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三江之源——生物的天堂(二) 教案+课件+学案(打包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三江之源——生物的天堂(二) 教案+课件+学案(打包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6-02 16:16:48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三江之源——生物的天堂(二)
学科
生物学
学段:八年级下册
年级
八年级
教材
书名:生物学八年级下册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动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举例描述动物的行为。
(2)能够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3)能够概述动物进化的历程。
2、能力目标:
(1)运用“结构与功能观”和“进化与适应观”解释动物多样性的形成
(2)尝试在新情境下解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2)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运用“进化与适应观”解释动物多样性的形成;动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难点:新情境下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讲述】
在昨天的生物学课上,我们走进了一个神奇又充满魅力的地方——青海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认识了生活在那里的植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生活在那里的动物。
通过简单讲述概括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内容
正课环节一
——复习无脊椎动物
【资料分析】
鄂陵湖,位于黄河源头玛多县境内,是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科研人员从湖泊随机采集30份水样,每份水样体积为1升,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发现湖中具有浮游动物98种。调查发现,在鄂陵湖中有一种浮游动物叫做剑水蚤。它头胸部粗大,呈卵圆形,腹部细小。第1胸节常与头部愈合,最末胸节常与腹部第1节结合,腹部最末一节称为肛节,有肛门开口。大颚的内肢分2节,外肢分4节,第1触角由6-17节组成。
问题1:科研人员采取的是什么研究方法呢?
问题2:根据图片,可以判断它属于无脊椎动物的哪一类群吗?
【资料分析】
科研人员还调查了鄂陵湖的底栖动物,发现了水蛭、扁螺和钩虾等生物。
问题:这些生物又是属于哪个类群呢?
讲述:引导将陌生动物与已知动物进行比较分类
【比较归纳】从身体对称方式、身体结构和胚胎发育情况对无脊椎动物各类群特点进行比较、归纳。
基于资料分析和比较归纳法,复习无脊椎动物的进化规律,体会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历程
正课环节二
——复习脊椎动物中的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资料分析】
鄂陵湖中生活着裂腹鱼亚科的花斑裸鲤和高原鳅等鱼类。2010年7月,中科院的专家在青海又发现了高原鳅属一种新的鱼种,祁连高原鳅。它身体细长,有利于在石缝中不断钻行;而尾部更加尖细、尾鳍两叉尖细,利于它们在急流中加速前进。由于鳔后室退化,没有膜质鳔,它不用在水中上升下降,几乎没有垂直运动。
问题:你能根据祁连高原鳅的结构特点判断它的生活环境吗?
【资料分析】
当欣赏三江源湿地的美景时,倘若稍稍留意,会发现草丛里、水岸边有一种3、4公分长的小蛙,最小的甚至只有指甲盖大。许多时候这种蛙类只是在草丛、水边趴着不动或是慢慢地爬着,它们身手并不敏捷,就算跳跃,也跳不远、跳不快。这种常见的小蛙就是高山倭蛙。
问题:同学们,为什么它们不擅长跳跃,而选择爬行的运动方式?从生活环境的角度如何解释呢?
【资料分析】
这是一种体态娇小,长着长尾巴的爬行动物。它的爬行速度之快,出乎意料。它喜欢在开阔的平地上活动,也时常站在高出地面的沙堆上,翘首以望。它叫做青海沙蜥。
问题1:身体的颜色是什么现象呢?
问题2:青海沙蜥全身布满鳞片,鳞片有什么功能呢?
