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北京版
选修三
第一单元
《呐喊》自序(一)
高二年级
语文
1.抓住关键词“梦”“寂寞”,
能够梳理出鲁迅年青时期的生活经历,理解他的思想发展过程。
2.能够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概括《呐喊》命名的原因。
3.能够体会鲁迅以拯救国民灵魂为己任的精神,以及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能够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文的结构、写法和语言特点。
学习目标
《呐喊》收入鲁迅1918-1922年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
《<呐喊>自序》写于1922年12月。
关于《呐喊》及《自序》
附于书前者称“序”“前记”“题记”“题辞”“代序”,附于书后者称“跋”“后记”等等。
目的在于阐述成书的原因或写作的经过;或因另有所感,借此发挥,以供读者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或交代涉及书中一些问题。
关于序文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呐喊>自序》
阅读课文第一段,找出关键词
一、鲁迅“年青时候”曾经做过哪些“梦”?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呐喊>自序》
“我的祖父是做官的,到父亲才穷下来,所以我其实是‘破落户子弟’,不过我很感谢我父亲的穷下来(他不会赚钱),使我因此明白了许多事情。”
——《致萧军》
鲁迅年青时候的几段重要经历
“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药》
“他的士大夫家庭的败落,使他在儿童时代就混进了野孩子的群里,呼吸着小百姓的空气。”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鲁迅年青时候的几段重要经历
“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呐喊>自序》
“爬了几次桅,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洞,就能掘出金银铜铁锡来么?……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朝花夕拾·琐记》
鲁迅年青时候的几段重要经历
“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呐喊>自序》
鲁迅年青时候的几段重要经历
“对于愚弱的国民,学医并不是什么紧要的事,‘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了。’”
——《<呐喊>自序》
鲁迅年青时候的几段重要经历
在绍兴(13岁后),为救治重病的父亲出入当铺药店,看透世态炎凉;
在南京(18岁后),学习洋务,后决定学医,救民救国;
在仙台(24岁后),学习医学,经过幻灯片事件,深感国民精神的麻木愚昧;
在东京(26岁后),办杂志编译作品,失败后感到悲哀寂寞。
鲁迅年青时候的几段重要经历
洋务救国梦
学医救国梦
文艺救国梦
鲁迅年青时候的几个“梦”
二、鲁迅为什么会感到“寂寞”?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呐喊>自序》
东京治文失败后的心情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呐喊>自序》
东京治文失败后的心情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呐喊>自序》
东京治文失败后的心情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起来了。……”
——《<自选集>自序》
东京治文失败后的心情
“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带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我要去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范爱农》
东京治文失败后的心情
蛰伏但不消沉,失望而不绝望,寂寞却又坚韧。
1912年购书92种,
1913年购书87种,
1914年购书160余种,
1915年购书近200种。
如何看待鲁迅的“寂寞”
三、鲁迅为什么“呐喊”?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呐喊>自序》
鲁迅为什么“呐喊”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呐喊>自序》
鲁迅为什么“呐喊”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热风·随想录》
鲁迅为什么“呐喊”
“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呐喊>自序》
鲁迅为什么“呐喊”
四、《<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
地点
经历
此时思想状况
后来思想变化
思想变化原因
绍兴
父病买药
深感世态炎凉
想走异路逃异地
看见世人真面目
南京
入K学堂
不顾奚落和排斥,走新路
抉择学医
西方科学影响日本维新
仙台
学医
治病救人从军报国,促进国人信仰维新
弃医从文
幻灯片事件
东京
治文
改变国民精神
悲哀寂寞
办杂志失败
北京
抄古碑
反省酝酿
相信希望
金心异劝说
《<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
布局周密,剪裁得当
叙议结合
语言精湛含蓄,生动形象
《<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呐喊》自序(一)
学案
【学习目标】
1.抓住关键词“梦”“寂寞”,
能够梳理出鲁迅年青时期的生活经历,理解他的思想发展过程。
2.能够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概况《呐喊》命名的原因。
3.能够体会鲁迅以拯救国民灵魂为己任的精神,以及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能够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文的结构、写法和语言特点。
【课前预习任务】
1.查阅鲁迅早年的生活经历,了解《呐喊》的写作背景。
2.通读全文,圈出关键词,批注阅读感受及困惑。
【课上学习任务】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梳理鲁迅“年青时候”有哪些重要经历?曾经做过哪些“梦”?
2.结合课文内容,分析鲁迅为什么会感到“寂寞”?怎样看待鲁迅的“寂寞”?
3.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分析鲁迅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章体现了哪些艺术特点?本文语言精湛含蓄、形象生动,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课后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地点
经历
此时思想状况
后来思想变化
思想变化原因
绍兴
父病买药
深感世态炎凉
想走异路逃异地
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2.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铁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熟睡的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嚷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较为清醒的几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鲁迅先生被誉为我们的“民族魂”,学习了《<呐喊>自序》,你对鲁迅有了哪些新认识?请结合这句话和课文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字数不少于200字。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1.
地点
经历
此时思想状况
后来思想变化
思想变化原因
绍兴
父病买药
深感世态炎凉
想走异路逃异地
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南京
入K学堂
不顾奚落和排斥,走新路
抉择学医
西方科学已经影响日本维新
仙台
学医
治病救人,从军报国,促进国人信仰维新
弃医从文
幻灯片事件
东京
治文
改变国民精神
悲哀寂寞
创办《新生》杂志失败
北京
抄古碑,友人来访
自我反省,思索酝酿
相信希望
金心异的劝说
2.
“铁屋子”指的是:旧社会秩序、旧文化传统。
“熟睡的人们”指的是: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指的是;朋友们办《新青年》杂志宣传革命真理。
“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指的是:一些接受了启蒙新思想的民众。
3.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流畅,能够结合作品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呐喊》自序(一)
学科
语文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二
教材
书名: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选修(三)诗文辞赋·外国小说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8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词“梦”“寂寞”,梳理鲁迅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理解他的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概括《呐喊》命名的原因。(教学重点)
3.体会鲁迅以拯救国民灵魂为己任的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难点)
4.分析本文的行文结构和写法特点,品味精湛含蓄、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介绍常识
整体感知
简要介绍《呐喊》和《自序》,介绍序言的写作要求;
阅读《<呐喊>自序》第一段,找出三个关键词:“梦”“寂寞”“呐喊”。
介绍相关文学常识、文体知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
梳理年青时期的“梦”
阅读文章第一部分(1-10段),梳理鲁迅年青时期的几段重要经历,概括他的三个“梦”: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和文艺救国梦。
引导学生梳理文脉,归纳概括作者的几段经历。
理解鲁迅的“寂寞”
阅读文章7-10段,分析鲁迅梦想相继破灭后感到“寂寞”的原因,并能正确理解作者此时的心境。
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探究小说集命名的原因
结合文本内容,概括鲁迅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唤醒国民;慰藉猛士;激励做梦的青年。
引导学生关注《呐喊》的主题导向。
总结艺术特色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呐喊>自序》在结构、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布局周密,剪裁得当,叙议结合,语言精湛含蓄,生动形象。
结合全文内容,赏析文本艺术特点。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出学习建议。
总结回顾,明确学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