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叮铃铃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叮铃铃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06-01 21:5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叮铃铃》教学设计
教学年级: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湘版教材
《叮铃铃》
教材分析:
本课为湘版教材第10课的教学内容,是一首带有中国民歌风味的儿童合唱歌曲,用几个骨干音的巧妙结合勾勒出了高山白云、快乐的牧童、活泼的羊群等。旋律流畅,情绪欢快、活泼,描绘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牧童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抒发了对大自然的和生活的热爱。第一、二乐句在旋律和节奏上基本相同,带有陈述的性质。第三乐句,突然出现了短小的动机.
并配以间奏,是铃声与回声的模拟。是对前面听到的吆喝声和铃声做了肯定的回答。合唱部分是歌曲的扩充,采用了衬词加滑音的唱法和二声部的效果,烘托出一个热闹场面,在美景、铃声、吆喝声、琴声交织的情境中,牧童在赶着羊群悠闲自得地歌唱着。歌曲中叮铃铃既是羊群铃铛的声音,也是人们希望和收获的象征。
学勤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基础,想象力丰富,表现力强,思维方式逐步转向理性思维,喜爱得到肯定和表扬。随着孩子视野的拓展,除了接触到课本音乐外,开始逐步形成一些自己的喜好,如流行歌、艺术歌曲、乐器等等,但对中国风格音乐的理解较窄,兴趣不高。
教学目标:
1、能用优美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表现装饰音和力度记号,表达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2、能在模仿、合作、积极参与演唱、身势和表演等形式中,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节拍、旋律和节奏,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3、能在体验合作中享受参与音乐实践的快乐,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设计亮点:
????本课设计了以学生为本,根据歌曲的情境和结构设置教学环节,通过情境设置和引导,做到化难为简。既注重学生参与与体验,也注重理性的分析与指导。通过聆听参与体态律动、合作表现等形式感受到优美的自然景色、牧童怡然自得的心境和苗族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激起学生对民歌的兴趣。注重学生声音的控制和情感的表达。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优美圆润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1、完成歌曲的二声部合唱。
2、理解装饰音的含义。
教学准备:黑板、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1、骨干音练习

师:同学们,欢迎来到今天的音乐课堂。每当我站在高高的山上我就会忍不住向远处呼唤:哟~
哟嗬~
,你们想不想和我一起喊呢?
(喊3次越来越高,提醒学生要想声音传得远,得想象自己是一个大胖子,力量往地上使,扬起你的眉毛,让声音从脑后传出去。)
②带音高练习
谱例一:
师:我呼喊时,除了听到自己的声音,还可以听到什么呢?(回声),现在我把喊声带上音高,请你们当我的回声,回声比原声要小。
(做柯达伊手势带唱2次,对学生声音进行调整,如力量往地上甩、想象自己是胖子)
2、完整听赏歌曲(弹唱)
师:我们的美妙的音乐在山谷回荡,老师也忍不住想高歌一曲,你听听,歌曲唱了些什么?(高山、白云、牧羊人、小羊)
设计意图:用歌曲骨干音对学生进行声音训练,调整学生声音状态,初步感受特殊音的演唱方法,在完整听赏中,整体感受歌曲。
2、歌曲铺垫
1、低声部初步感受
师:小羊最喜欢听歌声啦,它听到我们演唱就跑了出来,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声音?(小羊脖领)
师:那请你再听听小羊离我的距离有什么变化?(由远到近,再由近到远)我想听你们唱唱。
2、识读乐谱
谱例二:
师:快乐的小羊带来了一串音符,请你们认一认。后面四个音符上有一个倒三角形,我们要怎么唱呢?要唱得跳跃一点(生唱乐谱、提示顿音记号)
师:请你们尝试把歌词也加进来吧。
3、加重音演唱
师:为了让小羊的脚步更加整齐,请大家把每小节第一个音稍稍加重,我们试一试吧
4、加身势
师:同学们,小羊长什么样子呀,(做羊角)我们表现一下吧。
(两到三次,第一遍引导学生律动、音高准确;第二遍提示学生做出表情记号,第三遍提示学生表现小羊的可爱的神态)
5、循环演唱低声部,教师加入高声部
师:小羊流连在美丽的山水间,迟迟不肯回家,于是叮铃铃的声音就在山间不断穿梭,我请出反复记号,请同学们连续演唱三次,带上你的小羊角哦!
师在第三遍时加入高声部。
设计意图:通过听赏感受、识谱、歌曲处理、身势动作参与表现等方式让学生突破低声部的难点。
3、高声部教授
(一)完整感受
1、生完整听赏
师:小羊们唱得这么开心,牧童也迫不及待地要出场了,他带着美妙的歌声走了过来,请你听听,说说牧童是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说出得意地、自豪地、高兴地)
2、生完整听赏第二遍
师:牧童生活在环境优美的山村,和大家成为了最亲密的朋友,享受着美景、羊群带来了的最朴实最真诚的快乐。下面我请出钢琴为我伴奏,请同学们说说,歌曲中提高了哪些景、哪些声音?
