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6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6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3 14:52:55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
初二年级
语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历凄风苦雨
感诗人情怀
学习古典诗歌,首先要对诗歌本身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从诗歌题目到诗歌文本,都应该认真地解读,细致地感悟。
诗文注释
古籍资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wéi)
为……所……
表示被动
茅屋被秋风吹破
“歌”字解说
《说文解字》中解释:歌,咏也。本义为“唱”。
金文:
篆文:
?
“歌颂、赞美”
(言,语言)+
(可,表字音)
(欠,与“口”相关)
“歌曲、歌诗”
“歌行”,可以入乐歌唱的诗。
一所茅屋,建筑价值并不昂贵,诗人却为它的破损创作了一首诗歌,为什么呢?
学习古典诗歌,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资料,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情思情怀。
背景材料:公元755年,杜甫45岁,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杜甫历尽艰难,投奔肃宗,后因耿直,触怒肃宗,一再被贬,不被重用。
759年杜甫心灰意冷,辞官而去,带着全家四处投亲靠友。杜甫一家一年之内三次迁徙,由北向南,由东向西,历尽艰辛,最终到达四川成都。
公元761年春天,在亲友帮助下,50岁的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长期饱经饥饿、贫病、颠沛流离之苦的杜甫迎来了后半生中一段难得的安宁平静的生活。此时的他已经白发苍苍,须拄杖而行。不料,就在这一年的秋天,一日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想到动荡的时局,悲惨的遭遇,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
草堂是避风港,带给杜甫温暖、安稳、宁静。
学习古典诗歌,要注重诵读。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ɡ)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shāo),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è)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ɡ)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ɡ)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shāo),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è)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ɡ)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重”字解说
多音字:zhònɡ
chónɡ
篆文:
本义是表示事物的重量,读作“zhònɡ”;
引申意为“又、再、复、层”,读作“chónɡ”
(负重之人)+
(东,形似口袋)
“重”,层,“三重”,多层,表示数量多
学习古典诗歌,正音识字是基础,我们还应注意诗歌的节奏停连,反复诵读,揣摩品味诗歌的意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全诗以七言为主,主要遵循“四三”或“二二三”式的诵读节奏,视具体情况而定,相对自由。
“风雨不动/安如山”
同样在这一段中,还穿插运用了二字句、九言句,在诵读时需要我们格外注意停顿,以便于更好地表现诗人情感。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诵读诗歌,把握节奏,读出韵味,同时思考:哪些景物在影响着诗歌事件和诗人情感的发展变化?诗歌中呈现了哪些印象深刻的场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影响诗歌事件和诗人情感的关键景物有:秋风、茅草、乌云、夜雨。
诗歌的四个段落可以归纳出四个小标题:
(1)狂风破屋,茅草乱飞。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诵读诗歌,应从具体的字词出发,体会感知,尤其是刻画事物、人物,表示程度、状态、性质的一些“动词”“形容词”,甚至“数词”“量词”。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怒:形容人生气时的神情与姿态。
号:篆书写法
本义是大声呼喊。
卷:裹卷,形容风势之猛,力道之强。
三重:多层,表示刮飞茅草数量之多。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连用了“飞”“渡”“洒”“挂罥”“飘转”“沉”,一系列动词,细致描述了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惨状。
诗人愁苦、落寞、焦灼,无能为力,又无可奈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几个儿童抱走几束飘飞的茅草,这算“偷窃”吗?杜甫为什么称南村群童为“盗贼”呢?
