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名校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三)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载,舜制作漆器被认为是奢侈行为,导致十三方国不服从其统治;商周时期,漆器主要被用在祭祀、宫室陈设等重要场合,天子、诸侯才有资格使用。据此可知先秦时期
A.漆器功用发生了重大改变
B.君主集权不断强化
C.漆器工艺有了显著的进步
D.等级观念日渐增强
25.曹操统一北方后制定“唯才是举”的选官标准,把评定人才的权力留给豪强大族,但任免官吏的权力却由政府掌握,对“名人”循名责实后才授予官职。其目的是
A.废除世卿世禄制维护统治
B.取消九品中正制打击豪强
C.削弱豪强大族以巩固统治
D.完善监察制度以整顿史治
26.蹴鞠在汉代是军中用以练身习武的方式,唐朝时经常出现“华庭观货,万人瞻仰”的情景,宋代有了专门靠蹴鞠作为技艺维持生活的艺人。这些史实说明蹴鞠运动
A.源于国家统一集权的政治体制
B.适用范围和影响力的逐渐扩大
C.得益于历代政府的开明政策
D.满足了平民大众的文化需求
27.明代,泰州学派的王艮提出了“尊身立本”思想,认为身为“天下万物之本”,人人必须知道安身,才能“立天下之本”,才能“立得天下国家的本”。这一思想
A.表明人的主体意识觉醒
B.旨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C.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D.强化了人的社会责任感
28.据学者统计,在1872—1893年间,买办为中国拥有的轮船公司提供了54.5%的资金,为中国煤矿提供了62.7%的资金,在1890—1910年间,为中国27家棉纺业提供23.23%的资金,在1883—1913年间,为中国机器制造业提供了27.680/0的资金。这说明,近代“买办”
A.投资的重点领域是民族轻工企业
B.以投资方式控制民族工业的命脉
C.投资结果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
D.通过投资加强了民族资本的实力
29.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据此,马克思土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尽头
B.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陈独秀等对国情分析准确
D.适应了中国革命的客观需要
30.下表是抗战期间国际援华抗日英烈简表(部分)
马尔琴科夫
苏联空军志愿队援华战士。在1938年的武汉空战中壮烈牺牲。
威廉·瑞德
美国援华航空队战士,曾参与开辟“驼峰航线”。1944年作战返航时壮烈牺牲。
宫川英男
由一名侵华日军身份转化为投诚共产党的抗战勇士。1945年,同日作战中壮烈牺牲。
柯棣华
印度援华医疗队医生,曾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1942年因病在华牺牲。
对上表内容解读合理的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B.中国抗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D.各国援华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31.1961—1962年,湖北农村掀起了生产队集体和社员私人的大规模“挖边”高潮,即通过挖田地四周边、挖道路边等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据此可知,“挖边”高潮
A.促进了“大跃进”的发展
B.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革新
C.体现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D.有利于缓解农村粮食困难
32.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时,专门成立十人专家小组进行法律方面的工作,聘请五大法学家对法律进行解释并具有钦定法律效力;《民法犬全》是查士丁尼皇帝出资并任名誉主编,以两位法学教授亚奥裴里斯、多罗西斯为首的专家团倾力而为的杰作。这表明,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
A.内容和体系不断得到完善
B.法律专家垄断了法律制定
C.重视凝聚法律专家的智慧
D.服务于皇帝个人专制需要
33.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宗教改革并不意味着铲除教会对日常生活的控制,而毋宁说是以一种新的控制形式取代了旧的控制形式”。
作者认为宗教改革
A.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
B.没有摧毁天主教会的权威
C.强化了对世俗生活的干预
D.阻碍人文主义向纵深发展
34.表2为1800年前后英国议会颁布的部分法令内容。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表2
1799年《反结社法》
禁止劳资双方的结社对抗行为
1812年《破坏机器法》
规定对破坏机器者处以死刑
1812年《警戒法》
要求公众协助军队及巡警维护地方治安
1819年《六条法令》
赋予治安法官在处理违法者方面更大的权力,进一步限制公共集会的权利,增加期刊、出版物的印花税
A.工人阶级已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B.暴力革命是工人抗争的主要手段
C.工业化伴随着尖锐的社会矛盾
D.重商主义经济思想依然大行其道
35.列宁去世后,苏联高层领导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展开了争论,有一种观点是:应该在市场机制下向社会主义过渡,通过“进化”和“改良”的办法,因为私人资本不能用一道命令予以没收,也不能用革命的宝剑一挥砍倒,只有在经济斗争的过程中才能战胜它、该观点
A.沿袭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思路
B.体现了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涵
C.具有复辟资本主义路线的倾问
D.主张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行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造船与航海大国,特别是秦汉以后到明代中叶,发明创造、造船技术、航海技术都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在公元3至15世纪,我国战船与外国战船相比,中国船尺度宽、吨位大、种类多、数量多、武器装备威力大。古代最为庞大的混合舰队当属明代郑和的旗舰宝船,他带领船队七下西洋,每次下西洋均在2万人以上。其中永乐三年下西洋有“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清初,在东南亚地区活动的船舶,许多都是由中国船匠建造。葡萄牙人、荷兰人占领东南亚后,从中国带回了很多造船图纸。纵观中国造船科学技术史和航海史,充分证实了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勇敢的。
——摘编自顿贺《中国古代造船业对世界的贡献与影响》等
材料二
东西方造船业长期以来是独立发展而又互相推动的,经历了多次造船业中心转移,每次转移不论造船技术、规模和产量都获得了质的飞跃和发展。世界造船中心从先行工业化国家向后起工业化国家转移,从劳动力高成本国家向低成本国家转移,是世界造船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在这条规律的作用下,自15世纪中国出现郑和下西洋的空前盛举之后,造船中心转移到西欧,二战期间,转移到美国,随后又转移到亚洲(日本、韩国和中国)。
——摘编自辛元欧《试论世界造船中心循环转移的历史趋势》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造船业发达的原因及影响。(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次世界造船中心发生转移的方向及其主要原因。(12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文化运动时)胡适认为,文化作为民族生活的样法,根本上是大同小异的,都是在“生活本来的路上走”。文化发展既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元之分,也无意欲向前、意欲持中、意欲向后三条路向之别。人类文化发展的路只有一条,不过因“环境有难易,问题有缓急,所以走的路有迟速的不同,到的时候有先后的不同”。现在西方文化已走到前面去了,中国和其他民族只有急起直追,走西方文化的路。
——摘编自李卫平《论新文化运动之文化观》
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自西周以来,古代中国城市的布局一直都属坊市制度,即市场与居民区分离,各行业人员分别聚居在各个特定区域,商场和民户不得向大街开门,由坊长实行严格管理。宋朝中央政府一改以往历代做法,实行了城市布局的重要变革:改“坊市结合”为“街市结合”,改坊里“封闭式管理”为街巷“开放式管理”。街市结合的新城市体制,给社会公共秩序的控制增加了难度。于是“巡检制”应运而生,专门的“巡捕州邑,捕捉盗贼”的机构——巡检司得以设立。京师地区的巡检负责汴京地区的治安。