【比较归纳】从身体结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繁殖方面对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进行比较归纳。
【资料展示】
1、塔里克里克鱼化石的发现,作为鱼类向两栖动物过渡的中间类型。
2、蜥螈化石的发现,作为两栖动物向爬行动物过渡的中间类型。
【讲述】总结鱼类向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进化历程。
基于资料分析和比较归纳法,从“进化与适应观”的角度复习脊椎动物的进化规律,体会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历程
正课环节三
——复习脊椎动物中的鸟类和哺乳动物
【资料分析】鸟类适于飞翔的特点。
【资料分析】以藏羚羊为例复习鸟类的行为。
【比较归纳】从身体结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繁殖方面对鸟类和哺乳动物进行比较归纳。
【资料展示】
1、始祖鸟和孔子鸟化石的发现,作为爬行动物向鸟类过渡的中间类型。
【讲述】总结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进化历程。
基于资料分析和比较归纳法,从“进化与适应观”的角度复习脊椎动物的进化规律,体会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历程
小结
【讲述】总结生物进化的规律是从水生向陆生、从简单到复杂。
总结生物进化的规律,提出保护三江源地区的意义
教学流程图:(共38张PPT)
复习课
三江之源——生物的天堂(二)
初二年级
生物学
资料1:
鄂陵湖,位于黄河源头玛多县境内,是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科研人员从湖泊随机采集30份水样,每份水样体积为1升,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发现湖中具有浮游动物98种。
思考:科研人员采取的是什么研究方法?
剑水蚤是一种浮游动物。
思考:根据图示判断剑水蚤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哪个类群呢?
辐射对称
两侧对称
腔肠动物门
剑水蚤是一种浮游动物。
它头胸部粗大,呈卵圆形,腹部细小。第1胸节常与头部愈合,最末胸节常与腹部第1节结合,腹部最末一节称为肛节,有肛门开口。
大颚的内肢分2节,外肢分4节,第1触角由6-17节组成。
剑水蚤是浮游动物的一种。
辐射对称
两侧对称
腔肠动物门
扁形动物门
线虫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资料2:
科研人员还调查了鄂陵湖的底栖动物,发现了水蛭、扁螺和钩虾等生物。
涡虫
秀丽隐杆线虫
蚯蚓
蝗虫
钩虾
水蛭
扁螺
蜗牛
辐射对称
身体对称方式
两侧对称
思考:
两侧对称和辐射对称相比,具有什么优势?
两胚层
三胚层
假体腔
真体腔
胚胎发育情况
思考:
三胚层和真体腔的出现具有什么意义?
假体腔
真体腔
肌肉层
体腔
体腔膜
身体结构特点
身体分节
身体不分节
身体分节且分部
思考:
身体分节和分部具有什么意义?
原始类群
辐射对称;两胚层
两侧对称
三胚层
两侧对称;假体腔

无脊椎动物
在云南澄江化石库中发现凤蝶威瓦亚虫化石,具有如下特征:
(1)很多相似的体节;
(2)软体动物齿舌状的口器。
资料3:
鄂陵湖泊中生活着裂腹鱼亚科的花斑裸鲤和高原鳅等鱼类。2010年7月,中科院的专家在青海又发现了高原鳅属一种新的鱼种,祁连高原鳅。它身体细长,有利于在石缝中不断钻行;而尾部更加尖细和尾鳍两叉尖细,利于它们在急流中加速前进。由于鳔后室退化,没有膜质鳔,它不用在水中上升下降,几乎没有垂直运动。
资料4:
高山倭蛙
青海沙蜥
青海沙蜥用卷尾和摆尾的行为传递信息
身体结构
鱼类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头、颈、躯干、
四肢和尾
头、躯干和四肢,
有尾或无尾
头、躯干和尾
循环系统
动脉血
静脉血
混合血
呼吸系统
繁殖方面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鱼类
大多数
体外受精
卵生
(抱对)
体外受精
卵生
体内受精
卵生,有卵壳
提克塔里克鱼化石及复原图
蜥螈化石
原始类群
鱼类
腔肠动物
线虫动物
扁形动物
环节动物
节肢动物
软体动物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三江源鸟类多样性
共有鸟类250余种
赤麻鸭
蓝马鸡
黑颈鹤
金雕
雀形类的鸟所吃的谷物、果实或昆虫,
经消化吸收后形成残渣,1.5小时后就可随粪便排出。绿头鸭吃进的食物,经消化吸收后形成残渣,0.5小时后就可随粪便排出。
