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三 1.忆韦素园君(一) 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三 1.忆韦素园君(一) 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1 21:58:10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忆韦素园君(一)
学科
语文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二
教材
书名: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选修(三)鲁迅诗文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8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梳理文章内容,探究韦素园的人物形象。
2.理解鲁迅对韦素园的复杂深情。
3.培养踏踏实实做小事情的“泥土”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多种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运用镜头语言诠释文学语言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出示学习任务
文本解读:
个性解读:用镜头语言诠释文学语言
导入:
由《为了忘却的记念》和《记念刘和珍君》中血写的文字引入,鲁迅其实还有另外的悼念的文章,写的或许是更为平凡的青年,另一种“青年的死”,同样写得情深意切,同样惊心动魄。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忆韦素园君》。
一、文本细读:人物分析
学习任务:《忆韦素园君》是一篇怀人之作,是长者鲁迅对后辈青年韦素园的回忆。如果你是导演,要为韦素园拍一个短片,请你大胆的想象,设计几组镜头,运用镜头语言来展现鲁迅眼中的韦素园。
促进任务完成的文本解读支架:
(一)镜头所包含的要素有哪些
画面内容:选取的文本的重要内容(选取不同的内容体现我们对文本有差异的个性化的解读)

别:大全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全景可以体现背景,中景揭示人物关系,特写重在体现人物心理诉求)
拍摄角度:俯拍、平拍、仰拍(俯拍往往表现对人物藐视的情感,仰拍往往表现对人物的赞扬与敬仰)
(二)韦素园是个怎样的人
1.从典型事件中分析人物形象:“太认真”
理解句子:“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不能容忍——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
2.从反复出现的关键词中分析人物形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幸的人
“果戈里戴的花冠却是荆棘织成的,他含着心酸的眼泪,看着一切卑污在发笑,他是一个吟咏着俄罗斯民众辛苦命运的歌人。”
“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
3.从抒情语句中分析人物形象:“泥土”精神
鲁迅对韦素园的感情
《两地书》序言
独夜有知己的关爱与忧虑
个性解读:用镜头语言诠释文学语言
在教师示范引领下,学生自主选择文本内容并探究。
教师以第一个片段“韦素园坐在未名社的一间小屋子里计划出版”为例,设计几组镜头:
第一组镜头:
画面内容:首先印入眼帘的是用罩子罩着的黄色灯泡在
破旧的四壁映衬下发出的微弱光线,镜头下移,从窗台到门口七八步远的狭小空间内堆满了外文书籍,镜头拉近,平移扫过果戈理的《死魂灵》,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镜头稍在《未名新集》上停留。后面是浅焦虚化的背景: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错杂的堆放着。镜头之外淡淡的墨香味道充满了整个房间。镜头拉远,再拉远,门口牌子上三个漆黑的大字“未名社”显得格外分明,最后落脚在大特写“未名社”三个大字上。
景别:中景、特写
拍摄角度:俯拍、平拍
设计意图:
文章中有关韦素园的文字,基本上都与未名社的活动相联系,作者在肯定未名社的立场上肯定韦素园对于未名社所起的作用,自始至终将韦素园放在未名社的工作中加以考察,也就是在整个新文学运动背景中来评价韦素园这一文学青年,而决非以个人的好恶论功过,也决不就人论人、孤立地褒扬一个人,这就使这一人物回忆篇章有了更深广的内涵。
而把韦素园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就更能看出他的悲剧性格中的崇高,平凡生命中的伟大。条件越是简陋、恶劣,越能体现韦素园的认真与实干、意志与热情,尤其是他在病中的坚持,更见其脊梁之精神。
第二组镜头:
画面内容:镜头朝向未名社暗灰色的木门,鲁迅轻轻推开门,中景镜头抒写,昏暗的墙壁与鲁迅灰色的大褂几乎融为一体,微弱的柔和的黄色光线映在鲁迅脸上,半边脸隐藏在阴影里,模糊的轮廓中唯有根根向上的头发和直挺的胡须格外分明。镜头反打,越过鲁迅的肩,正背面拍摄,镜头沿着几本外文书籍缓缓、略带涩滞和迟疑的推摇,最终落到韦素园手中的一本布面的外文译本《外套》上,此时采用特写镜头。
景别:近景、特写
拍摄角度:推、摇
设计意图:
