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三 忆韦素园君(二) 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三 忆韦素园君(二) 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2 06:42:41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忆韦素园君(二)
北京版
鲁迅诗文
高二年级
语文
任何一个阅读文本都是作家自我心灵体验的结晶,是作家出自自我经验世界对生活与人生的深层体悟后的一种艺术创造。阅读活动作为一种理解行为,要从文本所表现的语言符号中去理解内在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要了解、走进作品所属的文化和背景,努力缩短历史与读者之间的陌生与距离,使自己和文本相互交融,从而体验作家在文本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深入挖掘文本的意义。
学习任务
《忆韦素园君》选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可有人却说,“他的杂感,除了《热风》中的二三篇外,实在没有一读的价值(陈西滢语)。”结合背景,谈谈鲁迅“杂文言说困境中的突围”。
(一)鲁迅杂文的言说环境
1、从时代背景中探究鲁迅杂文的言说环境
“前进的青年,似乎谁都没有注意到现在对于言论的压迫,也是很令人诧异的。”
“我以为要论作家的作品,必须兼想到周围的情形”。
《<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
那时我正在编印两种小丛书,一种是《乌合丛书》,专收创作,一种是《未名丛刊》,专收翻译,都由北新书局出版。出版者和读者的不喜欢翻译书,那时和现在也并不两样,所以《未名丛刊》是特别冷落的。恰巧,素园他们愿意绍介外国文学到中国来,便和李小峰商量,要将《未名丛刊》移出,由几个同人自办。小峰一口答应了,于是这一种丛书便和北新书局脱离。稿子是我们自己的,另筹了一笔印费,就算开始。
《忆韦素园君》
同时社内也发生了冲突,高长虹从上海寄信来,说素园压下了向培良的稿子,叫我讲一句话。我一声也不响。于是在《狂飙》上骂起来了,先骂素园,后是我。素园在北京压下了培良的稿子,却由上海的高长虹来抱不平,要在厦门的我去下判断,我颇觉得是出色的滑稽,而且一个团体,虽是小小的文学团体罢,每当光景艰难时,内部是一定有人起来捣乱的,这也并不希罕。然而素园却很认真,他不但写信给我,叙述着详情,还作文登在杂志上剖白。在“天才”们的法庭上,别人剖白得清楚的么?
——我不禁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想到他只是一个文人,又生着病,却这么拚命的对付着内忧外患,又怎么能够持久呢。自然,这仅仅是小忧患,但在认真而激烈的个人,却也相当的大的。《忆韦素园君》
疑处翻悟,悟从疑得
为什么鲁迅要写未名社内部发生了冲突?
发生了什么冲突?
为什么这冲突是“出色的滑稽”?
素园对付着“内忧外患”指的是什么呢?
这些又与本文的主旨有着怎样的关系?
疑处翻悟,悟从疑得
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黎靖德:“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郑板桥:“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
内部言说环境
《莽原》第十五期即将出版,向培良写信给韦素园,询问《冬天》是否可登。韦素园回信表示可以,但说要等下期。向培良于是将稿子寄去。待韦素园编《莽原》第16期时,因为《冬天》篇幅长了一点,一时安排不下,于是只发表了他的另一篇作品《肉底触》。编第17期时,韦素园想登《冬天》,但鲁迅离京前特别嘱咐,要将积压时间更长的三篇稿件排上,限于篇幅,《冬天》又未能发表。同年9月下旬,韦素园听说《冬天》已经收入《沉闷的戏剧》一书,即将出版,便将原稿退给了向培良。
内部言说环境
但是,向培良自认为这是他剧本中比较光明的一篇,所以他觉得剧本被压是别有用意的。由于这场压稿的纠葛,在北京的向培良对韦漱园破口大骂起来。上海的高长虹在《给鲁迅先生》中说到:“你如果愿意说话时,我也想听一听你的意见。”然而,在厦门的鲁迅不知其中的底细曲折,故保持況默,没有表态,于是高长虹便转而把鲁迅作为主要攻击的目标。
外部言说环境
不久,未名社就被封,几个人还被捕。也许素园已经咯血,进了病院了罢,他不在内。但后来,被捕的释放,未名社也启封了,忽封忽启,忽捕忽放,我至今还不明白这是怎么的一个玩意。
《忆韦素园君》
外部言说环境
但这样的努力,却不容于政府当局,难以逃脱政治的高压与迫害。1928年4月7日,未名社因营销托洛茨基的《文学与革命》一书被北洋军阀查封,李霁野等三人被捕。
钱理群:《未名社:文苑的“泥土”》
言说困境
内忧
外患
围剿
“文人一摇笔,用力甚微,而于我之害则甚大。老母引泣,挚友惊心。十日以来,几于日以发缄更正为事,亦可悲矣。今幸无事,可释远念。然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生于今世,正不知来日如何耳。”
鲁迅《致李秉中》
2、整体关照,全面了解言说环境
“我的杂文,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不加什么原也过得去的了。但画上一条尾巴,却见得更加完全。”
《准风月谈·后记》
《二心集·序言》
《南腔北调集·题记》
《准风月谈·后记》《且介亭杂文·序》等等