(二)歌曲“美景”部分教学
1、方言朗读歌词(ppt出示歌词)
谱例三:
①完整朗读(师边读边带学生做旋律线手势)
师:刘老师的家乡也峻秀的山,可爱的羊群,我用我的家乡话给你们读一遍。
②分句带读
师:你们想不想学呀,那就跟我学学吧
朗读过程中强调“白”字要唱圆。
2、回声学唱第一部分
师:你教了你们方言,也想请你们当我的回声,让我听听我的回声美不美?
(先一句一句带2次,再加长一次,四句完整演唱跟琴回声2次)
3、熟记第一部分歌词
谱例四:
师:同学们唱得这么美,老师想送一幅画给你们,请你拿出小手指跟我一起边画边唱(和师一同演唱一次)
师:我想考考你们,能不能看着我的画就能唱出美景呢?(1次,钢琴伴奏)
4、识读乐谱
师:同学们唱得这么美,现在能试试唱乐谱吗?你发现有哪个特殊音?(#5)那你比较下,如果我不升5还有没有味道?(总结出#5更加柔和,更有韵味)
师:如果你在这美景当中,有什么心情?(陶醉)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情感陶醉在音乐中来演唱一次
(3)歌曲“声音”部分教学
谱例五:
1、师范唱。
师:刚才我们唱了优美的风景,现在老师演唱下叮当声,你们能猜猜牧童在干什么?
2、跟琴轻声演唱
师:请大家跟钢琴小声演唱,用最快的速度学会旋律。
师:请把声音再放出来一点,让我们远处的朋友也能听见。
3、带上表情演唱
师:同学们猜猜牧童这是干什么?嗬~
啰啰啰啰
(羊越来越多,牧童赶着小羊远去)还记得牧童的表情吗?我想看看哪个牧童最表演得最生动。
(找小羊——小羊跑过来——羊数量越来越多——赶羊群)
4、带身势表现
师:同学们,你们坐在那儿喊,小羊会听你的吗?请你拿起你的小鞭子再来一次。
(四)完整演唱高声部
1、跟琴演唱,纠正错误
师:我们一同描绘了美景也体验了一回快乐的牧童,现在请钢琴来伴奏,我们把两个部分连起来小声演唱。(连续完整演唱2—3次)
2、看老师手势完整演唱
清唱一遍,并对学生的声音提出要求。
设计意图:由于歌曲旋律抑扬顿挫、装饰音较多,学生较难掌握,通过完整感受——分段学习——完整表现的方式,逐步解决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准确唱出高声部。
4、二声部合唱
1、低声部演唱。
①找出歌谱的两个声部
师:牧童优美的歌声拨开了云雾,小羊们又乖乖出现了,
师:请你们看看歌谱,这是一个二声部合唱谱,请你找找,可爱的小羊是高声部还是低声部呢?(低)那高声部是什么?(牧童)
②复习小羊铃铛声,教唱最后一句
师:我们一起复习下小羊的铃铛声吧!小羊不愿意回家,于是它唱道:那是我们赶羊群~,你说说小羊做了什么动作?(推开牧童),它是什么心情?(委屈),请你们表演一次,我看哪只小羊最生动。
③师生唱合唱部分前一句,学生接低声部演唱两遍。
师:老师给你们一个小提示,在我演唱完听回声之后,请你们接小羊好吗?

低声部完整演唱两次。
师:除了牧童小羊也陶醉在美景中,我们把美景、小羊铃铛声连起来完整表现一次吧!(第二遍提醒学生带声势)
2、合唱二声部
①逐步完善二声部合唱
师:小羊们要是没有了牧童的声音的指挥可会迷了方向,现在老师来当牧童,你们当小羊,
请你们跟钢琴演唱,边唱边做动作。
师:你们人数太多了,我好吃力,请一部分同学帮我。(弹低唱高)
师:我还是觉得很累,再请一组同学帮刘老师。(弹低唱高)
②分声部演唱
师:同学们,小羊和牧童都有点不自信,我想请你们各自单独演唱,比比谁的歌声最迷人。
③完整演唱。清唱(2次)
师:看来大家都做好准备了,我们再一次和在一起,用歌声描绘这幅美丽的画卷吧!
师:我觉得牧童还不够神气,小羊也有些调皮,请牧童起立,转过身来,面向你的小羊,扬起你的小木鞭吧!
设计意图:在学生能稳定唱出歌曲低声部的基础上,逐步增加高声部人数,直到两声部人数均等,让二声部的教学变得更顺畅,在学生尝试与教师指导的过程中,完整歌曲的完整演唱。
五、叮铃铃的引申意义。
师:唱了一节课的叮铃铃,叮铃铃有什么含义呢?
①羊脖铃
②牧童愉悦心境的表达
③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希望。
最后让我们扬起小羊鞭,赶着幸福的羊儿出教室吧!谢谢大家!
设计意图:开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