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一)背景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腐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朱元璋率领农民揭竿起义。
朱元璋
(二)建立
1.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
2.时间:1368年
2.定都:应天府(今南京)
明朝疆域图(1433年)
材料一:
(一大臣上奏):“丞相胡惟庸位居百官之首,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材料二:
自古三公论道,六师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泰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皇权VS相权
二、皇权的强化
1.中央
(1)废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分散兵权,将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
弊: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材料三: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元史》
材料四:
“……地方各行省长官统管地方,难以调遣……”
地方分权、朝臣的权力过大
财权和军国重事,掌握在行省长官
中央VS地方
2.地方
(1)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分别是布政使司(掌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挥使司(掌军务)。
(2)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权利的分散与制衡
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利,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有何突出特点?
影响: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实现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二)设立特务机构:厂卫制度
(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
明太祖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明成祖
宦官负责,权利在锦衣卫之上
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
锦衣卫
东厂
材料一:
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
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
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材料二: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统治高压,皇权空前强化
(三)改革科举制度:八股取士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
八股取士
1.内容:四书五经,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2.行文格式:八股文,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内容空疏,形式呆板。
举子看榜图
讨论
明朝八股取士的影响
(1)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为封建统治者培养的忠实奴仆,严重桎梏了人才的成长。
(2)八股取士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对学术文化、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三、经济的发展
引进新品种
(二)手工业
棉纺织业:南北方涌现大批棉纺织业基地,丝织品中心——苏州;
制瓷业:制瓷中心——景德镇。
(三)商业
商品经济活跃,出现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著名的商帮(晋商、徽商)
皇帝
中
央
文
化
百姓
群臣
地
方
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废行省,设三司,分封诸侯
经济发展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与东厂
改革科举制度,八股取士
农业
商业
手工业
小结
随堂测验
1.明朝的知识分子要参加科举考试,他必须学习的考试内容是(
)
A.诗词歌赋
B.前四史
C.四书五经
2.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西厂
B.锦衣卫
C.内阁
D.东厂
3.明初的地方官员如若有事,需要上京面见皇帝,应该去(
)
A.北京
B.西安
C.南京
D.洛阳
随堂测验
4.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
①废丞相,设三司
②设置厂卫制度
③八股取士
④设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要点】注意准确识记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随堂测验
5.明朝从国外引进的主要农作物有(
)
(1)玉米
(2)甘薯
(3)马铃薯
(4)花生
(5)向日葵
A.(1)(3)(4)
B.(1)(2)(4)(5)
C.(1)(3)(4)(5)
D.(1)(2)(3)(4)(5)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