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化学 7.5到实验室去 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化学 7.5到实验室去 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6-02 16:1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到实验室去
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一、教学内容分析
《到实验室去
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实验课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本课题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酸碱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它侧重于对对酸碱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能利用酸碱的化学性质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而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悉酸、碱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撑握无明显现象反应的判断方法。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探究过程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感受化学与社会的关系。2.体验合作学习的愉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心理状况:这个阶段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乐于动手。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语过渡更具“挑逗性”,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2.
认知状况:学习了常见酸碱的性质及用途,知道酸和碱各有相似性质的原因。3.
能力状况:学生经常采用分组实验,所以动手能力和总结能力较强。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点:熟悉酸、碱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难
点:无明显现象反应的实验探究。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胃舒宁广告
思考:为什么胃酸过多吃锄根(主要成分是Al(OH)3)就能好?它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明确课程目的,引导关注重点。
环节二:请同学们回忆:
我们学过哪些酸?
酸都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呢?为什么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学生积极回答常见的酸及其共性:1、酸与酸碱指示剂反应。2、酸与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3、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4、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5、酸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酸的水溶液中都有H+,所以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温故而知新,为进一步学习做好知识的铺垫。
亮剑时刻:看图盐酸小羊选择哪条路才不会羊入狼口呢?
找出其他几条路中谁是狼?并写出和狼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环节三:请同学们回忆:
我们学过哪些碱?碱都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呢?为什么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探索新知:[实验探究一]
NaOH+HCl=NaCl+H2O该反应有什么明显现象吗?如何判断它的发生?如何操作?以六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实验操作验证,最后派小组代表来回答。如果反应后的溶液酸碱性没有发生改变呢?能否还能用指示剂来检测?[[实验探究二]2NaOH
+CO2==Na2CO3
+H2O这种情况可以用什么方法?同样以以六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实验操作验证,最后派小组代表来回答。思考:
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还有其他的思路吗?请同学们归纳该实验设计的思路:根据上述设计思路,请同学们对以下几种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并描述实验现象:某同学质疑上述实验设计都不足以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他的理由是什么,你知道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何进一步设计实验?
表一:与稀盐酸反应:Fe+2HCl=FeCl2+H2↑Fe2O3+6HCl=2FeCl3+3H2ONaOH+HCl=NaCl+H2OCaCO3+2HCl=CaCl2+H2O+CO2↑学生积极回答:1、碱与酸碱指示剂反应。2、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3、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4、碱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碱的水溶液中都有OH-,所以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学生回答:无明显现象借助酸碱所示剂学生分组讨论并实验不能学生分组积极讨论并实验思路:通过检验生成物来判断反应的发生。方法一:加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Na2CO3
+2HCl==2NaCl+H2O+CO2↑方法二:加氯化钡溶液等,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Na2CO3
+BaCl2==BaCO3
+
2NaCl实验设计:
向塑料瓶中倒入氢氧化钠溶液,盖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塑料瓶变瘪思路: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使装置内外产生压强差,产生明显现象,从而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现象:试管内液面上升现象:水槽中的水沿导管倒流入烧瓶现象:导管内液面上升,至尖嘴处出现红色喷泉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水,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也能出现上述类似的现象用水作对比实验
通过应用来检测学生对酸的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加强。温故而知新,为进一步学习做好知识的铺垫。更深层次建构规律.用经典反应入手,探究无明显现象的反应,从个别找一般规律。通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自己的猜想,发展合作精神,体验探究乐趣。引入质疑,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将不同的探究方法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搭建联结的桥梁,同时发展运用已有知识探究新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为规律的建构向更深层次发展使学生享受自己获得成功的快乐,更深层次对知识进行建构创设轻松和谐的探究氛围,发展学生想象力,将真实事物以“图景“形式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协调。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积极、主动发现规律启迪学生客观真实的认识问题,发展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生的创新留下空间
课堂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得到了哪些启示?
学生小结
用简洁的语言转换和表述,解决记忆的困难并使认知深化。
七、教学评价设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生的学习基础上,本节内容以酸碱知识的学习为线索,通过阅读、查阅资料、讨论和概括等,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信息加工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综合运用的学习方法,以及通过比较归纳等,学生逐步掌握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同时,实验探究在本节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活动,让学生在广泛参与并积极探求中一步步揭开金属有关性质的面纱。不仅使重点变为学生主动探求的知识得以落实,并把难点通过实验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做到了深入浅出。
八、板书设计
到实验室去
酸碱的化学性质一、酸的化学性质二、碱的化学性质三、无明显现象的反应的判断1、NaOH+HCl=NaCl+H2O2、2NaOH
+CO2==Na2CO3
+H2O
九、实践反思本节课的成功
(?http:?/??/?www.gkstk.com?/?article?/?1408349565269.html"
\o
"成功?)之处有:1、学生在实验中,感受了分工与合作的实践乐趣,提高实验技能,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教学中教师能够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氛围热烈、和谐.
2、以视频的方式开始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悬念引发后面的教学内容,学生容易接受。3、结合本校实际,强调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4、本节有很多实验,学生学习有劲,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把现象与结论进行很好的引导,结论很容易得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的能力。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1、
在引导学生方面做得不够好,以后要从这方面去学习实践2、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发问题处理的不够好。3、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没有注意按照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去完成,以后要注意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