2、整体关照,全面了解言说环境
高长虹《走出出版界——一九二五年,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鲁迅反驳见《华盖集续编·<阿Q正传>的成因》
成仿吾《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鲁迅反驳见《三闲集·“醉眼”中的朦胧》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鲁迅看法见《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梁实秋《答鲁迅先生》,鲁迅反驳见《二心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向培良《答鲁迅》,鲁迅反驳见《二心集·上海文艺一瞥》
(二)言说困境中的“突围”
1、炙热的情感涌动
我也还有记忆的,但是,零落得很。我自己觉得我的记忆好像被刀刮过了的鱼鳞,有些还留在身体上,有些是掉在水里了,将水一搅,有几片还会翻腾,闪烁,然而中间混着血丝,连我自己也怕得因此污了赏鉴家的眼目。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我只好连身外的水也搅一下,看看泛起怎样的东西来。
《忆韦素园君》
1、炙热的情感涌动
现在是一年的尽头的深夜,深得这夜将尽了,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分的生命,已经耗费在写这些无聊的东西中,而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但是我并不惧惮这些,也不想遮盖这些,而且实在有些爱他们了,因为这是我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瘢痕。凡有自己也觉得在风沙中转辗而生活着的,会知道这意思。
《华盖集》题记
“不克厥敌,战则不止”
2、说真话,做实事
“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死》
原则上的不妥协,不以背弃真理为代价进行个人的情感交易。
2、说真话,做实事
“弄文艺的人们大抵敏感,时时也感到,而且防着自己的没落,如漂浮在大海里一般,拚命向各处抓攫。”《醉眼中的朦胧》
思想独立,真实表达
从实际情况阐释问题


拓展阅读:与章士钊、杨荫榆为代表的复古派的论争
《从胡须说到牙齿》1925、10、30
《碰壁之余》1925、9、15
《再来一次》1926、6、10
《为北京女师大学生拟呈教育部文二件》1925、6、3发表
《记念刘和珍君》1926、4、1
《死地》1926、3、25
《一觉》1926、4、10
《野草·英文译本序》
拓展阅读:与陈西滢为代表的现代派评论的论争
《我的“籍”和“系”》1925、6、2
《并非闲话》1925、5、30
《并非闲话(二)》1925、9、19
《有趣的消息》1926、1、14
《不是信》1926、2、1
《我还不能“带住”》1926、2、3
《无花的蔷薇之三》1926、5、6
拓展阅读:与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派的论争:
《卢梭与胃口》1927、12、21
《文学和出汗》1927、12、23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1930、3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1930、4、19
《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1930
(三)“作为方法”的鲁迅启发了我们什么
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
(N.Gogol),陀思妥也夫斯基(F.Dostoevsky),安特列夫(L.Andreev),绍介了望·蔼覃
(F.van
Eeden),绍介了爱伦堡
(I.Ehrenburg)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B.Lavrenev)
的《四十一》。还印行了
《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
《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事实不为轻薄阴险小儿留情,曾几何年,他们就都已烟消火灭,然而未名社的译作,在文苑里却至今没有枯死的。
《忆韦素园君》
“未名”精神
——-——
“泥土”精神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忆韦素园君》
《忆韦素园君》
“泥土”精神的内涵
一是强调“大家都可以做”,而不是有天赋的少数人才能做;
二是强调“切近”的人生选择,而不是高远的难以实现的人生目标;
三是强调“不怕做小事”的坚实、坚韧、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
1934、7:《忆韦素园君》
1936、3:“中国正需要肯做苦工的人”《致欧阳山、
草明书》
1936、4:“实实在在的译作,
不求虚名”《致曹靖华书》
1936、6:“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答托洛茨基派的信》
“农夫耕田,泥匠打墙。”教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忆韦素园君(二)
学科
