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电是什么
教学目标
1.
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3.
知道原子及其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
4.
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5.
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
对电荷的认识;通过实验进行推理,得出“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过程。
课前准备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金属棒、塑料梳子,铝箔,玻璃杯,塑料笔杆,碎纸屑若干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活动:展示闪电的图片。
教师设问:一道闪电,像一把利剑,划破寂静的长空,催动着滚滚雷声……人类对电的认识始于闪电。那么,电是什么?闪电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讲授新课
摩擦起电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摩擦起电现象》。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然后描述视频中的实验现象。
教师活动:讲解电荷、正负电荷、摩擦起电现象。
摩擦过的塑料梳子或玻璃棒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它们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研究表明,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正电荷;另一种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负电荷。
二、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一)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教师设问:带电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那么带电的物体之间会有怎样的相互作用?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探究带电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活动:学生之间讨论教师所提问题,然后举手回答。
(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即让两带正电的物体相互靠近,观察实验现象。
(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即让两带负电的物体相互靠近,观察实验现象。
(3)让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一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即让两根带有不同电荷的物体相互靠近,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活动:演示上面设计的实验(或播放视频《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演示的实验,然后同学之间讨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教师活动:讲解闪电。
闪电是带异种电荷的云层之间或带电云层和大地间的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因为带电云层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对人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人们对云层与大地之间的放电更为关注。
通常是积雨云产生电荷,顶层为正电荷,底层为负电荷。由于异性电荷相互吸引,在大地表现会出现正电荷随着带负电的云层移动。正电荷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负电的云层相遇;负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当条件许可时,正负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闪电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活动:讲解摩擦起电的本质。
物体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通常情况下,原子中的电子数和质子数是相等的,所以,物体呈现不带电状态。然而不同物体束缚电子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能力弱的物体会失去一些电子,而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则能得到一些电子。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则带负电。
教师设问:请解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的原因,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的原因。
学生活动:学生之间讨论教师所提问题,然后举手回答。
教师活动:理答。
(二)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讲解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当带电体接触未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或金属指针)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推斥而张开,如图所示。带电体所带的电越多,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就越大。
(三)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教师活动:讲解静电现象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除尘、静电复印。
教师活动:讲解静电现象的防护,如高大建筑物安装避雷针、油罐车安装静电带等。
学生活动:查询相关资源,列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的实例。
典题剖析
例1
下列事例中,不属于静电现象的是(
)
A.
春天花开时,会闻到扑鼻的花香
B.
夏天雷雨时,天空划过的闪电
C.
秋天夜晚,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啪"声
D.
冬季晴天,梳头时看到头发随梳子飘动
答案:A
例2
一个质量很轻的小球在带负电的物体附近被排斥,则小球(
)
A.
一定带正电
B.
一定带负电
C.
可能带负电
D.
一定不带电
答案:B
例3
乘出租车时,小华的手刚接触车门就被“电”了一下,这常常是因为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与空气_______________而带电,与小华发生了放电现象。有拖地铁链的汽车,不易发生这种现象,这是利用铁的_______________性好,把产生的电导入地下。
答案:摩擦
导电
例4
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尘,这是因为电视机工作时,屏幕上带有_______________,而具有了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答案:静电
吸引轻小物体
课堂小结(共28张PPT)
第一节
电是什么
第十四章
了解电路
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
电是什么?
闪电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讲授新课
一、摩擦起电
视频
“摩擦起电现象”。
一、摩擦起电
摩擦过的塑料梳子或玻璃棒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它们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正电荷;另一种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负电荷。
一、摩擦起电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带正电
带负电
二、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带电的物体之间会有怎样的相互作用?
怎样设计实验来探究?
二、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即让两带正电的物体相互靠近,观察实验现象。
(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即让两带负电的物体相互靠近,观察实验现象。
(3)让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一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即让两根带有不同电荷的物体相互靠近,观察实验现象。
二、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注:此图片是视频缩略图,如需使用此资源,请插入视频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二、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二、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通常情况下,原子中的电子数和质子数是相等的。所以,物体不显电性。
不同物质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
不同的物质相互摩擦
电荷发生转移
得到电子的显负电
失去电子的显正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二、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视频
“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二、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有电荷时金属箔张开
二、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静电现象的应用
静电喷涂
静电除尘
静电复印
二、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静电现象的防护
建筑物安装避雷针
卡车安装静电带
二、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列举生活中其他静电现象应用的实例
列举生活中其他静电现象防护的实例
典题剖析
典题剖析
例1
下列事例中,不属于静电现象的是(
)
A.
春天花开时,会闻到扑鼻的花香
B.
夏天雷雨时,天空划过的闪电
C.
秋天夜晚,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啪"声
D.
冬季晴天,梳头时看到头发随梳子飘动
典题剖析
例2
一个质量很轻的小球在带负电的物体附近被排斥,则小球(
)
A.
一定带正电
B.
一定带负电
C.
可能带负电
D.
一定不带电
典题剖析
例3
乘出租车时,小华的手刚接触车门就被“电”了一下,这常常是因为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与空气_______________而带电,与小华发生了放电现象。有拖地铁链的汽车,不易发生这种现象,这是利用铁的_______________性好,把产生的电导入地下。
典题剖析
例4
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尘,这是因为电视机工作时,屏幕上带有_______________,而具有了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