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伶官传序》教案+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伶官传序》教案+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2 18:35:22

文档简介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伶官传序》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体会文章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通过正反对比的方法突出中心论点的论辩艺术;
3、懂得“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4、弘扬欧阳修以史为鉴,尚实致用的精神。
【课前预习任务】
知识积累
1、知人: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
,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坛公认的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有这样一段记载:“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欧阳修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在散文理论上他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又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癖晦涩。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并自撰《新五代史》。
2、关于序:序,是文体的一种,有文序和赠序之分,文序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是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可以放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可以列在后面。赠序,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如《送东阳马生序》。
二、预习课文
1、查阅资料,并结合教材注释,理清文章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自主翻译文章,找出自己的疑点并做记录。
【课上学习任务】
解释加点词语,并翻译划横线文句。
第一段: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
)庄宗之所以(
)得天
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翻译划线的句子:
第二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
)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
)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
)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
)而前驱(
),及(
)凯旋而纳之。
翻译划线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
)已灭,天下已定,(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
)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
)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3)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4)满招损,谦得益。”(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翻译划线句子:(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段:故方(
)其盛也,举(
)天下之豪杰,莫(
)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
)死国灭,为(
)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翻译划线句子:
【课后作业】
1.词类活用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2.古今异义
岂非人事哉
古义:(

今义:(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今义:(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古义:(

今义:(

其意气之盛
古义:(

今义:(

系粱父子以组
古义:(

今义:(

3.
虚词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4.文言句式
A、燕王,吾所立
B、此三者,吾遗恨也
C、而告以成功
D、盛以锦囊
E、系燕王父子以组
F、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G、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倒装句:(

被动句:(

判断句:(

省略句:(

5.
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说晋王李可用临终前交给庄宗三枝箭,目的是希望庄宗牢记遗命,为父复仇。
B.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
C.庄宗李存勖把父亲交给的三枝箭“藏之于庙”,作战用兵时又“以一少牢告庙”,表现出对父亲遗命的恭谨态度。
D.作者认为,祸患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智勇之人,会被自己耽溺的东西所害,这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经验。
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习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皇后刘氏素微,其父刘叟,卖药善卜,号刘山人。刘氏性悍,方与诸姬争宠,常自耻其世家,而特讳其事。庄宗乃为刘叟衣服,自负蓍囊药笈,使其子继岌提破帽而随之,造其卧内,曰:“刘山人来省女。”刘氏大怒,笞继岌而逐之。宫中以为笑乐。
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负蓍囊药笈    ???
负:失败
B.造其卧内
造:到……去
C.刘山人来省女?
????
?
省:探望,问候
D.因格其命?????????
格:搁置,阻止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宗很喜爱戏剧,又懂音乐,当时的老百姓都常常能唱他制作的曲子。
B.有一次庄宗扮成皇后刘氏父亲的模样,让他的儿子提着破帽子跟随,到刘氏卧室内说:“刘山人来看女儿。”结果刘氏很生气,鞭打他,并将他赶了出来。
C.周匝是庄宗手下一个很受宠爱的戏子(演员),由于陈俊、储德源两人的帮助,他没有死于仇人之手。获救后,他在庄宗面前为陈、储两人求官。郭崇韬进谏后,庄宗便把那两个人杀了。
D.庄宗把个人情感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明知郭崇韬的话是对的,但还是以“吾已许周匝矣”为由,要他屈从自己的意志。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1.词类活用
函梁君臣之首(
用匣子装

一夫夜呼(
在夜里

乱者四应(
从四方

仓皇东出(
向东

忧劳可以兴国(
使……兴盛

逸豫可以亡身(
使……灭亡

祸患常积于忽微(
微小的事情

智勇多困于所溺(
智勇之人

2.古今异义
岂非人事哉(古义:人的行为;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等工作)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名词,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古义:叛军;今义:小偷)
其意气之盛(古义:气势;今义:意志和气概)
系粱父子以组(古义:绳索;今义,由不多的人形成的组织单位)
3.
虚词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
“一定”。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何其”
固定结构,多么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代词,他,指庄宗

