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下生物 12.2感受器官和感觉器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下生物 12.2感受器官和感觉器官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6-02 06:3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第12章
第二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一、课程标准解读
《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本章的具体内容及活动建议有如下建议: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
?调查班级学生的近视率,分析其原因。
⒈梳理课标内容的知识要点
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
2.定位知识要点中学习层次
本章学习用了一个行为动词:“概述”,“概述”定位了“知识性目标”中的学习层次为理解水平。
3.学习层次中各水平要求
⑴了解水平: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行为动词有:描述,识别,列出,列举,说出,举例说出。
⑵理解水平: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行为动词有:说明,举例说明,概述,区别,解释,选出,收集,处理,阐明
二、教学设计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二节。本节主要介绍人体感受外界刺激和反射活动的起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有关知识内容。由于人所获得的信息主要来自眼与耳,我们可以通过对眼与耳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来了解视觉和听觉的形成。同时,人体也通过其他感受器来感知外界刺激变化,所以也介绍了其他感觉(嗅觉、味觉、触觉、温度觉)。
(二)学情分析
这节内容学生会很感兴趣,因为这与他们自身的器官:眼、耳、舌有关,涉及到他们的视觉、听觉和味觉等等,学生会很乐意去学习。但这节内容抽象、复杂,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学生很可能因为听不懂、记不住而放弃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本节内容设计的生动、有趣,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并加以引导,才有可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②说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③描述眼和耳的结构与功能。
④解释近视、远视视物不清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⑤说明视、听、嗅、味觉及皮肤触觉、温度觉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性质。
2.能力目标
对照眼球结构说明视觉通路。
结合相机成像原理,提高对比观察、类比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视觉及听觉的形成过程的学习,进一步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②通过了解视觉异常的原因及矫正方法,养成关爱眼睛健康,安全卫生用眼的意识和习惯。
③体会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及与其他学科(如物理)的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眼球及耳的结构与功能。
②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③嗅觉与味觉感受刺激的性质与感受器的位置。
④触觉敏感性与感受器分布特征的关系;皮肤温度感受器事宜感受刺激的性质。
难点:①眼球及耳的结构与功能
②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挂图或者模型等。  
(六)教学
(?http:?/??/?www.5ykj.com?/?Health?/?"
\t
"_blank?)时间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眼是感受外界光线的视觉器官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引题
情境:1.
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光闪闪,这时你会急忙寻找避雨地点,并迅速跑过去。问题:(1)你是靠哪些感觉、什么器官发现天气突然变化的?(2)当我们看到一桌热腾腾的饭菜时,我们还会用到哪些感觉?2.引言:人体有很多的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的刺激,那么,通过刚才的情境可知,能够最快、最准确感知事物的感觉是视觉。眼睛是人的视觉器官。据统计,人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睛。因此,眼睛对于人体来说非常重要。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美丽的眼睛,但是,你知道这双美丽的眼睛内部是什么样的?你又是怎样通过眼睛观察到外界事物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分析答出:(1)听觉、视觉。眼睛耳朵等。(2)嗅觉、味觉、温度感觉兴奋,倾听,跃跃欲试
创设情景,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眼睛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指导探究
1.眼球的结构和功能(1)观察同学的眼睛,找出眼睛的特点
 眼睑、睫毛、泪器、眼肌等结构都是眼睛的一些附属结构,眼睛的最主要部分是眼球。那么眼球由哪几部分结构构成,每一部分又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2)探究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①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 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由外向内,由前向后,由上向下。观察时注意结合书中的插图,并参考课本P80方法步骤逐步完成。
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82前五自然段,了解眼球各组成部分的功能。③播放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视频④反馈点拨
对照眼球课件,检测学生自主探究效果,并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点。(3)出示眼球、照相机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比较、思考:眼球和装有胶卷的照相机在结构上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你知道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吗?2.视觉的形成相机成像的原理和眼球成像的原理是一样的。那么眼球到底是怎样形成物像的?视觉又是如何形成的呢?(1)指导学生对照眼球的结构模型,思考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提问:我们的视觉最终是在哪里形成的?在视网膜上吗?
(2)引导学生观察动画课件,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3)出示猫的瞳孔调节图片:猫能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使自己在明处和暗处都能看清物体思考:人的瞳孔也能这样吗?瞳孔的调节由眼的哪一部分控制?引导探究:拉住窗帘,利用手电筒,在明、暗两种不同环境下观察同桌瞳孔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3.近视和远视请患近视和远视的同学谈看物体的特点、感受。那么近视眼和远视眼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进行矫治呢?演示动画课件,引导学生分析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4.预防近视引导学生谈怎样预防近视?强调预防为主,课间适当休息自己的眼睛,认真做好眼保健操,让我们每一人都能拥有一双美丽明亮的眼睛。讨论:凯伦曾经渴望上帝给她三天光明,我们该如何对待盲人?生活中你是否向盲人献过爱心?
同桌相互观察,得出眼睛有眼睑、睫毛,眼球,肌肉等。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模型,拆卸组装;阅读课本,讨论交流,观察思考,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思考,得出: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胶卷。观察、思考、分析,得出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理解视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表演,观察同桌的瞳孔变化;思考,讨论,得出瞳孔变化的原因。谈近视给自己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不便。观察课件掌握近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谈要做到“三要”、“四不看”。讨论,回答。
使学生亲身体验,激发探究欲望。
使学生自己获得感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动手、观察、阅读等多种能力。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突破教学的第一个难点。走进生活,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视力的重要性,激发学习近视成因的兴趣,顺利突破教学的第二个难点。进一步体会眼睛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感受盲人的痛苦,培养学生爱护盲人的情感。
(三)总结深化
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2.布置课下探究,任选一内容(1)完成一篇调查报告:我班或我校同学的近视情况与对策。
(2)设计一个活动方案:为盲人献爱心
(3)读一本好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结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写一篇读后感。
思考,归纳,总结。倾听,思考
使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深化知识,使探究活动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
第二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一、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外膜:角膜、巩膜
眼球壁
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内膜:视网膜

