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3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3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2 09:00:1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4.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赏析人物形象
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学习目标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体小说,主要记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1.字音字形在文中标注出生字词的读音及词义
河干(gān)
山门圮(pǐ)于河
棹(zhào)数小舟
曳(yè)铁钯(pá)
木杮(fèi)
湮(yān)于沙上
啮(niè)沙为坎穴
臆(yì)断欤(yú)
溯(sù)流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
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
/
十余岁,僧
/
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
/
不可得,以为
/
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2.根据出示的文章断句齐声朗读课文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
/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
/
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
据理臆断欤?
沧州南一寺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靠近
河岸
倒塌
一起
经历

募集
寻找
终于,到底


踪迹
3.学友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水中。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最后没能找到,
(寺僧)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几里,没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不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涨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设馆教书

这件事(顺流打捞石兽)
研究
事物的道理

木片


坚硬沉重
松软浮动
埋没
颠倒,错乱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怎么能够被暴涨的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水处啮

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凡是
丢失
应当
因为

形成
坑洞
等到
侵蚀,冲刷
一位巡河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在河中丢失的石兽,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
它的反向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
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像这样
停止
于是
逆流
本来
按照
找到
既然这样

主观判断

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在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在原地寻找,不更加荒唐吗?
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一个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人多了,
难道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判断吗?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兽.
其反激之力

至石之半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不潮湿

经历(过)

物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


表判断的动词

停止
已经
结合课本P150
五题
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理由及结果
2、为什么前面的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从影响石兽运动因素上考虑)
3、试从这个故事中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三个人的性格特点。
文本探究
寻找的位置
理由
结果
1.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寻找石兽的寻找的位置、道理、方法和结果。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①原地水中
②求之下流
以为顺流下矣
不可得
寻十余里,无迹
求之地中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实则找不到)
当求之于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理由及结果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从影响石兽运动因素上考虑)
3、试从这个故事中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三个人的性格特点。
1、僧: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2、讲学家: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3、老河兵: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石兽、泥沙、流水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理由及结果
2、为什么前面的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从影响石兽运动因素上考虑)
3、试从这个故事中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三个人的性格特点。
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在文中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处事态度
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空谈事理,不结合实际,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处事态度。
自信老练中带有些沾沾自喜。
既有理论,有实际经验,能够把二者完美结合。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不亦颠乎
又笑曰;不更颠乎
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合作探究
课文中所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总结文章的结构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