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坡的启示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等。
2.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知道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2.知道斜面的变形螺旋及其作用。
3.了解斜面及螺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3.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探究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认识斜面的变形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能够把重物抬高并能省力的机械,大家想一想它叫什么?
今天我们来认识另一种简单机械,它同样能够将一个重物移动到高处,它就是斜坡!
创设情境、认识斜面,展示斜坡图片。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麻烦,瞧,小明今天就遇到了一个麻烦,要搬自行车上台阶很累、很不方便,你有好的解决办法吗?
1、
学生交流解决方法。(预设:可以把台阶改造成斜坡,可以用木板铺成斜坡……)
2、随机出示示意图,介绍斜坡的坡度。
3、激发研究兴趣:大家想的这种办法到底好不好呢?
(二)体验活动、发现问题:
1、引导活动:这是一辆小车,垂直提升小车要用多少力呢?搭建斜坡提升小车又要用多少力?想不想测量一下呢?
2、学生讨论实验做法:
(1)用测力计垂直提起小车,读出读数。测力计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检查指针是否在“0”位,读数时眼睛要平视指针
(2)搭建斜坡,用测力计拉起小车,读出读数。用测力计在斜坡上拉小车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呢?(测力计要与木板相平,用力要均匀等)
3、学生分组体验活动:垂直提升小车与搭建斜坡提升小车
4、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课件统计数据。
5、观察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6、交流发现:使用斜坡能省力、各组斜坡省力不一样。
(三)实验探究、发现规律:
1、再次创设情境:小明也想到了搭建斜坡,但现在有三个不同坡度的斜坡,1号、2号、3号,但是他不知道选择用哪一个斜坡就能很省力的把车推上去?
2、讨论:如果让你来选,你会选择哪一个斜坡?为什么?
3、学生提出各种猜想:
预设一:学生提出不同猜想。
(1)选择3号,3号坡度小,推起来省力;
(2)选择1号,1号坡度虽然大,但距离很短。如果从省力的角度考虑,你会选择哪种?
(3)选择1号,1号坡度大,推起来省力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归纳,
)
预设二:学生提出“选择3号,3号坡度小,推起来省力”一种猜想。
4、引导探究,讨论做法:要知道哪种猜想是正确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5、学生课内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的做法:
(1)你能利用材料造成大小不同的坡度吗?
(2)不同坡度会造了,那我们在每一种坡度上实验时应该测几次?
(3)实验的时候还要注意些什么呢?(老师在这里要引导学生在这里认识到在做实验的时候,动手实验很重要,但观察、记录也同等重要,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6、学生分组开展课内探究实践活动。
(教师巡视,提示定时记录,填写记录表。)
7、组织汇报,课件统计数据,交流并分析实验数据。
(学生课内汇报各组的实验数据,教师随机汇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
8、解疑:你们猜猜小明最后选了哪一个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动画)看来,斜坡确实是个好办法。
(四)、联系实际,认识斜面变形:
1、出示公路模型,引出问题:现在有高、低两条公路(距离较远),你有办法让两条公路的车辆在这一段互相流通起来吗?
2、学生交流办法:搭建斜坡。
3、提出更难的问题:现有这两条公路距离很近,你还有办法让两条公路的车辆互相流通起来吗?你还有办法让两条公路上的车辆还像刚才一样省力互相流通起来吗?
4、引导观察:将直线斜坡引桥变成了什么形状?
5、小结:像这种变形斜坡叫螺旋。这种螺旋引桥在哪里可以见到呢?
6、出示图片:这些图片中哪里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有什么作用?
四、课内小结,课外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了哪些收获?
2、指导课外探究: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我们可以开展更深入的观察、记录,看一看,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五、布置作业
:
请同学们回家之后,找一找哪些物品包含了斜坡或螺旋?并和你们的父母说一说它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