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部编版(2019)语文复课大检测(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高一部编版(2019)语文复课大检测(一)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1 21:0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高一部编版(2019)语文复课大检测(一)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言简意宏、掷地有声的名言,被后儒尊为“横渠四句”,其作者,正是北宋张载。张载,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人,世称“横渠先生”。
《礼记·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心之全德曰仁。学者之事,最紧要的就是识仁求仁,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仁者,人也”(《中庸》),张载创造性地批判和吸收佛学,创立以气论哲学为基础的关学学派,并以此参与奠基理学,这是“为往圣继绝学”,目的也正是“为天地立心”,挺立天地中人的精神,重建国人的心灵世界。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儒者立志,须令天下无一物不得其所,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或少数君子安身立命,有如此气象乃是“为生民立命”。
张载哲学思想最受推崇的是“民胞物与”的博大情怀。“民胞物与”是张载在《西铭》一文中提出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人与我、物与人,同生天地之间,皆秉天地之性,所以,每个人都应当以万民为同胞,以万物为朋友。《西铭》的价值正在于对人的精神家园即“立命”之地做了全面而生动的描绘。
宋代理学家普遍认为,尧、舜、文、武、孔、孟所传圣人之道,自孟子之后便学绝道丧了,他们的使命就是努力续接和开拓这个道统。张载反复强调“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为学者要以圣人为目标,如此气象乃是“为往圣继绝学”。
继承不是照着讲,而是接着讲。儒家的创新往往是在创造性的继承中完成的。后世弘扬横渠之学最为有力的王夫之就明言,张载思想学说中有不少内容是“六经之所未载,圣人之所不言”的。
吕大钧等在老师张载的指导下发起实施的《吕氏乡约》,便是关学“经世致用”精神的表现,也是关学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突出体现。伦理道德规范是乡规民约的核心,西周就有这种思想了,但一直没有用文字将其系统表现出来,而制度必须成文才可能行之广泛。《吕氏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乡贤领导地方民众主持和起草的乡民公约法则,被后世尊为中国乡约之祖,影响极大,各时代仿照《吕氏乡约》的乡规民约很多,甚至还被传到朝鲜、日本等国。
程子说过:“王者以道治天下,后世只是以法把持天下。”这是对历史的针砭,也是对现实的指引。后来朱熹说得更清楚:“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不仅要重建心灵秩序,还要重建社会政治秩序,以圣人之道引领天下,实现有序、永续发展,如此气象乃是“为万世开太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果说“为天地立心”是“立己”“达己”,那么,“为生民立命”就是“立人”“达人”,这是空间维度的推扩;“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是在不忘本来中为中华乃至人类开辟未来,这是时间维度的推扩。如此一纵一横,方能可大可久。
(摘自肖伟光《读史:张载及其“横渠四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载在“为往圣继绝学”方面,提出了“仁者,人也”
的理念,创造性地批判和吸收佛学,创立了以气论哲学为基础的关学学派,并以此奠基理学。
B.宋代理学家普遍认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所传圣人之道,自孟子之后便学绝道丧了。后来朱熹说得更清楚:“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
C.张载的学生吕大钧等在其指导下发起实施的《吕氏乡约》,体现了关学“经世致用”的精神,也是关学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突出体现。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言简意宏,掷地有声,从空间和时间上推扩,道出了儒家的仁者气象、天地情怀和用世抱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明确立论内容,并加以评论和介绍,表达了作者对“横渠四句”的推重,蕴含着对张载的崇敬之情。
B.文章主体部分依次阐释“横渠四句”的内涵及作者的理解,并在论述过程中辅以范育、程子、朱熹等人的言论。
C.末段,在照应首段、收束全文的同时,升华了张载的思想,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推崇之情。
D.全文材料丰富,以古经典揭示作者观点,以范育之言证明张载学说的创新,而实例《吕氏乡约》则是关学思想精神的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天地立心,即立全德之人,为世界树立具有崇高思想情怀的人,使人充实灵魂精神。因为有大德即仁,有了“仁”,天地便有了“心”。
B.张载哲学思想最推崇的是“民胞物与”的博大情怀。张载在《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对人的精神家园即立命之地做了全面而生动的描绘,由此奠定了《西铭》的价值。
C.张载反复强调“学必如圣人而后已”,这就是“为往圣继绝学”;而其思想学说中有不少内容是“六经之所未载,圣人之所不言”的,此可谓“为万世开太平”。