4.文言句式
A、燕王,吾所立
B、此三者,吾遗恨也
C、而告以成功
D、盛以锦囊
E、系燕王父子以组
F、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G、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倒装句:(
D
E
G

被动句:(
F
G

判断句:(
A
B

省略句:(
C
D

5.
B
6.(1)解析:A项,负:背着。答案:A
(2)解析:A项,“当时”在文中没有根据;B项,刘氏鞭打的是继岌,而不是庄宗;C项,庄宗没有把陈、储二人杀掉。答案:D(共36张PPT)
伶官传序
高二年级
语文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坛公认领袖,诗文革新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为文主张“以文明道”。既是著名文学家,又是史学家。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并独撰了《新五代史》。
作者简介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
“伶”是指封建时代演戏的人,“伶官”是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这篇“传”记述了后唐庄宗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伶官传序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第一段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并非天命,实乃人事也。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然亦乃人事也。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原:推究、探源
所以:……的原因
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五代后唐的建立者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第一段
观点鲜明,层次清楚,过渡自然
第二段的叙述中有一样事物贯穿前后,它是什么呢?


接受遗命
执行遗命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第二段
判断句式
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
尔:代词,你
乃:你的
与:给
这三枝箭代表晋王的三件遗恨:
一是灭掉与他结仇极深的梁王朱温;
二是讨伐燕王刘守光之父刘仁恭,他曾被晋王保荐为卢龙节度使,后叛晋归梁;
三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契丹首领曾与李克用把臂定盟,商定共同讨伐粱,后来也叛晋归梁。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第二段
古代祭祀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都要向祖庙祭祀祷告。
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第二段
请:请求(取出)
以:介词,用
状语后置句
前:名词用作状语,在前面
根据第二段文本叙述,总结此时的庄宗形象:
受、藏、告、请、盛、负、驱、纳
谨受遗命,矢志复仇,知难而上,锐意进取
尽“人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第三段
其:代词,指庄宗
系:捆绑
状语后置句
组:这里指绳索
函:名词活用作动词,
用木匣装
告以成功:以成功告(之),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省略了“告”的宾语。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第三段
至于:以至,以至于
夜: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夜里
东: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东
何其:多么
表达方式上属于叙述,还是议论?
“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
作者把对庄宗盛衰不同情况的叙述,分别置于两个带有强烈感叹语气的议论句内。
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叙述的目的。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第三段
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因喜好演戏而迷恋伶人,纵情声色,“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所惑,“伶人由此用事”,“军机国政皆与参决”,致使朝政败坏,民怨沸腾。后祸乱四起之时,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重臣叛变,军心涣散,君臣狼狈,相对悲号。在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庄宗被乱箭射死。
补充资料
曾经“可谓壮哉!”,到如今“何其衰也!”,第三段中的这两个长句,前面如雄鹰展翅,直指长空;后者又似高山坠石,一落千丈。一盛一衰的对比,一褒一贬的抒情,给人以强烈的碰撞感和落差感。
李存勖在公元908年接受三矢,继承父业;于公元912年,破幽州,灭燕;到公元923年,才亡粱,在魏州称帝;于公元926年,身死国灭。
资料补充
公元908年
23岁
公元912年
27岁
公元923年
38岁
15年
公元926年
41岁
3年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第三段
抑:或者
本:推究、探求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成败具体是什么样的人事决定的呢?
第三段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兴:使动用法
使……兴盛
亡:使动用法
使……灭亡
忧劳:忧虑辛劳
逸豫:安闲享乐
第四段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表被动
举:所有的
重复?
增强说服力;扣题
身:自身、自己
第四段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智勇:有才智和勇气的人
忽微:微小的事
于:介词,从
于:介词,被
被动句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忧劳
逸豫
忽微
所溺
中心论点
“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
“岂独伶人也哉?”
第四段
欧阳修的写作目的何在?
资料补充
北宋王朝建立以后,一直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官僚大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不立田制”,“不抑兼并”,还让他们享有诸多特权,统治集团日益腐化;而另一方面,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在尖锐的民族矛盾中,北宋王朝不求振作,为了维持苟安的局面,长期向辽王朝输款纳币,忍受耻辱。
欧阳修作《伶官传序》的目的何在?
让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伶官传序
论点
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哉
论据
原庄宗得失天下