759年杜甫心灰意冷,辞官而去,带着全家四处投亲靠友。杜甫一家一年之内三次迁徙,由北向南,由东向西,历尽艰辛,最终到达四川成都。公元761年春天,在亲友帮助下,50岁的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
“安稳”是杜甫最大的渴求,“茅屋”是杜甫最大的财富。所以他才会称群童为“盗贼”。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诗人无法制止这些孩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声呼喊着,诗人心中是焦虑的,是痛惜的。
叹息自己,叹息儿童,叹息百姓,叹息天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诗人的这一天可谓是又急又悲,那他回到茅屋,有没有安稳一些呢?家中的状况是否给诗人些许安慰呢?诗人的心境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品味古典诗歌时,我们可以:
1.读“诗题”,提取体裁信息、主体内容;
2.读“材料”,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境遇;
3.品“韵律”,掌握诗歌节奏、律动韵味;
4.赏“情景”,了解诗歌场景、诗人情愫。
品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身临其境:
(1)狂风破屋,茅草乱飞。(苦楚
无奈)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焦灼
痛惜)
(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共28张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
初二年级
语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了解杜甫的生活境遇
体会杜甫的人生境界
品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身临其境:
(1)狂风破屋,茅草乱飞。(苦楚
无奈)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焦灼
痛惜)
(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寻茅草未果,没落归家,但天公不作美,又给诗人平添了新的烦恼。
俄顷风定云
墨色,
秋天漠漠
向昏黑。
一会儿(短暂)
墨水
阴沉迷蒙的样子
接近
时间延续
空间压迫
暗淡、愁惨的氛围,愁苦凄伤的心情。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铁:给人一种冰冷刺骨的感觉,暗示布被破旧。
恶:篆书写法
,指从心里发出的、不好的行为。
茅屋受损,夜雨连绵。诗人内心苦楚、无奈、忧伤。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史之乱”
(1)“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chuán)。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
(2)“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杜甫《无家别》(节选)
颠沛流离的杜甫是那个动乱时代的缩影,但是他所忧虑的已经不仅仅是自己的艰苦处境了。
诗人推己及人,期盼着动乱平息,时局安稳,期盼着百姓富足,苍生得济。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怎样能够得到
庇护、庇佑
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如山
充满了对天下贫寒百姓的同情。
呜呼!
感叹,情感强烈。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高耸的样子
情感最强烈、最饱满的时刻,节奏要更高亢。
表现出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宏愿与决心!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堂成

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qī)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zàn)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清幽宁静
安逸平和
无意纷争,珍视草堂,安稳闲适的杜甫。
回到本课,失去了那么多东西的杜甫,呈现出怎样的状态?他都有什么样的形象?
在秋风破屋时,是无奈、孤弱、心痛的屋主;
在群童抢茅时,是年迈、悲情、落魄的老者;
在娇儿受冻时,是自责、可怜、心碎的父亲;
在彻夜不眠时,是忧虑、深邃、哀伤的庶民;
在呼唤广厦时,是慷慨昂扬、舍己为人、心胸博大的诗人。
?
“个人苦痛”
“老无力”
“天下苍生”
坚定昂扬
超越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明
徐师曾
“歌行”形式灵活,情感饱满。一方面句式灵活,节奏流畅,便于情感抒发;另一方面用韵自由,变化自然,为抒情而服务。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ɑo)
读起来似乎充斥着一种敌对的愤怒,宣示着一种力量,一种威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ɑn)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u)
“ɑn”声音响亮,传递了诗人美好的心愿,也表现出诗人在想象中实现了美好愿望的舒畅欢快的心理。
“u”声音低沉绵长,连在一起诵读,那简直就是诗人难以抑制的悲泣,是诗人内心深处传来的一声声叹息。
前苏联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风雨飘摇的茅屋”→“动荡不安的国家”
“肆虐的狂风夜雨”→“连绵不断的战乱”
“寒冷似铁的布衾”→“天下寒士凄苦的缩影”
凄风苦雨辛酸泪
个人遭遇
破屋冷被天下同
社会疾苦
忧国忧民圣人心
家国情怀
诗史
诗圣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苏轼
杜甫的这种精神,这种伟大,现在还有意义吗?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杜甫的这种精神,这种伟大,现在还有意义吗?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中华民族战胜了一个个苦难,度过了一道道难关,让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思考题:学习了两首杜甫的诗之后,你对“诗圣”杜甫有怎样的理解?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