D.伦理道德规范是乡规民约的核心,但必须用文字将其系统表现出来而形成制度才可能广泛施行,《吕氏乡约》在这一点上走在了西周前面。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语言互通是推动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传播的重要依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资源丰富、语言状况复杂。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社会了解和认识中国、中国了解国际社会的需求都在持续增加。语言建设是推动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诉求。语言产业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应大力开展“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语言互通的经济价值,进一步推进中国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
非通用语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迫切需求。非通用语种一般指除英、法、德、俄、日、西、阿等7种外语以外的所有语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用语中,除了阿拉伯语,其他语言几乎都属于非通用语种。目前,中国高校教授的外语主要是7种通用语,外国语大学的非通用语种也较多集中于欧洲的发达国家语言。非通用语种的数量缺乏、布局不合理,导致“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走出去”面临语言障碍问题。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往往面临文化和语言的障碍以及文化认同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企业的期望值和行为的有效性。
(摘编自《“一带一路”建设亟需构建语言的互联互通》,光明网2019年5月8日)
材料二:
语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这一看法目前已是学界和语言产业界的共识。开发语言资源,发展语言经济,提供语言服务可以获取语言红利,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理念重要战略,涵盖众多各具特色的区域,其间广义上的语言服务能够发挥哪些作用和价值,又有哪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都值得研究。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也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发展契机。“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语言服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其间的语言服务问题备受关注。然而,“一带一路”的语言服务规划和行动协调还比较薄弱,甚至有无序、冒进的苗头,因而需要通过规划统筹、协同建设,确保语言服务建设有序、高效,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语言保障。因此,无论是从
“一带一路”建设角度,还是从区域协调发展角度看,语言服务研究都大有可为。
(摘编自李现乐《语言服务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
材料三:
推动语言产业加速发展,应针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根据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实际和语言产业的现状,制定语言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形成系统的、立体的战略方案,充分挖掘并合理开发利用语言资源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机制建设、组织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组建语言产业协会,为语言产业内部及其与外部合作者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为行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综观世界上语言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其相关的科学技术往往也比较先进。科学技术与语言产业有机结合,有力提升了这些国家语言产业的总体水平。因此,我国应努力加强语言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研发,集中资金、人才进行重大技术攻关;建立和完善语言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大力发展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相关的语言科技.推动语言产业和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壮大语言产业规模,提高语言产业水平。
语言产业在我国是新兴产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企业加强与大学以及科研机构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应重视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横向联合,建立三者之间的联动机制;充分调动公共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组织以及个体从业者的积极性,实现语言研究、语言技术、语言产品的整合。同时,加强经济学与语言学各分支学科之间的合作研究,培养语言产业人才,促进我囯语言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摘编自张卫国《推动语言产业加速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语言互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材料二侧重语言服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材料三侧重怎样推进语言产业发展。