——摘编自李翔《宋代城市治安管理的创新及对我国当代城市治安管理的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城市改革的主要意义。(9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罗斯福政府通过倡导一系列国际会议,在联合国家之间努力推进国际合作精神,并逐步就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达成双边乃至多边协议。到1944年8月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前夕,美、苏、英、中四大国以及其他联合国家之间已经就创建战后普遍性国际和平组织的事宜达成多项共识;在美国的积极推动和参与下,联合国家粮食与农业临时理事会、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等多个专门负责某一领域国际合作事宜的国际组织或机构也相继建立起来。这些都为联合国等战后新型国际组织的建立准备了重要条件。
——摘编自韩长青《试论二战期间美国国会的战后国际和平组织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联合国创立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在联合国创立中的地位及其产生的影响。(8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15年4月—2005年5月),波兰华沙人,早年他随父母移居中国,1933年开始为中国革命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作为美国驻华记者,先后到上海、南京等地采访。1938年,奔赴前线采访台儿庄战役,出版《人民之战》,向国外真实报道了中国人民奋起抗日头两年的战绩。1944年,突破封锁到陕北访问了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和众多抗战军民,向世界报道了中共领导人民抗战的真实情况。1945年至1951年初,不顾美国反华势力的迫害,投入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增进美中两国人民友谊的进步活动。新中国成立不久,参与创办了对外刊物《中国建设》,后更名《今日中国》,现已成为有中、英、法等多语种文版的综合性月刊。在“文革”中他蒙冤被囚禁,平反后,他依然满腔热情地投入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改革开放新时期,他作为政协常委,参与参政议政活动,积极开展国际友好交往活动。1957年加入中国国籍,1964年入党。2019年入选“最美奋斗者”。
——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最美奋斗者事迹介绍》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爱泼斯坦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做的主要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最美奋斗者爱泼斯坦体现的时代精神。(7分)
参考答案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D
C
B
A
D
D
A
D
C
D
C
B
41.(25分)
(1)原因:发达的农耕经济为中国造船业奠定物质基础;中央集权制度为造船业提供制度保障;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共7分,任答2点得4分,任答3点得7分)
影响:有利于提升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为近代造船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借鉴。(每点2分,共6分)
(2)方向1:从明代中国转到西欧(1分)
主要原因:明代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日益走向衰落;西欧在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下开辟新航路,并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极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拓展。(共3分,任答1点得2分,答2点得3分)
方向2:从西欧到美国(1分)
主要原因: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固守已有技术成果及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严重冲击;美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机遇,积极采用和推广新技术,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共3分,任答1点得2分,答2点得3分)
方向3:从美国到亚洲(1分)
主要原因:美国劳动力成本较高;亚洲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大力引进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共3分,任答1点得2分,答2点得3分)
42.(12分)
示例1:
评析:胡适的文化观顺应了新文化运动的需要,是正确的。(3分)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他所宣扬的文化观旨在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中国近代深受传统封建文化的束缚,严重阻碍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转型;胡适以文化的“一元化”观指明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方文化的必要性,为彻底批判封建儒家伦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中国近代文化的转型。(9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评析:胡适的文化观否定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错误的。(3分)不同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胡适的文化观体现了文化“一元化”,并且这种“一元化”只能是照搬西方文化;这一文化观虽然有利于新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但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抹杀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化。(9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45.(15分)
(1)内容:街市结合;开放式管理;设立专门治安机构。(6分,言之成理即可)
(2)意义:扩大了城市工商业的活动空间(或促进了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有利于城市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共安全。(9分,言之成理即可)
46.(15分)
(1)原因:二战给人类带来的惨痛教训;二战中联合国家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多个领域国际合作组织和机构建立的推动;美国罗斯福政府的积极推动。(7分,言之成理即可)
(2)地位:处于主导。(2分,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推动了联合国的成立;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影响;使联合国成为战后初期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6分,言之成理即可
47.
(15分)
(1)主要贡献: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向国外介绍中国抗战情况;投入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增进美中友谊的进步活动;创办刊物,向世界介绍新中国的建设;积极参政议政,开展国际友好交往活动。(每点2分,共8分)
(2)时代精神:积极宣传中国民族解放事业和建设成就的国际主义精神;不畏艰险、深入一线、反抗强权的斗争精神;致力于新中国建设、热心参政议政的奋斗精神。(言之成理即可,一点3分,两点6分,三点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