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人教版语文复课大检测(三)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其实是由其本身的特质决定的。阳明心学本身就是自由活泼、积极主动的,极具创造性。
??
阳明心学的第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即道德自由。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良知是心之本体,知行的本体。人是有良知的,人应该不断地发明良知、实践良知,振起人的精神生命。“致良知”是学问修养的灵魂与第一原则。王阳明告诉了我们一条道德人格的上升通道,彰显了人性本来的光辉,强调人性的光辉不仅要照亮我们自身,还要照亮他人。人不应该向下沉沦,不能为物欲所遮蔽,不能陷入异化之中而否定自我的人性。这一点,可以唤醒现代人冷漠的、功利的、庸俗化的心灵,拯救当下的生态危机、信仰危机、道德伦理危机。
??
王阳明对自然万物,包括草木、鸟兽、山水、瓦石等,
都有一种深厚的生命关怀,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他发扬了孔子的“仁爱”与孟子的“仁民爱物”思想,在他看来,不仅仅是动植物等自然之物,甚至人造之物(如瓦),因其源于自然,又是人生存的不可或缺的物品,也都有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都要顾惜。天地万物是一个生命整体,虽然人类必须取用动植物,但动植物仍有自身的价值,体现了一种普遍的道德关怀。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以“真诚恻怛”的仁爱之心,去应对万物,使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
??
大众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认可书本上、讲堂上的道理,但离开书本和讲堂后却难以躬行践履。“知行合一”其实正是针对这个问题而来的。做不到是因为还没能理会得透,理会透了自然做得到。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要在日用伦常之间,在礼乐刑政之间,将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发用出来,用来敬老爱亲,用来修身齐家,用来尽伦尽职,为政理事。做一分,就体认一分良知,体认一分良知,就要行一分。这一点,可以赋予今人实践道德、完善自我的勇气。
??
王阳明的亲身经历也提醒我们,为政之道在于明德、亲民。社会风气不好,首先在于官德不好。阳明在解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时,特别强调在明明德的基础上亲民。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者要修身以德,以仁德为核心价值,引领和实现政治的正义。官德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道德,更是人的良知在政府事业上的直接运用。为官不讲官德,就是违背良知。进一步说,亲民就是要以民为本,视百姓为骨肉亲人,尊重民心民意,体察民间疾苦。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阳明以高超的政治智慧,
将社会教化、社会治理以及具体的行政手段结合起来,治理了很多难治之地,实现了民不骇政、四方咸宁。阳明的为官之道,对于今天化解社会矛盾、转变政府职能等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阳明心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四百年来影响深远,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心即理”
“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慢慢体味,躬身实践。
(摘编自郭齐勇《阳明心学的世界影响与当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明心学本身的自由活泼、积极主动、极具创造性等特质,决定其当代意义。
B.阳明心学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认为良知是心与知行的本体,人应该“致良知”。
C.王阳明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深厚的生命关怀,认为万物皆有生命,人类不应剥夺。
D.王阳明针对大众普遍存在的对道理难以躬行践履的问题,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从多个方面具体阐述了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B.关于“致良知”,文章既分析了它对于提升道德人格的作用,也指出了它在应对自然万物方面的作用。
C.文章不仅阐述了王阳明的为政之道,还具体分析了其对于今天社会治理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D.文章认为继承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重在发掘阳明心学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实践阳明心学,不仅可以防止人陷入异化之中而否定自我的人性,还可以拯救当下的社会危机。