B.“一带一路”建设迫切需要非通用语人才,但是目前中国高校教授的外语不包括7种通用语种之外的非通用语。
C.“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复杂的语言状况以及文化认同方面的障碍,对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造成了影响。
D.语言是一种经济资源,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语言服务研究对区域协调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义的语言服务对区域协调发展能不能发挥作用和价值,能发挥哪些作用和价值,需要改进和完善哪些地方,都值得研究。
B.制定语言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时,应充分考虑“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以及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实际和语言产业的现状。
C.语言产业在中国是新兴产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科学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从这些方面看,推动语言产业的发展任重道远。
D.材料三提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语言服务行业必须做的事情,强调了政府部门对推动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3)阅读材料三,概括我国要推动语言产业加速发展必须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林子深处
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满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家里养个老牛,
肚子比碾砣还大,地上放捆嫩草叶儿,它伸出舌头抿几下就光了。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唯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太”念“大”,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不得割牛草吗?可近处的青草全被人割光了,不进林子深处行吗?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路。
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二兰子总是这样:不管心里多么不痛快,一进了这林子就变得高兴了。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那草丛里面还有花哩,红一朵,黄一朵,二兰子先拣一朵大的插在头上,然后才解了绳儿,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小鸟儿在头顶“喳喳”地叫了几声,清甜的空气直往鼻孔里扑,二兰子高兴极了!她盯着那镰刀刃儿,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唻,小刀唻——”呀,满林子都喊哟!二兰子听到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在林子里还引起一阵“啦沙沙沙……”的震动。二兰子恣得闭上了眼睛,一溜睫毛显得格外长、格外密。她大仰着脸儿,眼也不睁,嘻嘻笑着又喊一遍:“大刀唻,小刀唻——”她喊完了,大气儿也不出,只用心听着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大树林子绿蒙蒙的,多宽敞啊!
这回的尾音拖得特别长。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声音已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
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
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当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才从灌木丛里走出来。不过她一颗心还在“怦怦”跳着,
胆怯地向着河西岸望去——一团绿色又一团绿色,芦苇、灌木,遮得严严实实,哪里看得见啊!不过这声音却是蛮嫩气,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通话。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就弯下身子割草了。
这天,她只默默地割草,连大声“哼”一句也不敢,生怕河西岸听见似的。割成了一大捆儿,她就无声地杠起来,踏着那林中小路回家了。
以后的早上,她每每来到林子里,刚要弯腰割草,就会听到河西岸那人在喊。“喊吧,喊吧,有谁理你才怪!”二兰子在心里说着,下狠劲儿割着草,头也不抬。割呀割呀!割得草叶堆成小山,老牛吃得肚儿圆;割呀割呀,一口气割了十天。十天里有十个早晨,有十次踢散那林中小路上的露水珠儿,也有十次听到那河西岸的呼喊。呼喊,呼喊,显你小伙子嗓子脆啊!显得你小伙子甜咪嗦嗦【注】啊!二兰子烦他。她这会儿开始后悔了
:一个姑娘家,干啥在树林子里乱喊呀?你就不知道这树林子特怪——能让声音大上几倍吗?
二兰子以后割草时,故意用心听那鸟儿吵嘴——这就能忘了那个小伙子的声音。可是几天之后,她突然觉得这无边的林子里好像少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呢?花也在,草也在,鸟儿也在,手里的镰刀也在——少了些什么呢?她干活不勤快了,再也无心割草,默默地贴站在一棵大杨树旁,伸出镰刀刮那衰死的老皮儿……她刮着刮着猛然记起了:是少了他那喊声哩!他从河西岸走了吗?他怎么就一连这多天不喊哩?