接受父命,报仇雪耻,系燕父子,函梁君臣
一夫作难,仓皇东出,伶人困之,身死国灭



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结论
推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格言警句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布置作业
请任选文中一则名句,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谢谢你的倾听!教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伶官传序》
学科
语文
学段:
高中阶段
年级
高二
教材
书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11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体会文章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通过正反对比突出中心论点的论辩艺术;
3、懂得“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4、弘扬欧阳修以史为鉴,尚实致用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辨析词语活用的能力。
2、体会文章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通过正反对比的方法突出中心论点的论辩艺术。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二、学习课文
介绍作者
解题
学习文章第一段
学习文章第二段
(庄宗之盛)
学习文章第三段
学习文章第四段
课堂小结
梳理结构
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我们都知道,在唐宋之间有一个战乱纷繁的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这些小王朝交替出现,它们如同昙花一般,来去匆匆。多年以后,宋代的欧阳修修史书,记录这段历史。《伶官传序》这篇文章就与这段历史有关。欧阳修在序中表达了他的一些认识和见解,因此我们这篇文章算作议论文的范畴。而欧阳修通过此文向我们传达了什么呢?
学生通读课文,做初步地了解。
(一)了解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坛公认领袖,诗文革新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既是著名文学家,又是史学家。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与宋祁等合写了《新唐书》,又自撰了《新五代史》。
(二)解题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
“伶”是指封建时代演戏的人,“伶官”是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这篇“传”记述了后唐庄宗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
(三)老师朗读文章,学生思考,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预设,关于中心论点,学生可能会有这么一些意见:
第一段的“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第三段结尾处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或者是第四段的“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但是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只能有一个,老师先把这个分歧留在这里,待后面慢慢解决。
(四)学习文章第一段
问:“呜呼”两个字,开篇作者就发出慨叹,那么作者叹的是什么呢?
慨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国家兴盛和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问:对这句话的理解,老师用一种比较的方法来让大家体会。
先看第一个句子:“盛衰之理,并非天命,实乃人事也。”与原文在表达的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答:修改后的句子完全否定了天命。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者自然是不可能彻底反对天命说的,故用“虽曰”、“岂非”来缓和语气,但他的倾向性是非常明显的——先把天命撇在了一边。这里欧阳修行文句法多变,毫不板直。
再看第二句“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然亦乃人事也。”与原文在表达的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答:相对于原文,这句话意思虽然没有改变,但原文以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式,更显得有力度——“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可谓立场鲜明,催人警醒。欧阳修明显更重视人事的作用,人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问:这个观点从哪个史事得出来的呢?
答:后面一个“原”字,是“推究、探源”之意。“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所以,意思是“……的原因”。
庄宗,就是后唐庄宗李存勖,他是五代后唐的建立者。
问:第一段是哪一个字引出下文的叙事和议论的?
答:还是这个“原”字,文章后面的段落我们就要跟着欧阳修的推究来一起看看这个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
