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六国论》教案+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六国论》教案+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2 06:43:43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六国论
人教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二年级
语文
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
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
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
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
大器晚成传美名,言兵六国出奇声。
三苏共逐文坛盛,不负老泉劳半生!
一、导入
学习文言文一般应明确四方面学习内容:
积累性内容
理解性内容
鉴赏性内容
拓展性内容
二、知人论世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精于古文写作,尤其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其子苏轼、苏辙也都以文学闻名,均列入“唐宋八大家”,故后人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著有《嘉祐集》。
(一)作者简介
(二)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宋王朝表面上比较富庶,但统治者重文轻武,造成军力下降,面对辽国和西夏的入侵,表现出空前的不堪一击。统治者委曲求全,总希望以输送财物的形式,换得一时的苟安。
苏洵借战国时期六国的旧事,抒当世慨叹,写下了这篇醒世名文。
“六国论”题解
六国: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它们最终被秦国陆续消灭。
论: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以深刻透彻的说理见长。
(一)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三、分析文本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二部分:(第2、3段)分析问题,展开论证。
第三部分:(第4、5段)解决问题,收束全文。
(二)基于内容,辨析题目
题目与文章内容是否完全吻合?
综观全文,“六国论”实际上应该是——
“六国(
)论”
旨在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
破灭/败亡
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
细读课文的2、3段,梳理六国破灭的具体原因并进行分类。
(三)围绕中心,分类讨论
第一类:赂秦
国家:韩,魏,楚
殊不知赂秦之举使三国的领土和国力“
,以趋于亡”。用苏洵的话说,“以地事秦,
”,想以割地换得“一夕安寝”无异于剜肉补疮!而秦国则可一步步蚕食他国的土地,愈加强化自己的国力。秦国最终一统天下不是偶然,韩魏楚三国的败亡也不是宿命,因为“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得好:“
”,这启示我们要

殊不知赂秦之举使三国的领土和国力“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用苏洵的话说,“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想以割地换得“一夕安寝”无异于剜肉补疮!而秦国则可一步步蚕食他国的土地,愈加强化自己的国力。秦国最终一统天下不是偶然,韩魏楚三国的败亡也不是宿命,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得好:“祸患常积于忽微”,这启示我们要防微杜渐!
第一类:赂秦
国家:韩,魏,楚
第二类:附秦
国家:齐
齐国对秦国东进采取
的姿态,
,可能还幻想着从别国的火并中
,所以抱着
的心态。这让我们联想到鲁迅《藤野先生》和《药》中
的看客形象。但齐国却不明白多方政治博弈中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列国之间相互依存,平衡共生;辅车相依,
。用《烛之武退秦师》里晋侯的话说,齐国的做法可谓是“

”。
齐国对秦国东进采取隔岸观火(作壁上观/袖手旁观)的姿态,偏安一隅,可能还幻想着从别国的火并中坐收渔利(趁火打劫),所以抱着事不关己的心态。这让我们联想到鲁迅《藤野先生》和《药》中麻木不仁(冷漠自私)的看客形象。但齐国却不明白多方政治博弈中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列国之间相互依存,平衡共生;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用《烛之武退秦师》里晋侯的话说,齐国的做法可谓是“失其所与,不知”。
第二类:附秦
国家:齐
荆轲刺秦触怒了秦君,加速了燕国的灭亡,这是客观事实。但是,以强秦和弱燕的国力对比,秦发兵灭燕是迟早的事,燕国不采取非常手段无异于
。当时燕国的形势正处在“
”,用《荆轲刺秦王》里燕太子丹的话说,“
”。有道是
,燕国在此危急时刻用刺杀秦王来绝地反击,或许还有一线生机,所以太子丹才会在国家存亡继绝的危急关头如此

第三类:刺秦
国家:燕
荆轲刺秦触怒了秦君,加速了燕国的灭亡,这是客观事实。但是,以强秦和弱燕的国力对比,秦发兵灭燕是迟早的事,燕国不采取非常手段无异于坐以待毙。当时燕国的形势正处在“危急存亡之秋”,用《荆轲刺秦王》里燕太子丹的话说,“秦兵旦暮渡易水”。有道是困兽犹斗(狗急跳墙),燕国在此危急时刻用刺杀秦王来绝地反击,或许还有一线生机,所以太子丹才会在国家存亡继绝的危急关头如此孤注一掷。
第三类:刺秦
国家:燕
第四类:抗秦(中秦反间计)
国家:赵
李牧多次率军打退秦国的进攻,挽救了赵国。李牧对于赵国的意义不仅仅是个普通的将领,而是国家栋梁,是维系赵国社稷的
。可惜,昏庸的赵王不懂得“

