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六章一、磁体与磁场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六章一、磁体与磁场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6-03 10:5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磁体与磁场》
说课稿
磁现象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是有感性认识的,有的学生甚至已对磁体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用途有所了解,但通过科学的探究,对磁体、磁场及其性质进行深入的理解,学生是缺乏科学体验的。新课程始终把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作为现代物理教学的核心,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的施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施平台。磁体与磁场是磁现象最基础的知识内容,针对教材内容和知识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利用磁现象的国家,并卓有成效。教材安排了“生活、物理、社会”和“读一读”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介绍,既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有着积极有益的作用。因此,本节教学的科学实施,既能使学生掌握生动而丰富的科学知识、培养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又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平台。
以下是本节内容的教学流程:
我对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
1.引入
(1)分组活动:“分离铁屑和沙子”
在本节课开始,先安排学生完成一个任务:想办法将混入沙子中的铁屑分离开来。活动简单易行,这样的新课引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中,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这一新课程理念,同时也为后面认识磁体的磁极打下了伏笔。
???????
(2)科学家的故事
用课本上科学家爱因斯坦关于指南针的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和意识,并引出课题《磁体与磁场》。
2、探究磁体的基本性质
(1)说说生活中磁现象的应用
由于不少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上对基本的磁现象有所认识,以及对生活中磁现象应用也有所了解。所以在探究磁体的基本性质之前,我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磁现象的应用,从而体现从“物理到生活”的理念,同时也能自然地过度到学生所要认识的一些常用永磁体: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和小磁针。
(2)实验探究“磁体的基本性质”
新课程下的物理教学,就是要把课堂活动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这一环节中,我把探究磁体性质的活动放手交给了学生,如:探究磁体的磁性、磁极、指向性、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等;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自己归纳出磁体的相关性质与规律。接着,通过演示的方式,利用实验室断裂的条形磁体,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并及时地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两个磁体吸在一起时有几个磁极?从而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在探究“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时,我改变传统的将一根条形磁体挂起,用另一条形磁体去靠近的做法,让学生把两根条形磁体分别绑在两辆小车上,再将两辆小车靠近,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从而得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使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也十分理想。
(3)播放视频《郑和下西洋》
由于学生对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耳熟能详,因此,我在学生探究磁体的指向性之前,把“生活、物理、社会”中指南针的内容提到了前面,通过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航海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并让学生认识到:技术促进生产力,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求知欲望。这样安排可以使教学活动的过渡更为合理自然,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判断钢条是否有磁性及哪个有磁性
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中安排了:如何判断钢条是否具有磁性以及哪个钢条有磁性的活动。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还可能出现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动手进行实验,使方案在讨论和老师的矫正中达成一致,使知识与技能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获取。
(5)磁悬浮列车(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理论联系实际是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物理到生活”更是新课程理念的一贯体现,脱离了实际,物理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更谈不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加进了磁悬浮列车的相关知识和原理。在这一环节中,我先出示上海磁悬浮列车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其工作原理。在这里,预计学生很容易凭经验或是感性认识,认为是利用了“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原理。于是我设疑:一定要利用“同名磁极磁极相互排斥”的原理才能使列车悬浮起来吗?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育有疑,有疑者须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悬疑的合理设置,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疑惑的期待中,我再出示上海磁悬浮的工作原理简图,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小组讨论,自行得出答案。相信这样设计的效果要比老师的说教好得多,同时,还能让学生明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得过程中,直觉和经验有时会欺骗自己,我们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要学会克服思维的定势。
3、探究磁场的基本性质
在完成对磁悬浮列车工作原理的探讨后,及时地引导学生思考新的问题:磁悬浮列车在行驶过程中,既然车身与轨道是相脱离的,为什么还会产生力的作用,使车身一直悬浮于轨道之上?两者间靠什么在传递着相互的作用呢?通过新的疑问,自然地将内容过渡到下一环节――磁场的性质。
(1)体验和感受磁场的存在
磁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看不见、摸不着,这对学生的认知是一种考验,这也是本节内容的难点。这里,我注意了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运用“转换法”的思想去感受磁场的存在,例如: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风吹草动”来认识空气的存在;电流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根据电流经过用电器所产生的效应来认识电流的存在。同样,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对放入其中的小磁针产生磁力的现象来认识它。并让学生完成隔着纸片吸引大头针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磁场的存在。
(2)活动“用小磁针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
在讨论磁场中各点磁场方向有何规律时,预计学生一时很难用规范精确的语言来表述,这里,我将先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小磁针在条形磁体周围的指向,然后安排学生先在书本的图片上根据小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标出各点的磁场方向,然后尝试用规范的语言加以叙述,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
(3)地磁场
在了解了磁场的基本性质后,提出新的问题:小磁针旁边没有放置其他磁体,为什么静止后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从而引出“地磁场”的相关内容。并运用阅读教学法,引导学生用阅读的方式认识地磁场,明白小磁针具有指向性是受到地磁场作用的缘故,同时利用我国宋代学者沈括最早发现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不重合的事实,进一步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民族情感。
4、自制指南针
本节教学活动的最后,我安排了“自制指南针”的小制作,让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动手体验的方式,掌握磁化的方法,并用所给器材以最佳方案设计制作出指向效果最好的指南针。在活动中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的活动可以让课堂的科学氛围达到高潮。学生通过前面的探究与学习,基本掌握了磁体与磁场的相关知识,谁都跃跃欲试,想一展身手。在课堂教学中安排这样的小制造活动,将更能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并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激发自己不断探索,不断提高的意识,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的真正内涵。
在新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体会深刻:新课程与老教材相比,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将原来很多的演示实验改为了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把探究物理规律,揭示物理本质的过程交给了学生,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更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一改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磁体与磁场》这一教学章节中,内容与知识特点都很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作为教师,应敢于放活学生手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过程越“放手”,学生的自主求知的欲望就越高。因而,教师要做的是把问题交给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在体验、合作与合作中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自我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活动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角色转换。只有在学生主动意识下的活动,才能培养更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探究能力,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