整个第一段虽只有几句话,但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过渡自然。
(四)庄宗是如何得天下的呢?大家来朗读第二段
问:第二段的叙述中有一样事物贯穿前后,它是什么呢?
答:是“三矢”。围绕这三把箭,写到了庄宗接受遗命,也写到了庄宗执行遗命。
(世人说)晋王李克用临终之时,曾把三把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有三件事,是我的遗恨。这里的“……者,……也”是个判断句式。给你三枝箭,与,是给的意思;“尔”,是代词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希望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这个“其”是副词,表示命令或希望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
“乃父”,你的父亲。这个“乃”的用法,我们在陆游的一句非常著名的诗句里应该见到过,“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资料补充,这三枝箭代表晋王的三件遗恨:一是灭掉与他结仇极深的梁王朱温;二是讨伐燕王刘守光之父刘仁恭,他曾被晋王保荐为卢龙节度使,后叛晋归梁;三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契丹首领曾与李克用把臂定盟,商定共同讨伐粱,后来也叛晋归梁。
庄宗收下箭,然后藏之于宗庙中。
此后每每打仗时,他就会派随从以少牢之礼祭祀宗庙。少牢,古代祭祀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都要向祖庙祭祀祷告。
(恭敬地)请出那些箭,用锦缎织的袋子装好。请,是请求(取出)之意;以,是介词“用”;这里“盛以锦囊”是“以锦囊盛”的倒装,是一个状语后置句;前,名词作状语,讲成“在前面”。(庄宗)背着它在前冲杀,(勇猛无比),等打了胜仗,又把箭再放回宗庙。
问:你能根据这节叙述,总结一下此时的庄宗形象吗?
答:这里作者使用的一连串动词:受而藏之于庙的“受”“藏”,以一少牢告庙的“告”,请其矢的“请”,盛以锦囊的“盛”,负而前驱的“负”和“驱”,凯旋而纳之的“纳”
庄宗谨受遗命,矢志复仇,知难而上的形象就跃然纸上。这不正是文章开头提到的尽“人事”吗?
好!我们再一次朗读第二段,体会一下这个得天下过程中锐意进取的庄宗形象。
(五)接下来是第三段,先来弄明白一些文言翻译点
当他用绳子困着燕王父子。其,代词,指庄宗;系,捆绑;组,这里指绳索,组是绞丝旁,绞丝旁的字几乎都与丝和编织有关。整句话又是一个状语后置句。
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这个“函”本来是名词木匣,此处用作动词,用木匣装”。
进入宗庙,把箭交还先王,并把报仇成功的消息禀告给先王,“告以成功“既是状语后置,又是省略句,省略了告的宾语。此时的他意气骄盛,多么豪壮呀!
(思维过渡)问: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以后呢?
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时间性名词“夜”和方位名词“东”放在动词前,都要活用作状语,解释成“在夜里”和“向东”。
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截断头发,对天发誓,大家留下的泪水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衰颓呀!这里的“至于”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至”、“以至于”。
问:文章的这一节内容让我们看到了庄宗得报大仇、天下平定,最后却又狼狈不堪、身死国破的轨迹。
问:你觉得在表达方式上这段属于叙述还是议论?老师把这两句再读一读,你感受一下。
答:“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作者其实是把对庄宗盛衰不同情况的叙述,分别置于两个带有强烈议论语气的感叹句内。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叙述的目的。
看第一个长句,又是一连串动词,“系”“函”“入”“告”,作者行文使用短句,节奏明快,语调抑扬顿挫,无不透露出作者的褒扬之情,沉挚而充沛!
再看后半部分,作者语气促急,多用四字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叙述中分明透露着凝重哀婉,“君臣相顾,泣下沾襟”,这滋味一定不好受啊,真是“何其衰也!”
补充材料,理解文本:
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因喜好演戏而迷恋伶人,纵情声色,“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所惑,“伶人由此用事”,“军机国政皆与参决”,致使朝政败坏,民怨沸腾。后祸乱四起之时,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重臣叛变,军心涣散,君臣狼狈,相对而泣。在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身死国破)
问:现在换做你再来朗读一下这两句,你们觉得读的时候要强调哪几个字?
答:对,是“壮”和“衰”。曾经“可谓壮哉!”,到如今“何其衰也!”,第三段中的这两个长句,前面如雄鹰展翅,直指长空;后者又似高山坠石,一落千丈。一盛一衰的对比,一褒一贬的抒情,给人以强烈的碰撞感和落差感。
到这里,教材注释当中有几个时间点,提醒学生关注一下:
根据有关史料,李存勖是在公元908年接受三矢,继承父业;于公元912年,他破幽州,灭燕;到公元923年,才亡粱,在魏州称帝;于公元926年,就身死国灭了。
庄宗得失、成败的轨迹已经非常清楚:
从23岁晋王遗三矢,他继晋王位,到38岁称帝魏州,历时十五年的时间,如果包括李克用在世时他所参与的征战,庄宗夺天下,历时有二十年以上。然而,这个得来颇不容易的天下,却仅仅不到四年的工夫,竟又在庄宗手里丧失。
