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 (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 (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3 09:13:4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1张PPT)
??
河中石兽


??
了解作者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谥号文达,学识渊博,生性诙谐风趣,著有
《阅微草堂笔记》等。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主要记述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旨在劝善惩恶,题材内容广泛。《阅微草堂笔记》在清代大量的笔记小说中独树一帜,与《聊斋志异》被誉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双璧”。
??
了解文体
笔记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笔记小说多以人物趣闻轶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
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任务一: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读准字音
河干(

圮(
)于河
棹(
)数小舟

(
)铁耙(
)
是非木杮(
)
湮(
)于沙上
啮(
)沙
坎穴(

溯流(

臆断(

ɡān

zhào


yān
niè
xué


fèi
读准停顿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3.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
矣,可/据理臆断/欤?
提示:句首表示领起的词语或关联词语之后,应当停顿。
??
裸读课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任务二: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或查字典,疏通文意。
1.文中有哪些重点实词、虚词值得关注?请圈画标注。
2.你能准确解释“阅”“物理”“是”
“已”“但”这些词语吗?这些词语的古今意义有什么不同?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和“求石兽于水中”“一讲学家设帐寺中”是什么句式?你还能举例说明吗?
4.请把不会翻译的句子标出来。
古今异义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事物的道理。
今:一种学科,物理学。
3、是非木杮
古:代词,这。
今:动词,是。
4、但知其一
古:只。
今:表转折,但是,却。
1、阅十余岁
古:经过,经历。
今:阅读。
重点词语
1、山门圮于河


2、棹数小舟


3、曳铁钯


4、尔辈不能究物理


5、湮于沙上


6、不亦颠乎


7、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8、遂反溯流逆上矣


9、可据理臆断欤


倒塌
划船

研究、探求
埋没
颠倒、错乱
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逆流
主观地判断
一词多义

①以为顺流下矣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④众服为确论
①闻之笑曰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其反激之力

和“以”组成一个词,认为
介词,表被动,被
动词,成为
动词,认为
代词,这件事
代词,代石兽
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
助词,的
特殊句式
1.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2.倒装句
求石兽于水中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水中求兽”。
当求之于上流
3.省略句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省略介词“于”,相当于“在”。
果得于数里外
翻译难句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坑洞中。
任务三:
简析课文,探究文理,明其寓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1.作者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人们是怎样寻找石兽的?
3.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三个形象?
4.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1.作者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沉入河里,十几年后人们寻找石兽的事。
2.文中人们是怎样寻找石兽的?细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寻找的位置
理由
结果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2.文中人们是怎样寻找石兽的?细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寻找的位置
理由
结果
寺僧
求之下流
以为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
求之地中
石性坚重,沙性轻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却没找到)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石性坚重
……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石性、沙性和水流运动各方面因素,因此提出了正确的看法。
4.你认为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分别代表生活中的哪一类人?结合他们的表现来谈一谈。
寺僧凭经验,先是在原地打捞,而后又去下游寻找,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人。
讲学家脱离实际,空谈物理,认为应该在原处寻找石兽,代表的是“据理臆断”一类的人。
老河兵从实际出发,全面地考虑问题,在上游找到石兽,代表的是拥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一类人。
5.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6.学了本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对任何事物都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不能主观臆断,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实践出真知,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拓展链接
1.你还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
刻舟求剑
盲人摸象
井底之蛙
夜郎自大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马谡失街亭
……
2.说说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宋)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刘向(汉)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
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达·芬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