B.王阳明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主张把仁爱之心扩展到天地万物,体现了一种普遍的道德关怀。
C.王阳明认为,将道理“理会透了自然做得到”。这一点使今人有勇气实践道德、完善自我。
D.王阳明不仅深谙为政之道,还具有政治实践能力,他能够把难治之地治理好,使百姓安乐,共同富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材料一: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向中亚、中东和欧洲、东南亚和非洲输出自身的优势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管理模式,最后取得世界市场与国际合作优势,实现全方位的开放。“一带一路”战略吸引了很多战略伙伴的优势资源,为我国健康可持续化快速发展提供沃土。
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沟通更为便捷,合作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会带来更多的商机。劣势也相当明显,也会带来外来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的冲击,很容易造成本土文化的没落,原有的经济体系也将受到影响。“一带一路”强调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互相信任,尊重并包容文化差异,深入了解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多形式、多渠道谋求交流合作的机会。“一带一路”涵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助于推动全球化均衡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论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材料二:
“一带一路”建设以其开放、多元、共赢的特质,日渐为世界认同。123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已经与中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朋友圈遍及全球。中国与巴基斯坦成立中巴经济走廊联委会,缅甸成立实施“一带一路”指导委员会,瑞士政府在外交部设立“一带一路”咨询协调办公室……“一带一路”建设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以及德国西门子、、美国通用电气、日本通运等跨国公司,正以不同形式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国际人士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真正具有包容性的全球合作项目,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
截至2018年底,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果落实率达96.4%。5年多来,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4万多个就业岗位和20多亿美元税收。中欧班列开行1.4万列,到达欧洲15个国家49个城市;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项目扎实推进,柬埔寨额勒赛水电站、巴西美丽山特高压项目等一批惠民工程落地生根;中国港口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主要港口建立航线联系……共建“一带一路”的丰硕成果,让沿线国家发展潜力得到释放,人民生活便利了,工作好找了,笑脸也多了,获得感日益增加。
(摘编自《瞩目共建一带一路盛事》)
材料三:
对于“一带一路”倡议,不少美国战略界人士都担心“一带一路”对美国全球影响力构成“一定威胁”。他们多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中国意欲借此将经济实力转化为地缘政治影响力,控制欧亚大陆,并在国际秩序方面“另起炉灶”。
不过,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美国智库和战略界人士对“一带一路”并非一味反对,而是心态更趋复杂。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张克斯等人呼吁,美国不应盲目夸大“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意涵,需要认真对待这一将深刻影响中国内外政策的重要倡议,应深化对“一带一路”相关进展的分析,寻求更坚实的信息基础和更明智的应对之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波森、对外关系委员会东南亚项目主任柯兰奇克称,美国国内有不少人对“一带一路”抱有“等着看它失败”的态度,但是“让中国失败”并不必然发生,也不必然对美国有利,美中在促进地区发展等方面并非“你输我赢”关系,不妨考虑“让中国成功”。曾供职于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南亚问题专家、进步中心高级研究员维耶拉称,“一带一路”与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有很多共同目标,两者如能实现“串联”,可更好完成相关重大项目。