语文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二
教材
书名: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选修(三)鲁迅诗文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8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结合背景,探究鲁迅杂文的言说环境。
2.理解鲁迅在言说困境中的突围。
3.思考鲁迅在当下对我们的启发。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结合时代背景走进作者的方法。
2.体会鲁迅杂文言说困境中的炙热情感。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出示学习任务
探究鲁迅杂文的言说环境
理解鲁迅在言说困境中的突围
思考鲁迅对我们的启发
导入:
任何一个阅读文本都是作家自我心灵体验的结晶,是作家出自自我经验世界对生活与人生的深层体悟后的一种艺术创造。阅读活动作为一种理解行为,要从文本所表现的语言符号中去理解内在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要了解、走进作品所属的文化和背景,努力缩短历史与读者之间的陌生与距离,使自己和文本相互交融,从而体验作家在文本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深入挖掘文本的意义。
学习任务:
《忆韦素园君》选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可有人却说,“他的杂感,除了《热风》中的二三篇外,实在没有一读的价值(陈西滢语)。”结合背景,谈谈鲁迅“杂文言说困境中的突围”。
一、鲁迅杂文的言说环境
1、从时代背景中探究鲁迅杂文的言说环境
“我以为要论作家的作品,必须兼想到周围的情形”。
《<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
对文本之外的背景进行探索,用一种历史的、时代的、社会的宏大眼光去审视文本所表现的文化内涵,继而帮助我们感受真实的文本环境,完成跨跃时空的阅读活动。
文本质疑,疑处翻悟,悟从疑得
为什么鲁迅要写未名社内部发生了冲突?
发生了什么冲突?
为什么这冲突是“出色的滑稽”?
素园对付着“内忧外患”指的是什么呢?
这些又与本文的主旨有着怎样的关系?
内部环境:“内忧”——陈漱渝《高长虹和他的“月亮诗”》
外部环境:“外患”——钱理群《未名社:文苑的“泥土”》
言说困境:“三告投杼”“千夫所指”。
2、整体关照,全面了解言说环境
“我的杂文,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不加什么原也过得去的了。但画上一条尾巴,却见得更加完全。”
《准风月谈·后记》
整体性阅读支架:
“尾巴”
《二心集·序言》
《南腔北调集·题记》
《准风月谈·后记》
《且介亭杂文·序》
单篇
①高长虹《走出出版界——一九二五年,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鲁迅反驳见《华盖集续编·<阿Q正传>的成因》
②成仿吾《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鲁迅反驳见《三闲集·“醉眼”中的朦胧》
③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鲁迅看法见《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④梁实秋《答鲁迅先生》,鲁迅反驳见《二心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⑤向培良《答鲁迅》,鲁迅反驳见《二心集·上海文艺一瞥》
二、言说困境中的“突围”
1、炙热的情感涌动
“被刀刮过”“混着血丝”
《忆韦素园君》
“灵魂的荒凉和粗糙”“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瘢痕”
《华盖集》题记
“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精神
2、说真话、做实事
“一个都不宽恕”——不妥协、不背弃真理
思想独立,真实表达
从实际情况阐释问题


阅读支架:
与章士钊、杨荫榆为代表的复古派的论争
《从胡须说到牙齿》《碰壁之余》等等
与陈西滢为代表的现代派评论的论争
《我的“籍”和“系”》《并非闲话》等等
与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派的论争:
《卢梭与胃口》《文学和出汗》等等
三、“作为方法”的鲁迅启发了我们什么?
“未名”精神
“泥土”精神
“农夫耕田,泥匠打墙”
让学生理解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要去了解其背景环境。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任务的解决方案。
学生阅读11、12自然段,向文本质疑,并从疑问出发,探究鲁迅的言说环境。
通过阅读支架,对鲁迅的言说环境做更加全面的了解,进而“照见时事”,做到整体性审视。
品读本文和教师拓展段落中的抒情性语句,体会言说困境中鲁迅内心炙热的情感和说真话、做实事的做事原则。
思考《忆韦素园君》中,鲁迅对我们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