端是异名磁极
D.以上三种都可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在《磁体与磁场》这一教学章节中,内容与知识特点都很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作为教师,应敢于放活学生手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过程越“放手”,学生的自主求知的欲望就越高。因而,教师要做的是把问题交给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在体验、合作与合作中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自我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活动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角色转换。只有在学生主动意识下的活动,才能培养更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探究能力,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