二兰子扛着草捆儿回家,走在路上都没劲儿。她是太累了。
早上回到林子里.她清了清嗓子,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喊了一句:“大刀唻,小刀唻——”
树林子哟,树林子哟!树林子又把这声音传走了,那尾音儿不消不失,颤颤悠悠,像琴!像箫!像笛!像鼓!二兰子料定这声音是那千千万万片叶子传动的,要不它们怎么老是唰唰地动呀?她半个脸贴在树干上,她等河西岸那个声音。正在她的心急急跳动的时候,那声音果然又一次传过来了——“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那尾声在林中回荡着,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仍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奏出的和声……二兰子一动不动地谛听着,抿着嘴角。她四周都是高入云天的大树、蓬蓬勃勃的草木。她诗听着,渐渐觉得自己也溶化在一片无垠的绿色里了……二兰子欣慰地笑了。
(有删改)
【注】甜咪嗦嗦,方言,意为“爱在女人面前讨好”。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很多语言富有乡土气息,如“肚子比碾砣还大”“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这样的表达使文章呈现出质朴的美感。
B.二兰子的形象立体、鲜活,对于老人们的告诫,她“满不在乎”、天真胆大,“还从没有迷过路”又侧面反映了她心细机灵。
C.尾声悠悠不绝,草木蓬蓬勃勃,绿色无边无垠……结尾诗情画意的场面交代了情节发展的走向,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D.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二兰子心灵世界的成长过程:由开始的“潜意识”发展到了后来的“主观意识”,越来越有主动性。
(2)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二兰子三次呼喊“大刀唻,小刀唻——”时的心理状态。
(3)有人认为,小说的题目“林子深处”也可以改为“林子深处的声音”,你认为用哪个更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
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幽居
韦应物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注】,谁谓薄世荣。
【注】蹇劣:笨拙。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对世事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高低贵贱,总要为生活而奔走经营。
B.七、八两句,诗人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情景交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幽居图画。
C.诗歌最后两句,诗人自嘲笨拙愚劣,只能安于幽居独处,同时对世间的荣华充满鄙薄厌倦。
D.这首诗将思想情感融入对自然景物与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诗风平和冲淡、清新质朴。
2.诗歌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幽居”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运用比兴手法,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青春逝去、容颜衰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见到有德行有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自我省察。
(2)《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将太守宴会的情形描写得有声有色,不仅有“___________________”捕到的肥鱼,还有用泉水酿的酒和摆在面前的各种“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欢奢侈,梁柱上突出的钉头都比谷仓里的谷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①______________。现实的世界人人都有,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人们通过阅读,不仅能进入不同时空的世界,更为重要的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思考的智慧,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的书中学得批判的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的书中学得道德的执着。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③__________________;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9、从下面一段文字中提取关键信息,给“5G”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也是4G的延伸。据悉,手机在利用该技术后的无线下载速度可以达到每秒3.6G,甚至更快,使用该技术下载一部高画质的电影只需要10秒钟。按欧盟此前的计划,5G将于2020年推出成熟的标准。对于这一时间,业界多数企业持相同的看法。5G网络的理论下栽速度为每秒10G,是当前4G网络速度的100倍。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说说、空间、微博分秒必争高效刷屏,各种自拍、照片、小视频充斥网络,点赞、评论、互动乐此不疲……不少人用视觉的冲击来获取他人的驻足回眸。“存在感”这个词一夜而火。对于上述社会现象,有人说存在感是人的本能需求,人人都需要被认可和重视,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无可非议;有人说“为了获得认可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存在感”;还有人说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是来自强大而自信的内心,如果内心丰盈充实,就不会过度寻求别人的关注。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作文。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1.A;
2.D;
3.A
解析:1.“张载在‘为往圣继绝学’方面,提出了‘仁者,人也’的理念”张冠李戴,原文为“‘仁者,人也’(《中庸》)……”。
2.“以范育之言证明张载学说的创新”错,根据原文“儒家的创新往往是在创造性的继承中完成的。范育在《正蒙序》中曾明言,张载思想学说中有不少内容是‘六经之所未载,圣人之所不言’的”可知,范育的话是为了证明“儒家的创新往往是在创造性的继承中完成的”;“实例《吕氏乡约》则是关学思想精神的体现”错,原文是“《吕氏乡约》,便是关学‘经世致用’精神的表现"。