“难道真的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抑,讲成或者;本,是推究,探求之意。
作者说,相对于所谓的历史必然,我们更应该在人为因素上寻找答案。这里作者又是以两个语气强烈的反诘句回扣了最初的主题——“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同样的意思,用几乎同样的语气,作者在一篇文章里说了两次。
(六)问:盛衰成败具体是由什么样的人事决定呢?接着,作者的论证步步深入,层层推进。
先是直接引用《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得益”(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自然引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兴”和“亡”都是使动用法。)
忧虑辛劳可以让庄宗忍辱负重,砥砺前行,最终建立后唐王朝;安逸享乐却能让辛辛苦苦二十余年建立的基业迅速土崩瓦解,不能不让人唏嘘叹惋呀!所以,此刻再去体味文章开头的“呜呼”二字,就能最真切的体会欧阳修提笔书此文的感受!
(七)问:那在李存勖身死国灭百多年后的北宋,欧阳修撰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仅仅就为了唏嘘叹惋吗?
恐怕不是。接下来我们看文章的第四段
在这一段中,作者又把庄宗之盛衰得失浓缩为一组强烈的对比文字。还是那样的句式,还是那样的一扬一抑,大起大落,“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人能跟他抗争。举,意思是所有的。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命丧黄泉,国家破灭,被全天下人耻笑。为,表被动。
问:这样的叙述不会与前面的内容重复了吗?还是说,你能发现有什么不同?
答:对了,这篇文章是为《伶官传》在作序,这组对比除了增强说服力,这里又是在扣“伶官”这个题。一个“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庄宗,后来居然被几十个伶人围困,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
所以胸臆仍未尽抒的作者,自然而然又进一步推出了“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一句。这里有几个语言点需要注意:第一句“祸患”是名词做主语,这个没问题。第二句的智勇和“祸患”相对应也做主语,要讲成“人的才智和勇气”。还有就是要注意,两个倒装句中的“于”意思并不相同,第一个“于”是介词“从”,“忽微”,指微小的事,祸患从微小的事情中积累;第二个“于”是“被”,这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被动句,意思是被所溺爱的事物困扰。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事物困扰。
庄宗纵情声色之时,一定以为宠幸伶人不过是微不足提的小事,也很有可能早将自己的创业艰难和曾经的盛世豪气抛诸脑后!
现在回到文章的第一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第三段的“忧劳”和“逸豫”,第四段的“忽微”和“所溺”不都是人事的具体表现吗?
我们的认识随着作者的笔触一步一步深化,历史的教训让我们倍受启发。
所以,最开始关于中心论点的分歧就得到了解决:
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开头的第一句话:“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此时你再沿着文章论证的整个过程回溯到开头,作者开篇即点明了观点,起势横空而来,可谓是“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
文章步步推行,行至此处,似乎本该是一个论证的高潮,作者却蓦然收笔,“岂独伶人也哉!”,似乎言已尽但意未绝,真可谓是点睛之笔,作者作《伶官传》,善善恶恶,起起落落,目的似乎并非只是叹惋唏嘘,就史论史,那他到底目的何在呢?而且,有心的同学估计还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本文的题目是《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主人公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背景资料:
北宋王朝建立以后,一直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官僚大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不立田制”,“不抑兼并”,还让他们享有诸多特权,统治集团日益腐化;而另一方面,随着北方少数名族的不断进犯,在尖锐的民族矛盾中,北宋王朝不求振作,为了维持苟安的局面,长期向辽王朝输款纳币,忍受耻辱。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活生生的李存勖的兴亡史,来呼吁“忧劳兴国”,警告“逸豫亡身”,便不能不说是具有广泛而现实的警世意义。
正如书上注释中:是为了让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乐工)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而欧阳修的这种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尚实致用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去弘扬和学习的!
学生最后回过头来把这篇文章再诵读一遍,并且尝试背诵。
(八)课堂小结:
很多同学感受到了欧阳修选材的用心和构思的巧妙,现在就请大家绘制一幅思维结构图,通过一目了然的思维图来学习作者这种精妙的成文思路,指导今后我们自己的写作。
结构图:
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史实


