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9.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
人名,鲁迅家的一个女工;“《山海经》”,书名。题目为一并列词组,文章即通过写阿长和《山海经》的关系来体现阿长的性格特点。
《山海经》:
作者不详,共有十八篇,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散文集,收录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性散文十篇。
解题
《山海经》包括《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作者不详,是先秦一部记载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除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个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
知识链接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华民族的主将,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在北京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即“三.一八惨案”,鲁迅写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当时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怒批北洋政府,结果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他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了作者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情景。
骇破(
)
掳(
)
震悚(
)
惶急(
)
疮疤(
)
诘问(
)
渴慕(
)
疏懒(
)
霹雳(
)
孤孀(
)
倘若(
)
烦琐(
)
惧惮(
)
咒骂(
)
字词检测
hài
lǔ
sǒng
huáng
chuāng
jié
mù
lǎn
pī
lì
shuāng
tǎng
suǒ
dàn
zhòu
搁(
)
掷(
)
脐(
)
憎恶(
)
菩萨(
)
胸脯(
)
茉莉(
)
粗拙(
)
gē
zhì
qí
zēngwù
pú
sà
pú
mò
li
zhuō
莫名其妙:
深不可测:
情有可原:
惶急:
诘问:
惧惮:
震悚:
面如土色:
粗拙:
没有人能说明他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恐惧、着急。
追问、责问。
害怕。
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脸色呈灰白色。形容惊恐之极。
粗糙低劣。
复习检测
鲁迅,原名
,字
,
、
、
家,是中华民族的主将,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
、
、
、
、
等。
骇破(
)
掳(
)
震悚(
)
惶急(
)
疮疤(
)
诘问(
)
渴慕(
)
疏懒(
)
霹雳(
)
孤孀(
)
倘若(
)
烦琐(
)
惧惮(
)
咒骂(
)
复习检测
hài
lǔ
sǒng
huáng
chuāng
jié
mù
lǎn
pī
lì
shuāng
tǎng
suǒ
dàn
zhòu
搁(
)
掷(
)
脐(
)
憎恶(
)
菩萨(
)
胸脯(
)
茉莉(
)
粗拙(
)
gē
zhì
qí
zēngwù
pú
sà
pú
mò
li
zhuó
整体感知
本文可分为四部分
一:(1—2)介绍长妈妈的身份及名字的来由。
二:(3—18)我讨厌阿长的事例。
三:(19—29)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原因及过程。
四:(30、31)深化主题,抒发了“我”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怀念之情。
1.快速浏览文章,想一想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整体感知
1.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阿长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在文中找出关键词)
1、称呼的由来
2、“切切察察”的毛病
3、摆成“大”字的睡相
4、我所不耐烦的规矩
5、讲
“长毛”的故事
6、买《山海经》
地位卑微
饶舌多事
不拘小节
淳朴无知
热情善良
关心孩子
不大佩服
讨厌、不耐烦
非常麻烦
空前的敬意
产生新的敬意
1.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请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难点探究
关于“写作时的回忆”:如“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这里“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再如“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最清楚”,“现在”也鲜明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
关于“童年感受”: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这里就是“童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
两者的不同:
一个是站在写作时成人的立场,一个是站在童年的感受立场。
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段温情的叙述既满含思念与感激,又深怀同情和愧疚。
对于阿长的平常举动,“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对于阿长所懂得的许多规矩,“‘我’也是不耐烦的”
尽管在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时,“我”也曾“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那后来也“逐渐淡漠”了
是因为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才真正“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甚至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3.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说明。
知道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时,感情上是“憎恶”她
憎
恶
讨厌
不大
佩服
不
耐
烦
空前的敬意
完全消失
敬意淡薄
新
的
敬
意
怀
念
本文是以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的。
先抑
后扬
重点研读
读19—27段思考:
1.哪些句子能够体现我对《山海经》的渴望?
2.写我的远房叔祖是不是离题太远?为什么?
不是,此前大量笔墨写叔祖引起我对《山海经》的强烈渴慕,更能说明阿长买到后给我的惊喜与感激之情。
3.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情?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表现了“我”对从她那儿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表明了“我”对阿长心存隔阂乃至轻视。
4.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什么样的心情?
“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者了一个霹雳,全体都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表现出意外、震惊、感动的心情。
5.你怎样理解文中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在孩童眼中,长妈妈似乎真的“有伟大的神力”。
6.“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让我意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写法探究
1.欲扬先抑
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是为了突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先写了她名字的来由,讨厌她的絮叨、对“我”的管束严格、繁多的礼节,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反衬后文“我”对她的敬佩和怀念。
2.人物描写的多样性
指出下列各旬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外貌描写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动作描写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
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3.过渡与照应的运用
过渡和照应是记叙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渡,是连接段落、层次之间的纽带。一般来说,内容上的转折、叙述中的总分都要安排过渡。
文章中有过渡性语句,如文中“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等。也有过渡性段落“这种敬意……我惧惮她什么呢!”
这些过渡使文章能够很自然地由一件事写到另一件事,行文紧凑,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照应
是指文章有些内容前后呼应,前面讲了,后面也有着落。如文中在开头写道“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后文是这样照应的,“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通过照应强调了阿长的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文中照应的例子很多。照应不是重复,而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前后映衬,加深读者的印象。
作者通过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真实、生动、鲜活地写出了饶舌多事、不拘小节、乐于助人、有点迷信有点俗气的长妈妈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怀念之情。
文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