3.B.“张载哲学思想最推崇的是‘民胞物与’的博大情怀”错,原文是"张载哲学思想最受推崇的是‘民胞物与’的博大情怀”。C.“而其思想学说中有不少内容是……此可谓‘为万世开太平’
”错,原文是“继承不是照着讲,而是接着讲……张载思想学说中有不少内容是‘六经之所未载,圣人之所不言’的",这是“为往圣继绝学”,不是“为万世开太平”。D.“《吕氏乡约》在这一点上走在了西周前面”错,原文是“伦理道德规范是乡规民约的核心,西周就奋这种思想了,但一直没有用文字将其系统表现出来"。
2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A;
(3)①政府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国家应制定语言产业的发展规划,发挥政策制定等方面的作用。
②大力推动语言科学技术的研发应用。我国要加强语言数字化等的研发、攻关,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发展语言科技等。
③建立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相结合的综合开发与管理体系。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横向联合,合作研究,培养产业人才。
解析:(1)“目前中国高校教授的外语不包括7种通用语种之外的非通用语”错误,根据原文“中国高校教授的外语主要是7种通用语,外国语大学的非通用语种也较多集中于欧洲的发达国家语言”,可知中国高校也教授部分非通用语种。
(2)材料中并没有广义的语言服务对区域协调发展能不能发挥作用和价值值得研究这样的信息。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问题,注重分析材料三的具体内容,对每一个段落进行分析和概括。第一段,制定语言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组建语言产业协会等,都是政府营造良好环境的措施;第二段,加强语言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研发,建立和完善语言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提高语言产业水平等都是在强调应推动语言科学技术的研发应用;第三段,强调应加强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联合,共同发展我国语言服务行业。
3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①第一次呼喊:内心情绪的释放。在家中不被重视的压抑、进入林子的喜悦、青春的躁动等情绪都寄托在了这呼喊中。
②第二次呼喊:对自我的探寻与对自由的向往。
“只用心听着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意味着她对自我的存在进行探寻;“大树林子绿蒙蒙的,多宽敞啊”暗示了她对自由的向往。
③第三次呼喊:对爱情的渴望。由“她清了清嗓子,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喊了一句”“她半个脸贴在树干上,她等河西岸那个声音”可以看出二兰子渴望对方的回应。
(3)示例一:用“林子深处”更好。①故事发生在林子深处,人物活动场景设定在林子深处,林子深处是小说情节展开的重要背景。②林子深处生机勃勃,自然原始,有助于衬托二兰子充满激情,单纯美好的形象特征。③林子深处象征着爱情的萌动、生命的张扬,与作品表现青春悸动、凸显人性之美、彰显原始生命力的主旨吻合。④以“林子深处”为题,显得含蓄,诗意,给读者神秘感,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示例二:用“林子深处的声音”更好。①小说的线索是林子深处的声音,
声音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通过几次呼喊和与此相关的心理活动完成的。声音是人物与林子、与他人沟通的手段。③声音象征着生命的律动与张扬,象征着青春、激情和自由,声音使林子有了活力,更彰显了林子的神秘美和自然美。
解析:(1)“交代了情节发展的走向”错,结尾的景物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其后情节发展的走向只能由读者想象,此处并未交代。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核心素养。解答本题时,要先从文中找到二兰子三次呼喊时的情景,然后结合上下文来分析是什么让二兰子发出呼喊,第一次呼喊是在二兰子早上进入林子后,由文中“不管心里多么不痛快,一进了这林子就变得高兴了”、拣花插头等可知,此时二兰子的心理状态由不痛快、不高兴转向高兴,她在家不被看重,出工前还要割草,所以在林子割草时感受到林子的美好,自然发出呼声,这大声呼喊是情绪的释放,不被家人重视的压抑、进入林子的喜悦、青春的躁动都在其中。第二次呼喊是在听到自己的第一声呼喊之后,二兰子用心听自己的声音,实际是在倾听自己的内心,寻找自我的存在;感觉“大树林子绿蒙蒙的,多宽敞啊”暗示她对自由的向往。第三次呼喊的目的是唤起对方的回应,因为此时她希望听到对方的声音,此时的呼喊是对爱情朦胧的渴望。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核心素养。以“林子深处的声音”为题,强调的是“声音”;以“林子深处”为题强调的是环境背景。二者都是以某一事物为题,所以具体分析哪个更合适时,可以从事物本身的特征、深层意蕴,以及对小说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如认为林子深处”好,可以指出林子深处是故事的环境背景,林子深处生机勃勃的特点可以衬托主人公的青春与激情,其象征意义和作品主旨吻合,显得含蓄、诗意,给读者神秘感等。认为“林子深处的声音”好,可以指出声音是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声音实现了主人公与对方的沟通与交流,声音的张扬意味着生命的自由与激情,更能彰显出林子的神秘。
4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B;
3.C;
4.(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解析:1.“有奇才”中,“有”的宾语是“奇才”,两者之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项。“愿王举国而听之”意思是“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语意完整,中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D项。“听用鞅”即“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C项。故选B。
2.“汤武”为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二人均曾起兵讨伐前朝之暴君,而代有天下。
3.“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说太子犯法,“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未对太子本人施以刑罚。
4.