接受父命,报仇雪耻,系燕父子,函梁君臣

一夫作难,仓皇东出,伶人困之,身死国灭


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推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伶官传序》这篇文章背景复杂,内容纷繁,从这个结构图中我们可以非常直观的感受到欧阳修行文章法的开合照应,精巧而严谨,正反对比中论证层层递进,并且主旨非常鲜明。
在今后的阅读和学习中可以多尝试这种整理结构图的方法,这对读书和写作都大有裨益。
(九)《伶官传序》作为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历代文学家多视此篇为范文,倍加赞赏,明代茅坤称此文为“千古绝调”,文章当中有很多的语句可以视为经典,时至今天,还在广为应用。大家看看,本文中有哪些语句可视为格言警句?
比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你另外还能写出一些别的相关的名句吗?
布置作业:请任选文中一则名句,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1.你身边发生的事情
2.你自己的经历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文学和文化知识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必要储备。
示范朗读是语文教师的重要基本功,读出文理、文情、文气,长此以往,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感都非常重要。
有分歧,才有思维张力。
通过改动原文进行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弄清“文理”,充分体会原文语言的力度和气势。
文章行之有章法,所以文言文教学既要说“文“,更要讲“章“。这个设问,正是要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所有的文章诞生都是在既定的历史背景中,文章教学不能脱离世事情境。适当的史料补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吃透文本,体味作者的深意。
抓住文字特点,体会动词使用的精当。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正是在平时细水长流的教学活动中积累起来的。
学生读书,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义。
文言文中活用的现象比比皆是,但是词类活用的判断离不开语境,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自然带出活用现象是最好的方法。
这段文字是叙事,还是议论,这是文章的一个难点。朗读感受法,由感性入手,再辅以理性分析,学生的结点迎刃而解。
通过朗读技巧的指导,引入对文章写作技法的体会。这篇文章写法上的一个很大特色就是“对比”,在对比中叙述历史,又在强烈的对比效果中提倡以史为鉴。
借助史料提炼时间,让学生在清晰醒目的数字对比中,逐步探求作者的写作目的。
此处教师的点拨,已经在暗示确认文章的中心论点。
分析文章快接近尾声之时,再让学生体悟篇首“呜呼”二字的感情,学生就更能充分地认识到其烛照全篇,为全文定调的作用。
设问步步推进,层层引导。让学生在思考的愉悦中去充分体会欧阳修这篇思维缜密的文章的魅力,明白其价值所在!
古代汉语中重要介词“于”,在此处的两个用法非常典型,它们是准确理解整句意思的一把好钥匙。
此文篇章设计极富巧思,前呼后应,环环相扣。教师充分挖掘,学生方能理解透彻。
知人论世,不仅适用于诗歌教学,散文教学中也很有必要。
文章是整体,肢解过后一定要有全局宏观。
“写”从“读”中来,读写结合是写作教学的妙计,要细水长流。
学以致用,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