”的道理,不辨忠奸,轻信谗言,枉杀忠良,殊不知杀掉李牧无异于
,俗话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从这个意义上说,赵国的灭亡,并非败于秦国的金戈铁马,而是毁在自己手里的。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论:“

。”
李牧多次率军打退秦国的进攻,挽救了赵国。李牧对于赵国的意义不仅仅是个普通的将领,而是国家栋梁,是维系赵国社稷的中流砥柱。可惜,昏庸的赵王不懂得“亲贤臣,远小人”的道理,不辨忠奸,轻信谗言,枉杀忠良,殊不知杀掉李牧无异于自毁长城(自断臂膀),俗话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从这个意义上说,赵国的灭亡,并非败于秦国的金戈铁马,而是毁在自己手里的。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第四类:抗秦(中秦反间计)
国家:赵
(四)详析文本,梳理结构
1.文章第2、3两段的顺序能颠倒吗?
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提出质疑: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补充作答: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
弊在赂秦也。
两个分论点
两个论据
“赂者”第2段
“不赂者”第3段
主要的,要先谈
次要的,应后说
主次不能颠倒
2.作者是怎样具体论证这两个分论点的?
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对应第2段)
第一层:三组对比
数量对比:强秦“受贿”得地多而攻城得地少,
六国“赂秦”失地多而战败失地少;
态度、效果对比:先人扩土的艰难与后人割地的轻易;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夸张、比喻、对偶
批评、否定、蔑视