(摘编自《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美国因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为了赢得世界市场,扩大与他国间的合作,实现全面开放,实施了"一带一路"战略。
B.在全球化可能冲击本土文化、影响本土原有经济体系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强调互相信任和了解,尊重并包容文化差异。
C.美国战略界人士张克斯反对盲目夸大"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意涵,同时也对"一带一路"抱有"等着看它失败"的态度。
D."一带一路"提供了广阔的合作平台,吸引了许多大银行、跨国公司广泛参与,成为真正具有包容性的全球合作项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球化"可以加强国家之间联系、沟通、合作,带来商机,也会给本土的文化、原有经济体系带来不利影响。
B."一带一路"成果丰硕,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彻底解决了沿线国家就业困难问题,为当地税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C.开放、多元、共赢的"一带一路",为中国赢得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可,朋友圈遍及全球,日渐为世界认同。
D."让中国失败"和"让中国成功"是美国内部对"一带一路"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体现了美国人对此的矛盾心态。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述各方对“一带一路”的不同看法。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尘封与独处
张立勤
某学者在一座图书馆书库中,终于看到了他早年听说过的一本书,书上面落满了灰尘,几乎看不清书脊上的文字,他是凭着直觉,朝它伸出了手臂的。当他的手碰到这本书时,不如说碰触到了那厚厚的灰尘,那个时刻,他分明感到了什么,什么呢?尘埃飞起,土腥气,内心的酸楚,或如歌的岁月在远方已消失殆尽。一本书的独处,尘土无情地将其覆盖得十分严实和均匀,时光或许永远都是这样从尘埃之上踏过去的,也从来都是隐蔽而小心谨慎地靠近着你,消磨着你,不管你有无生命。书籍的独处是悲凉的,它无事可做,它要靠别人的翻阅来完成自己的使命,它只能跟阅读它的那个人一起呼吸,否则,它就只能任时光如蠹虫一样啃噬着它的肌体,一天天地变黄,衰败下去。
独处的人,却是尘封不住的。那个写出著名的《瓦尔登湖》的美国人梭罗,他认为没有比独处更好的事了,就一个人,十分简单,十分安静地面对着那片山林,那片美丽的湖水。梭罗逝去已一百多年了,仍有那么多的人感动于他的独处。译者说“他的一生是如此之简单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独而芬芳。也可以说,他的一生十分不简单,也毫不孤独”。那本绿色封面的《瓦尔登湖》,从我几年前读完它就一直摆放在写字台上,我不忍心将它塞回书柜,我一次次地翻开它,翻开它就闻到了那片树林的青涩气,偶尔,那只猫头鹰的叫声会被我想起,其实是想起了那一段“有猫头鹰是可喜”的思考。我不由得抬起头望窗外,就觉得我家窗外的这棵树是梭罗看到的那棵树,树枝上也应该有鸟类什么的栖息。
还有卡夫卡,他认为为了写作,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他比梭罗走得更远,而他却几乎没有离开过他的出生地布拉格。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卡夫卡到维也纳,并在维也纳去世。卡夫卡的独处更趋于内心,独处的内心与生存环境的对立,使得他的独处实际上不可能是梭罗式的。卡夫卡说:“你没有走出屋子的必要。你就坐在你的桌旁倾听吧,甚至倾听也不必……保持完全的安静和孤独好了
。”
卡夫卡、梭罗、蒙田、凡·高、贝克特等太多的逝去的喜欢独处的人,我爱他们!就其独处而言,对于任何深刻的思考和深邃品质的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独处于一个夜晚也好,一个冬季也好,有意的,而不是无意的,自己跟自己在一起,跟墙壁在一起,跟高山流水在一起……空白之页向天空展开,我走向某个时分,独处的某个时分,这是灵魂所必需的。
打开一本尘封已久的书籍,这时,我后悔我打开晚了。也许我擦干净书上面的尘土之后,回想起一段早已忘记的往事,于是,我的眼睛就湿了。尘封的不管是什么,都是要靠心灵去打开的。打开的瞬间,我肯定生出十分亲切的感情。
许多东西是必须被尘封的,比如,历史遗迹、岁月或记忆。许多东西是不得不被尘封的,比如,被忽视、忘却的或群体失忆症的结果。许多东西是无法尘封的,比如,尊严、爱与恨……尘封是自然规律,唯有独处的思想者或生命的独处时刻,方能开启历史与岁月的尘封,创造出尘封不住的不可磨灭的人类神话。
我忽然觉得,独处与尘封在某种感觉的情形下,是在形容事物的同一种存在状态,不是吗?
(选自《中华散文百年精华》,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描写书籍的独处,因被尘封而显得悲凉,情思细腻,意味深长,这与下文人的独处不会被尘封形成对比,突出人应学会独处的主题。
B.梭罗远离尘嚣,寻求独处,这种简单和孤独馥郁芬芳,恰恰成就了其作品和精神的独特魅力,让人喜爱他的作品,感动于他的独处
C.