首先,鲁迅的衣着与室内环境的色调融为一体,暗示着人物被裹挟在大的时代浪潮中,同时又符合着与时代切近的,彰显着时代本质的概念。他暴露在时代中又没有进行有效的自我防御,在被文人笔尖围剿中,痛苦着像鱼鳞被刀刮过一样,即使辗转生活在风沙中,饱受着灵魂的荒凉,也依然做着推动白话文运动的发展,“为着揭穿老虎的假面目”而论争。鲁迅,他是真真实实的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人。所以,我们设计鲁迅的衣着和房间色彩的一致性。
其次,“根根向上的头发和直挺的胡须格外分明”,代表了鲁迅对时代所带来的压迫的一种反抗。鲁迅并不认同“勿念旧恶”的“恕道”,主张“拳来拳对,刀来刀挡”的“直道”。他认为人被压迫,且退让到无可退避之地的时候,反抗和斗争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同样在杂文《死》中,鲁迅谆谆告诫他的读者“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在这里,我们利用光线的处理就是凸显这一点。
最后,缓缓、略带涩滞和迟疑的推摇,最后精准的落在《外套》上,这无疑是鲁迅的目光,也是鲁迅的心理。镜头语言精准的陈述了鲁迅对韦素园太认真的既欣赏又无尽的哀伤的情感。涩滞与迟疑一方面是对韦素园认真性格的赞美与肯定,又饱含着怕他受迫害的忧虑与担心。
第三组镜头
画面内容:以鲁迅走到了韦素园的身旁为背景,使用浅焦进行虚化。此时,焦点外的场景晕化,成为色斑及光点,于是便由未名社的空间和浩如烟海的书籍蜕变为光与色,蜕变为《外套》的构图元素。
镜头:浅焦
设计意图:
之所以让鲁迅与韦素园同处一个视觉结构中,因为,在故事片里,如果画面/空间分立,意指心理指认上的陌生、疏离和些许反抗。但如果是两人分享画面空间,则意味着分享心灵与意义空间。这正意味着鲁迅与韦素园之间独夜有知己的认同感。同时,虚化背景来形成或凸显两个主人公的主观视点与心理表达。
让学生了解这也是一篇用血写的文字记念青年的文章。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任务的解决方案。
学习镜头语言。
尝试用多种方法探究韦素园的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品词酌句的能力,从而突破文本理解上的难点。
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是《外套》,通过《外套》序言的拓展阅读,理解韦素园的“不幸”。
分析“泥土”精神的内涵。
理解鲁迅对韦素园复杂而真挚的情感。
学生通过教师的引领,尝试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片段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共28张PPT)
第一单元
忆韦素园君(一)
北京版
鲁迅的诗文
高二年级
语文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是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为了忘却的记念》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难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记念刘和珍君》
文本细读:分析人物
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描写性和抒情性的语言,它包含了诸多不确定的意义和空白,他们构成作品的召唤结构,召唤着我们大胆的去想象,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来解读文本,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和认识。
学习任务:《忆韦素园君》是一篇怀人之作,是长者鲁迅对后辈青年韦素园的回忆。如果你是导演,要为韦素园拍一个短片,请你大胆的想象,设计几组镜头,运用镜头语言来展现鲁迅眼中的韦素园。
镜头所包含的要素都有哪些?
韦素园是个怎样的人?
鲁迅对韦素园有着怎样的感情?
(一)镜头所包含的要素有哪些
画面内容:对文本重要内容的个性化的解读。

别:大全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拍摄角度:俯拍、平拍、仰拍。
作者回忆韦素园的主要片段:
1.坐在未名社的一间小屋子里计划出版。
2.印象——瘦小、精明、正经、笑影少、太认真。
3.憎恶“素园”,改为“漱园”;写信给我叙述详情,杂志上剖白。
4.因为咯血住院,伏在枕头上给我写信,曾经面对朋友咯血,命令“不许再吐了”。
5.赠给我一本布面装订的《外套》。
6.在西山医院静卧着和来看他的朋友谈天。
7.病殁于北京同仁医院。
(二)韦素园是个怎样的人
从典型事件中分析人物形象
从反复出现的关键词中分析人物形象
从抒情语句中分析人物形象
从典型事件中分析人物形象
那时候,因为段祺瑞总理和他的帮闲们的迫压,我已经逃到厦门,但北京的狐虎之威还正是无穷无尽。段派的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林素园,带兵接收学校去了,演过全副武行之后,还指留着的几个教员为“共产党”。这个名词,一向就给有些人以“办事”上的便利,而且这方法,也是一种老谱,本来并不希罕的。但素园却好像激烈起来了,从此以后,他给我的信上,有好一晌竟憎恶“素园”两字而不用,改称为“漱园”。《忆韦素园君》
从典型事件中分析人物形象
同时社内也发生了冲突,高长虹从上海寄信来,说素园压下了向培良的稿子,叫我讲一句话。我一声也不响。于是在《狂飙》上骂起来了,先骂素园,后是我。素园在北京压下了培良的稿子,却由上海的高长虹来抱不平,要在厦门的我去下判断,我颇觉得是出色的滑稽,而且一个团体,虽是小小的文学团体罢,每当光景艰难时,内部是一定有人起来捣乱的,这也并不希罕。然而素园却很认真,他不但写信给我,叙述着详情,还作文登在杂志上剖白。在“天才”们的法庭上,别人剖白得清楚的么?