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二、视觉的形成
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第二课时:耳是接受声音刺激的听觉器官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故事导入
播放视频:21位聋哑演员演绎的舞蹈《千手观音》,优雅的舞姿与音乐的完美融合,让人们很难相信她们是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特殊群体,而她们发自心灵深处关于爱的表达,将伴随着舞蹈《千手观音》,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引:听觉是我们仅次于视觉的第二大信息来源。听觉是怎样形成的呢?
观看。思考:……
通过观看视频,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听不到声音的活动体验,让学生认识听觉的重要性,引入课题。
二、构建新知(一)
1、认识耳的结构。布置学生先自学然后再相互观察外耳。阅读P84耳的结构和功能,找出耳朵各部分结构名称。
同桌合作学习。对照图片,说出耳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内耳:耳蜗、前庭、半规管
发展合作学习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实物观察,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通过图片分析,认同耳的重要性。
2、说出耳各部分的功能。
选择结构,说出功能……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鼓膜: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听小骨:传导和放大声波咽鼓管:外界空气由此进入鼓室鼓室:有与外界压力相等的气体半规管和前庭:有位觉感受器耳蜗:有听觉感受器
用资料来判断答案的对错或提示答案,既传授了知识,又避免了教师单调的讲授,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连连看练习,又轻松的对耳各部分功能进行了归纳小结。
(二)听觉的形成自学质疑
问:我们已经知道了耳的结构和功能,现在你能说说听觉是怎样形成的吗?小结。
讨论,表达答:
耳廓(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听觉中枢(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发展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拖动图片,发展学生动手能力、筛选能力,并形成深刻的体验。
三、耳与健康
1、议一议:哪些情况会导致听力障碍或耳聋?2、健康提示。
1、听觉的损失一般来说,由于外耳或中耳发生病变,比如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发生病变,使到达内耳的声波减弱而引起听觉减退,称为传导性耳聋。传导性耳聋通常表现为不完全失聪,还能听到点声音。而由于内耳的耳蜗、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发生病变,引起听力减退,甚至丧失听力,称为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聋通常表现为完全失聪。
通过资料,引发学生关注用耳卫生;通过议一议,既发挥学习主动性,又反馈对听觉形成的掌握程度;通过例题,发展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能力,并自觉养成健康的用耳方式。
四、拓展延伸
1、我的收获。2、考考你:①为什么当飞机起飞或下降时,乘客会觉得鼓膜难受?②为什么“十聋九哑”?
表达……提问并解决问题……思考,表达……
发展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的能力、反思能力、提出问题能力。练习反馈。通过精彩视频,感受聋哑舞者对生活的追求和艰辛。
五、情感升华
问:如果你是聋哑人,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态度?送你一句话(邰丽华领悟的生活真谛)。问:如果你身边有聋哑人,你怎样与他交往?看视频《感恩的心》学习一些手语。
表达……表达……观看,学习手语。
认同身体健康的幸福,树立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学习关爱和帮助有听觉障碍的人群。
板书设计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一、耳的结构和功能
          