“他比梭罗走得更远”侧重说明卡夫卡虽在物理空间上几乎没离开过布拉格,
但去过维也纳,
也意味着卡夫卡与梭罗的独处有深远的区別。
D.文中写“我”打开尘封已久的书籍的情形,抒情和议论相结合,融入独特的主观感受使情感真实自然,议论点睛使文章富有理趣。
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笔下“独处”的妙处。
3.散文讲究“形散神聚”,请从选材角度分析本文“形散”的特点。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虓字孟威。少有节操。州召为祭酒,后历位至西夷校尉,领梓潼太守。宁康初,苻坚将杨安寇梓潼,虓固守涪城,遣步骑数千,送母妻从汉水将抵江陵,为坚将朱肜邀而获之,虓遂降于安。坚欲以为尚书郎,虓曰蒙国厚恩以至今日但老母见获失节于此母子获全秦之惠也虽公侯之贵不以为荣况郎任乎坚乃止。自是每入见坚,辄箕锯而坐,呼之为氐贼。坚不悦。属元会,威仪甚整,坚因谓虓曰:“晋家元会何如此?”虓攘袂厉声曰:“戎狄集聚,譬犹犬羊相群,何敢比天子!”及吕光征西域,坚出饯之,戎士二十万,旌旗数百里,又问虓曰:“朕众力何如?”虓曰:“戎狄已来,未之有也。”坚党以虓不逊,屡请除之。坚待之弥厚。虓乃密书与桓冲,说贼奸计。太元三年,虓潜至汉中,坚追得之。后又与坚兄子苞谋袭坚,事泄,坚引虓问其状,虓曰:“昔渐离、豫让,燕、智之微臣,犹漆身吞炭,不忘忠节。况虓世荷晋恩,岂敢忘也。生为晋臣,死为晋鬼,复何问乎!”坚曰:“今杀之,适成其名矣。”遂挞之,徙于太原。虓竟以病卒于太原。其子兴迎致其丧,冠军将军谢玄亲临哭之,因上疏曰:“臣闻旌善表功,崇义明节,所以振扬声教,垂美来叶。故西夷校尉、梓潼太守周虓,执心忠烈,厉节寇庭。伏愿圣朝追其志心,表其殊节,使负霜之志不坠于地,则荣慰存亡,惠被幽显矣。”孝武帝诏曰:“虓厉志贞亮,无愧古烈。未及拔身,奄陨厥命。甄表义节,国之典也。赠龙骧将军、益州刺史,赙钱二十万,布百匹。”又赡赐其家。
(选自《晋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虓曰/蒙国厚恩以至/今日/但老母见获/失节于此/母子获全/秦之惠也/虽公侯之/贵不以为荣/况郎任乎/
B.虓曰/蒙国厚恩/以至今日/但老母见获/失节于此/母子获全/秦之惠也/虽公侯之贵/不以为荣/况郎任乎/
C.虓曰/蒙国厚恩以至/今日/但老母见获/失节于此/母子获全/秦之惠也/虽公侯之贵/不以为荣/况郎任乎/
D.虓曰/蒙国厚恩/以至今日/但老母见获/失节于母子获全/秦之惠也/虽公侯之/贵不以为荣/况郎任乎/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尉”是古代的武官官职。校,军事编制单位;尉,
官名。
B.“西域”狭义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广则指凡经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
C.“赠”是指给有功劳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文中指给周虓封官。
D.“赙钱”指因助办丧事而赠送丧主的钱财,“赙”指拿财物帮人办丧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虓因亲投降,仍然忠心晋国。他因亲人被苻坚的部将朱肜抓获而投降;面对苻坚给予的官职,周虓断然拒绝,这彰显了他对晋国的忠心。
B.周虓陪侍苻坚,苻坚炫耀国力。大会群臣时,苻坚向周虓炫耀元会的威容仪仗;苻坚在为吕光饯行时问?周虓兵力如何,周虓赞叹说从未有过这样的。
C.周虓不忘晋恩,懂得大义。他与苻苞密谋袭击苻坚,
事败被审时,以渐离、豫让为例,表明了自己世受晋恩而不忘臣节、不会忘恩负义的意愿。
D.周虓归葬晋朝,受到朝廷嘉奖。他因病在太原去世,
他的儿子周兴迎接灵柩回来发丧,冠军将军谢玄亲临痛哭;孝武帝下诏褒扬了他,并进行了赏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坚曰:“今杀之,适成其名矣。”遂挞之,徙于太原。
(2)臣闻旌善表功,崇义明节,所以振扬声教,垂美来叶。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并序》中,听琵琶女自诉身世后,诗人叙述了他对听到过的几种乐声的不同感受,被贬浔阳之后听到乐声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听琵琶女弹出的乐声则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表现客人吹洞箫的惊人魅力,想象奇特。
(3)《离骚》中,屈原以女子设喻,表明自己因德操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尽管往往会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被争执中强硬了翅膀。
???
在读名著的时候,我常常在看上一页的时候,揣测下一页的趋势。它们经常同我的想象相距甚远。这时候我会很高兴,知道自己碰上了武林中的高手。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记载着绝世的功法。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____________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只是江湖上的口诀多藏之深山、传之密室,而学科大师们的真迹却是____________。由于它们的廉价和平凡,人们常常忽略了它们的价值。那是____________人类最智慧的大脑留给我们的结晶啊!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与精湛的匠艺面前顶礼膜拜,我一次次在____________的语言搭配下惊诧莫名……我战胜自己的怯懦不断地阅读它们,勇敢地从匍匐中站起。我知道大师们在高远的天际微笑着注视着后人,他们虽然灿烂却已经凝固。他们是秒表上固定了的纪录,是一根不再升高的横杆。(??