《忆韦素园君》
“太认真”是一个“致命伤”
“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不能容忍——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
从反复出现的关键词中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处: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
从反复出现的关键词中分析人物形象
第二处: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从反复出现的关键词中分析人物形象
第三处: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俄国十九世纪的文学,在世界一般读者的面前,博得了伟大的尊称。普希金和果戈里,便是这伟大文学的最早建筑人。倘若普希金是命运的骄子,戴着葡叶编就的花冠,脸上现着光明的微笑,坐世界一切呼声的回应,那果戈里戴的花冠却是荆棘织成的,他含着心酸的眼泪,看着一切卑污在发笑,他是一个吟咏着俄罗斯民众辛苦命运的歌人。
——《外套·序》
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鲁迅《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壁上还有一幅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大画像。对于这先生,我是尊敬,佩服的,但我又恨他残酷到了冷静的文章。他布置了精神上的苦刑,一个个拉了不幸的人来,拷问给我们看。现在他用沉郁的眼光,凝视着素园和他的卧榻,好像在告诉我:这也是可以收在作品里的不幸的人。《忆韦素园君》
用荆棘织成的花冠
心酸的眼泪
对着卑污发笑的声音
吟咏民众辛苦命运的歌人
果戈里
韦素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丝不苟地履行着对祖国的义务
有血性、希望和爱国热忱
从抒情语句中分析人物形象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忆韦素园君》
那时我正在编印两种小丛书,一种是《乌合丛书》,专收创作,一种是《未名丛刊》,专收翻译,都由北新书局出版。出版者和读者的不喜欢翻译书,那时和现在也并不两样,所以《未名丛刊》是特别冷落的。恰巧,素园他们愿意绍介外国文学到中国来,便和李小峰商量,要将《未名丛刊》移出,由几个同人自办。小峰一口答应了,于是这一种丛书便和北新书局脱离。稿子是我们自己的,另筹了一笔印费,就算开始。因这丛书的名目,连社名也就叫了
“未名”
一但并非
“没有名目”的意思,是“还没有名目”的意思,恰如孩子的还未成丁”似的。《忆韦素园君》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忆韦素园君》
“泥土”精神
鲁迅对韦素园有着怎样的感情
这一本书,是这样地编起来的——一九三二年八月五日,我得到霁野,静农,丛芜三个人署名的信,说漱园于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病殁于北平同仁医院了,大家想搜集他的遗文,为他出一本纪念册,问我这里可还藏有他的信札没有。这真使我的心突然紧缩起来。因为,首先,我是希望着他能够全愈的,虽然明知道他大约未必会好;其次,是我虽然明知道他未必会好,却有时竟没有想到,也许将他的来信统统毁掉了,那些伏在枕上,一字字写出来的信。
《两地书·序》
其间,含沙射影者都逐渐自己没入更黑暗的处所去了,而好意的朋友也已有两个不在人间,就是漱园和柔石。我们以这一本书为自己记念,并以感谢好意的朋友,并且留赠我们的孩子,给将来知道我们所经历的真相,其实大致是如此的。
《两地书·序》
上海的出版界糟极了,许多人大喊革命文学,而无一好处,大家仍大印吊膀子小说骗钱,这样下去,文艺界只有堕落,所以介绍些别国的好著作,实是最要紧的事。——鲁迅给李霁野的信
欣赏、认同、担忧
个性解读:用镜头语言诠释文学语言
画面内容:首先印入眼帘的是用罩子罩着的黄色灯泡在破旧的四壁映衬下发出的微弱光线,镜头下移,从窗台到门口七八步远的狭小空间内堆满了外文书籍,镜头拉近,平移扫过果戈理的《死魂灵》,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镜头稍在《未名新集》上停留。后面是浅焦虚化的背景: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错杂的堆放着。镜头之外淡淡的墨香味道充满了整个房间。
然后镜头拉远,再拉远,门口牌子上三个漆黑的大字“未名社”显得格外分明,最后落脚在大特写“未名社”三个大字上。
景别:中景、特写
拍摄角度:俯拍、平拍
在新文学运动背景中来评价人物
悲剧性格中的崇高
平凡生命中的伟大
脊梁之精神
画面内容:镜头朝向未名社暗灰色的木门,鲁迅轻轻推开门,中景镜头抒写,昏暗的墙壁与鲁迅灰色的大褂几乎融为一体,微弱的柔和的黄色光线映在鲁迅脸上,半边脸隐藏在阴影里,模糊的轮廓中唯有根根向上的头发和直挺的胡须格外分明。镜头反打,越过鲁迅的肩,正背面拍摄,镜头沿着几本外文书籍缓缓、略带涩滞和迟疑的推摇,最终落到韦素园手中的一本布面的外文译本《外套》上,此时采用特写镜头。
景别:近景、特写
摄影机运动:推、摇
画面内容:以鲁迅走到了韦素园的身旁为背景,使用浅焦进行虚化。此时,焦点外的场景晕化,成为色斑及光点,于是便由未名社的空间和浩如烟海的书籍蜕变为光与色,蜕变为《外套》的构图元素。

头:浅焦
独夜有知己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