(1)苟:如果。法:效法。故:陈规,循:遵守。“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2)期年:满一年。之(第一个):到。“令行于民”是状语后置句,应为“令于民行”。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君妾所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了解他的才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适逢公叔座病了,魏惠王亲自去探病。公叔座说:“公孙鞅年纪虽轻,但有特殊的才能,希望大王能把国家大事全交给他。大王如果不能任用他,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公叔座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求贤,想要重整穆公霸业,向东收复失地,就向西入秦,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孝公与商鞅交谈,谈了几天仍不知疲倦。景监问商鞅:“你用什么打动了我们的国君?我们的国君特别高兴!”商鞅说:“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向他进言,他就格外高兴。”孝公任用商鞅后,商鞅想变法,孝公担心秦人议论自己。商鞅说:“行动上犹豫,搞不成名堂;事业上犹豫,建不成功绩。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好。”“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止一种,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不必依照古法。所以汤武不守古法,却统一了天下;桀纣不变旧礼,却遭到了灭亡。反对古法的人不能非难,遵循古礼的人不值得称赞。”孝公说:“好。”任商鞅为左庶长,最终制定了变法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不能通行,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新法实行了十年,秦人非常满意,路不拾遗,深山里也没有盗贼,家家富足,人人饱暖。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私斗,乡镇安定。于是任命商鞅为大良造。过了五年,秦国富强。孝公派商鞅率兵攻打魏国。商鞅埋伏的士兵突然袭击,俘虏魏公子卬,并乘势攻打魏军,大胜回国。魏惠王屡次被齐、秦打败,国内空虚,势力渐衰,恐慌起来,于是派人说割河西地区给秦以求和。魏国于是从安邑迁都到大梁。魏王说:“我后悔没采纳公叔座的意见啊。”商鞅破魏返秦,秦王把於、商等十五邑封给他,他被称为商君。
5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①诗歌开篇以世人为生活奔走经营,反衬自己不为名利所扰,悠然自得的情怀。
②诗人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微雨来过,春草丛生,青山迎来曙色,鸟雀绕舍啼叫的美景,突出了环境的淸幽,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③诗人偶与道人邂逅,有时与樵夫同行,借叙事表现自己“幽居”红尘外,少与人接触。同时,交往的人物身份是“道人”“樵者”,体现了诗人生活的平静和内心的悠闲。
解析:1.“对世间的荣华充满鄙薄厌倦”错。“谁谓薄世荣”借反问表达了诗人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达了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
2.【诗歌鉴赏】一、二句是写诗人对世道人情的看法,世人无论责贱高低,总要为生活而出门奔走经营,尽管身份不同,目的不一,而奔走营生都是一样的,透露出他对人人都要为生存而到处奔走的厌倦之情。三、四句承以上两句作反衬而来,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诗人对官场现实不满,如今,他能够辞官归来,实现了无事一身轻的愿望,自然是满怀欣喜。“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两句,写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和对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的欣慰。“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是白描,天亮之际,青山更显苍翠,鸟雀绕舍而啼,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情趣。“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言自己有时与道士相邂逅,有时同樵夫相伴,可见其清幽淡漠、平静悠闲。结尾两句写
“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鄱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既是自嘲,又不标徬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这既表达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达了对别人的迫求并不鄙弃。
6答案及解析:
答案:(1)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解析:
7答案及解析:
答案:(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临溪而渔;
山肴野蔌;
(3)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解析:
8答案及解析:
答案:①还拥有一个精神世界;②读书可以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③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
解析:①处,根据前文“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和后文内容可知,此处应填写“还拥有一个精神世界”。②处,根据后文“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思考的智慧……从列夫·托尔斯泰的书中学得道德的执着”可知,此处应填写“读书可以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③处,
根据后文“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可知,此处应填写“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
9答案及解析:
答案:5G是继4G之后能使网速百倍增长并将于2020年由欧盟推出成熟标准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
解析:下定义可采用“……是……”的句式,概括信息时要力求完整,不要丢掉限制性的内容。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
大拇指下刷出小卑微
说说、微博、微信、抖音……各种分享刷屏,“拇指发表”愈演愈烈,无非是要求众人关注、点赞,这样的刷屏真的能刷出
“存在感”吗?我认为:大拇指下刷出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小卑微。
刷“存在感”是因为“存在”而“无感”,于是通过“刷”来找
“感”。人们发现通过网络分享,可以得到“赞”或“关注”,从而找到了存在的“感”,于是就愈爱分享、愈爱“刷”了。在我看
来,与其用大拇指在虚拟世界中刷“存在感”,不如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更真实的自己。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换来的是与周围人的疏远,这样“刷”出来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忽视”。
“刷”,不过是大拇指下的小卑微罢了。刷“存在感”反映了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寂寞。“存在感”包含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两方面。物质存在表现为人能够以实体出现并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精神存在表现为人的精神世界丰盈充实,具有强大而自信的内心真正的“存在感”是指对精神的一种需求程度,刷“存在感”是因为“存在感”的缺乏。
大拇指下刷出的是小卑微
互联网时代,人们利用各种方式刷存在感,更有甚者,无视网络文明,因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而发表一些没有经过思想加工的评论。例如,有的人为了刷存在感,在网络上言语攻击他人,即使评论中有很多批评和建议的声音,他们也不屑一顾,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让别人关注自己。这样刷出来的存在感又有什么意义?为了获得认可,抛弃是非,用智商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存在感”,真的会快乐吗?
因此在网络上通过各种“刷”来找存在感的,只是表现出人们害怕失去存在感的小卑微。刷的内容就像是饭,点赞关注的人就像是在吃饭。人们很快会忘记自己曾经吃过什么,同样容易忘记自己曾经对什么内容“关注”或“点赞”过。对于存在感的追求,也许是人们的心理需求,然而“刷”只是手段,只能使人的心灵暂时找到慰藉。而真正的存在感,只有自己能给予,需要我们从内心深处找回那个真正有魅力的自己只有奋斗出来的成就,没有“刷”出来的辉煌。
真正的存在感来自强大而自信的内心,如果内心丰盈充实,自然就无须过度寻求别人的关注。
放下手机,从虚幻的网络世界中走出来。不要为了获得所谓的“存在感”,而丢掉了真正的生活。
解析:【写作指导】
这是一篇分析生活热点事件的材料作文。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通过电子媒介争分夺秒地刷存在感,材料在列举出种种热点事件的现象后,用三个“有人说”给出了三种态度,或肯定或否定,且都有对现象本质的概括。写作吋可结合材料给出的任意一种态度确定文章的立意。因材料贴近现实生活,要注意避免大篇幅的记叙,忌以现象的描述代替对事物本质的深人思考。
参考立意如下:
①以轻松的方式与人交流,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②被认可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③自我坚守,不必哗众取宠;
④内心丰盈,自带光环;
⑤充实自我会拥有最大的存在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