)。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蛻变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尽管我们往往会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被争执中强硬了翅膀。
B.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尽管往往会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
C.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尽管往往会败下阵来,但思维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的力度。
D.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尽管我们往往会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潜移默化???
唾手可得???古往今来???无与伦比
B.耳濡目染???轻而易举???继往开来???前所未有
C.潜移默化???轻而易举???古往今来???前所未有
D.耳濡目染???唾手可得???继往开来???无与伦比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今人虽然暗淡,但我们年轻
B.大师们虽然灿烂,但他们凝固
C.今人虽然灿烂,但我们凝固
D.大师们虽然暗淡,但他们年轻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随着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肥猪拱门”“龙凤呈祥”等传统题材“遇冷”,①_______________。新兴的剪纸艺术,增加了生肖题材,龙蛇马羊,年年更换,这种剪纸,让人感到既亲切又应时。此外,②_______________,使其面貌一新。比如这几年兴起了国画、年画样式的剪纸,让人感觉熟悉又新颖。现代人追求变化,对一成不变的事物失去兴趣。任何实用的艺术,倘无需求便要消亡,③_______________,自然获得新的生命。
9、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不超过25个字。
??
一种社会所最可怕的不是民众肤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肤浅顽劣的。它所最可怕的是没有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比方英国民众就是很沉滞顽劣的,然而在这种沉滞顽劣的社会中,偶尔跳出一二个性坚强的人,如雪莱、卡莱尔、罗素等,其特立独行的胆与识,却非其他民族所可多得。这是英国人力量所在的地方。据生物学家说,物竞天择的结果不能产生新种,要产生新种,须经突变。所谓突变,是指不像同种的新裔。社会也是如此,它能否生长滋大,就看它有无突变式的分子,换句话说,就看十字街头的矮人群中有没有几个大汉。
——朱光潜《谈十字街头》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美好青春是奋斗出来的。无论哪个年代的青年,都应以"青春之我",为实现幸福生活而努力,为创造美好国家而奋斗。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青年不想奋斗、不愿奋斗。有的总是抱怨生活不如意,埋怨自己人生际遇不好;有的总想一蹴而就,"美梦"成真;有的崇尚一切随缘、得过且过、不太走心的"佛系"式生活,……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如何谱写好自己的"青春之歌"。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C;
(3)B
解析:(1)
“人类不应剥夺”夸大其词,原文是“在他看来,不仅仅是动植物……都要顾惜”。
(2)"具体分析”不正确,文章第五段只是提到“阳明的为官之道,对于今天化解社会矛盾,转变政府职能等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未做具体分析。
(3)A.
“还可以拯救当下的社会危机”表述不准确,原文为“拯救当下的生态危机、信仰危机、道德伦理危机”。C.原文中的“这一点”并非指“将道理‘理会透了自然做得到’
”,而是指“要在日用伦常之间……体认一分良知,就要行一分”。D.“使百姓安乐,共同富裕”有误,原文为