可怜的短效
沉重的长痛
2.作者是怎样具体论证这两个分论点的?
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对应第2段)
第一层:三组对比
数量对比:强秦“受贿”得地多而攻城得地少,
六国“赂秦”失地多而战败失地少;
态度、效果对比:先人扩土的艰难与后人割地的轻易;
事理对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
第二层:引证法
引用《史记》和《战国策》中的话——“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兼用比喻论证)
这两层内容都深刻剖析了六国“赂秦”而使国家灭亡的原因,始终紧扣并有力地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的分论点。
2.作者是怎样具体论证这两个分论点的?
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对应第3段)
事实论证:先论齐国“未尝赂秦”而亡,再论燕赵两国
“始有远略”却最终“战败而亡”。
层层推进,从齐、燕、赵三国灭亡的结果剖析其灭亡的原因。
反向假设:如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那么最终
的结果“或未易量”。
2.作者是怎样具体论证这两个分论点的?
品味论辩魅力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倾注了作者对“赂秦”的强烈不满和对“赂秦”错误的有力否定。
3.第4、5两段是否可以删去?
上承第3段:
肯定“始有远略”
批评“用武不终”
设想“图存之道”
预判“最终结果”
——不赂,不附,不刺,善待良将,团结
——“或未易量”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论“史”
论“策”
第4段开头: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紧密承接了第3段为六国设计的“图存之道”——一是重用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三是六国联合。如果这样,六国完全可以不被消灭。
3.第4、5两段是否可以删去?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4段结尾)
回到历史事实,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再次抨击六国的错误政策,劝诫北宋当权者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第4段既是对中心论点的补充深化,也为下文明确写作意图做了有力的铺垫。
3.第4、5两段是否可以删去?
3.第4、5两段是否可以删去?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克罗齐
一切的历史都是供当代人来学习借鉴的,过去发生的事情在当今仍有启示意义;
一切的历史都由当代人来编写并解读的,自然也就无不打上当代人的思想印记。
3.第4、5两段是否可以删去?
第5段: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天下之大”——正是北宋王朝!
第5段作为上文内容的引申,强调如果重蹈六国破亡覆辙,是极不可取的。暗示当政者应接受六国破亡教训,不应一味给外敌割地赔款以求和。赋予这篇史论以强烈的现实意义。
明确写作意图——借古讽今
3.第4、5两段是否可以删去?
《六国论》是一篇典范的政论文,论述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观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整,对我们的议论文写作很有借鉴意义,对训练我们的辩证思维也有很好的帮助。
“仇秦而亲六国”,爱憎分明
关注现实、关心国家大事
(一)本文的局限性
燕国灭亡的原因:荆轲刺秦
有欠公允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欠缺实证
燕赵两国“义不赂秦”
不符史实
……
四、探究拓展
燕国曾向秦国“献常山之尾五城”(事见《战国策?燕策一》第六章);
赵国曾向秦国“遣使官献币求和”(事见《战国策?赵策四》第十四章)……
作者是用文学的放大镜把“弊在赂秦”这一论点放大到极致,是有意为之的,所以文中论“六国”并不是基于纯客观性、纯历史性地分析。
(二)同题文章推介
苏轼的《养士论》(又名《六国论》):议论统一后的秦国速亡而战国时的“六国”反而久长的原因。
苏辙的《六国论》:“六国”之失,在于不知“天下之势”,即不能采取“厚韩亲魏以摈秦”的正确战略。
李桢的《六国论》:取儒家道德论视角,延续了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之论,认为“六国”也失在不能实行“仁义”国策。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们现代人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在充分尊重文本、认真领会文本、虚心学习文本的同时,也要放出眼光,敢于质疑,勇于超越。
感谢倾听!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教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六国论
学科
语文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二
教材
书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文章内在逻辑,了解文章论证特点;
2.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培养爱国情感;
3.自主阅读同题文章,探究问题,拓展阅读视野,培养理性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分析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分析并学习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导入
二、知人论世
三、分析文本
四、探究拓展
用两首诗引出《六国论》作者苏洵。
(一)作者简介——苏洵的基本情况
(二)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的政治军事状况
(一)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根据一般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
(二)基于内容,辨析题目
明确:“六国论”三字并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文意,就整篇文章论述的内容来看,实际上应该是“六国破灭论”或“六国败亡论”。
(三)围绕中心,分类讨论
结合文本内容,明确“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概括六国破灭的具体原因并进行分类。明确:
第一类:赂秦
对应国家:韩,魏,楚
第二类:附秦
对应国家:齐
第三类:刺秦
对应国家:燕
第四类:抗秦(中秦反间计)
对应国家:赵
(四)详析文本,梳理结构
1.第2、3段的顺序是否能颠倒?
明确:这两段分别是两个分论点,对应两个论据,以“赂者”和“不赂者”两类国家分别进行论证,使文章论证严密。从全文来看,“赂者”是主要的,要先谈;“不赂者”是次要的,应后说;主次不能颠倒,所以这两段不能颠倒顺序。
2.作者是怎样具体论证这两个分论点的?
(1)第2段对应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明确:分两个层次对韩、魏、楚三国赂秦之弊进行分析。第一层用三组对比来论证,铿锵有力;第二层引用《史记》和《战国策》中的话,运用引证法并兼用比喻论证(“犹抱薪救火”),形象地证明了“赂秦”的危害。
(2)第3段对应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
明确:分析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原因。首先,作者采用事实论证,分别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事实进行论证,剖析其破灭的原因,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结论,也有力回击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质疑。然后,作者又进行反向假设推理,强调如能坚持用兵抗秦而不是依附秦国,那结局可能大不相同,进一步证明该分论点。
3.第4、5两段是否可以删去?
明确:第4段既是对中心论点的补充深化,也为下文明确自己的写作意图做了铺垫。第5段作为上文内容的引申,强调不可重蹈六国破灭的覆辙。借古讽今,表露出写这篇史论的真正意图,赋予文章强烈的现实意义,所以不能删去。
(一)本文的局限性
列举文本自身的论证瑕疵和历史史实来了解其局限性。
明确:作者是用文学的放大镜把“弊在赂秦”这一论点放大到极致,是有意为之的,所以文中论“六国”并不是基于纯客观性、纯历史性地分析。
(二)同题文章推介
简要介绍苏轼的《养士论》(又名《六国论》),苏辙的《六国论》,明代李桢的《六国论》,指出其优点和局限,推荐课下自主阅读。
激趣导入。
进一步了解作者,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脉。
明确内容与题目的对应关系,培养理性质疑的精神。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明确六国灭亡的具体原因。
明确文章内在逻辑。
了解文章论证特点。
深入分析段落内部的层级结构,学习多种论证方法的使用。
体会本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整的特点,分析并学习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感受文章的现实意义,进而明确结尾段的重要作用。
客观评价文本所论事例,培养理性质疑的精神。
推荐群文阅读资料,加深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
六国论》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文章内在逻辑,了解文章论证特点;
2.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培养爱国情感;
3.自主阅读同题文章,探究问题,拓展阅读视野,培养理性质疑的精神。
【课前预习任务】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
2.自主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作者苏洵和北宋中期的政治军事状况。
【课上学习任务】
1.文学常识填空
苏洵,字
,号
,四川眉山人,
(朝代)著名散文家。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其长于策论,主张“
”。其子苏轼、苏辙也都以文学闻名,均列入“
”,故后人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
”。
2.请根据一般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将本文划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3.请细读课文的第2、3段,梳理六国破灭的具体原因并进行分类。
第一类:
对应国家:
第二类:
对应国家:
第三类:
对应国家:
第四类:
对应国家:
4.思考:本文第4、5两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课后作业】
1.苏洵《六国论》的写作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
2.本文第三段论证的分论点是什么?提到了哪些论据?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分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
3.互文比照阅读:自主选读苏轼的《养士论》(又名《六国论》),苏辙的《六国论》和明代李桢的《六国论》。
【课后作业答案】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论据:齐国、燕国、赵国不赂秦而灭亡的史实。论证方法:事实论证、对比论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