耳 廓
外耳:
外耳道
           
 鼓 膜
 

中耳:
听小骨
           
 鼓 室
          
耳 蜗
内耳:
前 庭
   
 半规管
二、听觉的形成过程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第三课时:嗅觉、味觉
、触觉、温度觉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活动导入
叫一个学生上台,闭上眼睛,拿一个芒果放在他鼻子前,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再拿一粒糖放他嘴里,问学生什么味道?最后再端两杯水,一杯凉水,一杯热水,让学生用手触摸,然后告诉我们哪杯是热水,哪杯是凉水?由此引出:嗅觉、味觉
、触觉、温度觉
积极参与活动
通过活动,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二、构建新知(一)嗅觉
1.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P85—86有关嗅觉的内容,介绍嗅觉的概念与嗅觉感受器。2.展示嗅觉感受器的位置图,分析说明嗅觉产生时短促而频繁吸气的原因。(在鼻腔顶壁形成回旋式气流)3.在阅读、讨论的基础上,认识嗅觉的功能特征(嗅觉辨别能力因人而异;嗅觉具有适应性)。
学生认真看书,思考并回答问题
发展合作学习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实物观察,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味觉
1.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P86—87有关味觉的内容,结合人舌上味蕾的挂图,讨论如下:(1)把舌尖揩干后,放几粒食糖在上面,不会感到甜味,而将糖的溶液滴在上面,则立即感到甜味,这是为什么?(必须是溶解于水中的物质)(2)味觉感受器的分布位置?(分布在舌上,又称味蕾)(3)味觉的类型与分布特点?(?味蕾分辩的味觉基本有四种:酸、甜、苦、咸,分布不均匀。2.指导学生对探究活动“探究人对某种味道辨别能力的个体差异”进行方案的设计。(在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完善探究方案,在课后进行探究)3.我们常说“饭好香”、“菜的味道不错”,是否是单指某个味觉?(让学生认识到味觉感受的复杂性:味道是多种复合的感觉,包括了味觉、触觉、痛觉以及嗅觉等多种感受器的作用。)
学生认真阅读书本,积极参与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通过小活动让学生对相应的知识形成深刻的体验,并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三)触觉
1.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P88—89有关触觉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触觉?(由于接触所产生的感觉。)(2)触觉感受器的分布特点?(在皮肤上呈点式分布,且不是均匀分布。)(3)我们如何来说明触觉的敏感程度?(利用“两点阈”的大小来说明触觉的敏感程度。)
学生认真阅读书本,积极参与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学生自学能力、反思能力、讨论和交流能力。
(四)温度觉
1.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皮肤感受“冷”、“温”刺激的实验。(1)感觉到冷或热时,体表受到的刺激是?(感觉到冷时,受到的刺激是温度的下降;感觉到热时,受到的刺激是温度的上升。)(2)感受冷、热刺激的感受器有哪些特征?(各有所不同,且都具适应性)2.利用挂图——皮肤中的感受器,来讲解温度觉的有关知识内容:(1)什么是温度觉?(对外界温度变化的感知)(2)温度觉感受器的类型?(有冷感受器,感受冷刺激;有温感受器,感受温度上升。)
学生认真阅读书本,积极参与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发展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的能力、反思能力、提出问题能力。
五、情感升华
我们拥有正常的感觉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们要珍惜这种幸福,并将幸福传递下去
认真聆听,思考
认同身体健康的幸福,珍惜自己,关爱他人。
板书设计:
1.嗅觉
感受器:位于鼻腔顶壁,又称为嗅黏膜
2.味觉
感受器——味蕾
3.触觉
4.温度觉
冷感受器:感受冷刺激(皮肤温度下降)
温感受器:感受温刺激(皮肤温度上升)
教学反思:
 本章节容属于教学过程中比较难的一个环节,知识性和理论性非常强,又不易理解,耳和眼球的结构有比较复杂,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课堂中要充分利用眼、耳的模型,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效果不错,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同时,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懂得关心别人、帮助残疾人、珍惜自己、关爱生命的情感教育。。
PAGE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