“治理了很多难治之地,实现了民不骇政、四方咸宁”,说的是百姓不害怕政府,辖区内很安宁,且并未提及“共同富裕”。
2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B;
3.(1)中方:促进我国全方位开放,推动全球化均衡可持续发展。
(2)合作方:欢迎“一带一路”建设,让己方发展潜力得到释放。
(3)美方:先是担心威胁美国全球影响力,后来出现有助本国“新丝绸之路”等观点。
解析:1.张克斯“同时也对‘一带一路’抱有‘等着看它失败’的态度”无依据。
2.“彻底解决了沿线国家就业困难”曲解文意,原文为“5?年多来,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4?万多个就业岗位和?20多亿美元税收”。
3.各方对“一带一路”的不同看法可以结合“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向中亚、中东和欧洲、东南亚和非洲输出自身的优势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管理模式,最后取得世界市场与国际合作优势,实现全方位的开放”“有助于推动全球化均衡可持续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的丰硕成果,让沿线国家发展潜力得到释放,人民生活便利了,工作好找了,笑脸也多了,获得感日益增加”“不少美国战略界人士都担心‘一带一路’对美国全球影响力构成‘一定威胁’”“曾供职于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南亚问题专家、进步中心高级研究员维耶拉称,‘一带一路’与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有很多共同目标,两者如能实现“串联”,可更好完成相关重大项目”概括得出。
3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①独处的人不会被尘封。能够独处、享受独处的人,内心是丰富的,正如梭罗的“简单而馥郁”“孤独而芬芳”。
②独处对于任何深刻的思考和深邃品质的培养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灵魂所必需的。
③唯有独处的思想者或生命的独处时刻,方能开启历史与岁月的尘封,创造出尘封不住的不可磨灭的人类神话。
3.①广泛自由:有学者触及的尘封的书,有“我”打开的尘封已久的书,有幽僻环境中独处的梭罗,有在内心独处的卡夫卡,还写到蒙田、凡·高、贝克特。
②有详有略:梭罗、卡夫卡的独处是详写,蒙田、
凡·高、贝克特喜欢独处则一笔带过。
③虚实结合:学者打开尘封的书是实写,设想其生发的感受,尘埃飞起、土腥气、内心的酸楚、岁月消逝为虚写;“我”打开尘封之书是实写,设想擦净尘土、回忆往事、眼睛湿润为虚写。
解析:1.“侧重说明卡夫卡虽在物理空间上……有深远的区别”理解有误。由“他比梭罗走得更远,而他却几乎没有离开过他的出生地布拉格”可知,“更远”不是指空间距离远,“他比梭罗走得更远”侧重说明卡夫卡的独处更趋于内心,比梭罗的独处更深远。
2.要理解“独处”的妙处,应仔细阅读原文,找出关于“独处”的论述,对其进行分析归纳。第二段开头说“独处的人,却是尘封不住的”,结合其后的举例分析,可得出第①个要点。结合第四段内容可整合出第②个要点。第六段强调独处对于人类创造活动的作用,对应第③个要点。
3.“形散”指散文选材有广泛性、自由性的特点,不受限制,想象时空广阔,写作时可实可虚,可详可略。第①点贯穿全文,第②点可从二、三、四段中得出,第③点可从一、五、六、七段中得出。
4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C;
3.B;
4.(1)苻坚说:“现在如果杀了他,刚好让他成就名节。”于是鞭打他一顿,将他流放到太原。
(2)臣听说称扬善行、表彰功德、尊崇大义、显明忠节,是用来宣传声威与教化,为后世流布美德的。
解析:1.“今日”为“以至”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
“不以为荣”为省略句,应为“不以之为荣”,“之”指代前面的“公侯之贵”,故“虽公侯之贵”与“不以为荣”之间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
2.“赠”指给已死的官史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3.“周虓赞叹说从未有过这样的”错。根据原文可知,周虓说的是“自有戎狄以来,从未有过这样的”,这不是赞叹,而是一种讽刺,从下文“坚党以虓不逊,屡请除之”可以看出。
4.(1)适:刚好。挞:鞭打。徙:流放。(2)旌:表彰。所以:用来……。垂:流布,流传。来叶:后世。
【参考译文】
??
周虓字孟威。年少时就有气节操守。州中召他为祭酒,后来历任官职到西夷校尉,兼领梓潼太守。宁康初年,苻坚的部将杨安入侵梓潼,周虓坚守涪城,派遣步兵骑兵几千人,护送母亲和妻子从汉水将到达江陵时,被苻坚的部将朱肜半路拦截并俘获,周虓于是向杨安投降。苻坚想任用他为尚书郎,周虓说:“我蒙受国家深恩,直到如今。只是老母亲被俘获,才丧失名节而到此地步。母子能得以保全性命,这是秦的恩赐。即使是公侯那样尊贵的封爵,我也不把它当成荣耀,何况是郎官之位呢!”苻坚于是作罢。从此后每次进见苻坚时,总是极不恭敬地张开两脚坐下,喊他为氐贼。苻坚不高兴。接着遇到元旦大会群臣,威容仪仗非常整齐,苻坚就对周虓说:“晋国元旦朝会可是像这样吗?”周虓撩起衣袖厉声道:“戎狄之人集聚,如同狗羊聚拢,怎么敢与我天子朝会相比!”等到吕光出征西域,苻坚出城为他饯行,兵将二十万人,旌旗相连几百里,又问周虓说:“我的兵力如何?”周虓说:“自有戎狄以来,从未有过这样的。”苻坚的亲信认为周虓大不恭敬,几次请求除掉他。苻坚却礼待他越发优厚。周虓就秘密写信给桓冲,陈述了贼人的奸计。太元三年,周虓潜逃到汉中,苻坚追上抓住了他。后来又与苻坚哥哥的儿子苻苞密谋袭击苻坚,事情泄露,苻坚召周虓来审问事情的经过,周虓说:“从前渐离、豫让,是燕国、智伯的小臣,还能漆身毁容吞炭变哑来伺机为主人报仇,始终不忘忠心臣节。何况我周虓世代蒙受晋朝大恩,岂敢忘恩负义呢。生作为晋臣,死作为晋鬼,又何必再问呢!”苻坚说:“现在杀了他,刚好能让他成就名节了。”于是鞭打他一顿,流放到太原。周虓最后因病在太原去世。他的儿子周兴迎接灵柩回来发丧,冠军将军谢玄亲临痛哭。接着上疏说:“臣听说表扬善行表彰功德,尊崇大义显明贞节,是用来宣传声威教化,为后世流布美德的。已故的西夷校尉、梓潼太守周虓,心志坚定忠诚壮烈,在敌寇朝堂上显示出高尚的气节。希望圣朝追念他的忠心,表彰他特殊的贞节,使高洁的心志不至于被坠委于地,那就能使生者得到荣耀死者得到安慰,恩惠施遍朝野。”孝武帝降诏说:“周虓心志坚定忠心耿耿,不愧于古代忠烈。来不及脱身,突然丧命。表彰大义高节,是国家制度。追赠他为龙骧将军、益州刺史,助丧钱二十万,布一百匹。”又供养赏赐他的家人。
5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①意为凜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B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诗中“穷”意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的贫困。属于诗意理解错误。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评价。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
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6答案及解析:
答案:(1)呕哑嘲哳难为听;
如听仙乐耳暂明;
(2)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解析:
7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A;
3.A
解析:1.画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的位置不当,第二、三个分句都有各自的主语,分别是“我们”和“思维的力度”,因此“尽管”应放在“我们”之前;二是句式杂糅,最后一个分句应改为“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故选D。
2.①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根据语境可知,应选用“潜移默化”。②唾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语境强调得到“学科大师们的真迹”很容易,应选用“唾手可得”。③古往今来:从古代到现在。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将来开辟道路。根据语境可知,应选用“古往今来”。④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根据语境可知,应选用“无与伦比”。
3.由前后文语境可知,这里强调的应该是“今人",而不是“大师们”,所以排除B、D两项;由前文可知,“灿烂”“凝固”是形容大师们的,据此排除C项。故选A。
8答案及解析:
答案:传统剪纸渐渐不能适应现代需求;新兴剪纸还借用其他艺术形式;若能顺势应变,与时俱进
解析::①处,结合前文中的“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以及“传统题材‘遇冷’”可知,应填写“传统剪纸渐渐不能适应现代需求”之类的内容;②处,结合后文“国画、年画样式”可知,应填写“新兴剪纸借用其他艺术形式”之类的内容;③处,结合前文“随着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以及“现代人追求变化”可知,应填写“若能顺时应变,与时俱进”之类的内容。
9答案及解析:
答案:社会提升需要依靠胆识非凡、人格卓越的少数人。
解析:首先,阅读语段,划分层次,注意作者褒贬的态度,看他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两者中哪个是重点语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为“一种社会……这是英国人力量所在的地方",作者否定“肤浅顽劣”的民众,肯定雪莱、卡莱尔、罗素等人的“个性坚强”,有“特立独行的胆与识”,“是英国人力量所在的地方”,这是第一层中作者表达的最明确最重要的观点;第二层从“据生物学家说”到段末,作者在这一层先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要产生新种,须经突变”,然后运用类比手法,指明社会要进步要提升,需要有少数“大汉”这样的突变分子,也就是第一层所说的雪莱等人物。然后综合以上分析概括答案即可。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略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