雀形类的鸟一天所吃的食物,相当于自身体重的10%-30%;蜂鸟一天吃的蜜浆,约等于它体重的2倍。
资料5:
种类
心脏占体重的百分比/%
心搏次数/min

0.42
60-100

1.71
135-244
金丝雀
1.68
514
蜂鸟
2.37
615
资料6:
哺乳动物
动物行为
摄食行为
攻击行为
防御行为
领域行为
节律行为
繁殖行为
按行为
功能分
按行为
形成分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身体结构
鸟类
哺乳动物
头、颈、躯干、四肢和尾;
体表被毛;体内有膈
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头、颈、躯干、四肢和尾;前肢变为翼;
体表被有羽毛。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繁殖方面
鸟类
体内受精
卵生,有卵壳
哺乳动物
体内受精
胎生
哺乳
具有筑巢、孵卵和
育雏的繁殖行为。
孔子鸟化石及复原图
始祖鸟化石及复原图
原始类群
鱼类
腔肠动物
线虫动物
扁形动物
环节动物
节肢动物
软体动物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哺乳动物
鸟类
水生
陆生
简单
复杂《课题名称》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动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举例描述动物的行为。
(2)能够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3)能够概述动物进化的历程。
2、能力目标:
(1)运用“结构与功能观”和“进化与适应观”解释动物多样性的形成
(2)尝试在新情境下解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2)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课前预习任务】
1、尝试复述无脊椎动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并描述生物进化的历程。
2、尝试复述脊椎动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并描述生物进化的历程。
3、观察鸟类,列举鸟类适于飞翔的形态特征。
4、观察动物的行为,按功能和形成过程描述该行为的种类。
【课上学习任务】
一、无脊椎动物
【资料分析1】
鄂陵湖,位于黄河源头玛多县境内,是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科研人员从湖泊随机采集30份水样,每份水样体积为1升,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发现湖中具有浮游动物98种。调查发现,在鄂陵湖中有一种浮游动物叫做剑水蚤。它头胸部粗大,呈卵圆形,腹部细小。第1胸节常与头部愈合,最末胸节常与腹部第1节结合,腹部最末一节称为肛节,有肛门开口。大颚的内肢分2节,外肢分4节,第1触角由6-17节组成。
问题1:科研人员采取的是什么研究方法呢?
问题2:根据图片,可以判断它属于无脊椎动物的哪一类群吗?
【资料分析2】
科研人员还调查了鄂陵湖的底栖动物,发现了水蛭、扁螺和钩虾等生物。
问题:这些生物又是属于哪个类群呢?
二、脊椎动物
【资料分析3】
鄂陵湖中生活着裂腹鱼亚科的花斑裸鲤和高原鳅等鱼类。2010年7月,中科院的专家在青海又发现了高原鳅属一种新的鱼种,祁连高原鳅。它身体细长,有利于在石缝中不断钻行;而尾部更加尖细、尾鳍两叉尖细,利于它们在急流中加速前进。由于鳔后室退化,没有膜质鳔,它不用在水中上升下降,几乎没有垂直运动。
问题:你能根据祁连高原鳅的结构特点判断它的生活环境吗?
【资料分析4】
当欣赏三江源湿地的美景时,倘若稍稍留意,会发现草丛里、水岸边有一种3、4公分长的小蛙,最小的甚至只有指甲盖大。许多时候这种蛙类只是在草丛、水边趴着不动或是慢慢地爬着,它们身手并不敏捷,就算跳跃,也跳不远、跳不快。这种常见的小蛙就是高山倭蛙。
问题:同学们,为什么它们不擅长跳跃,而选择爬行的运动方式?从生活环境的角度如何解释呢?
【资料分析5】
这是一种体态娇小,长着长尾巴的爬行动物。它的爬行速度之快,出乎意料。它喜欢在开阔的平地上活动,也时常站在高出地面的沙堆上,翘首以望。它叫做青海沙蜥。
问题1:青海沙蜥身体的颜色是什么现象呢?
问题2:青海沙蜥全身布满鳞片,鳞片有什么功能呢?
【完成填表】
身体结构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繁殖方面
鱼类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资料分析6】
雀形类的鸟所吃的谷物、果实或昆虫,
经消化吸收后形成残渣,1.5小时后就可随粪便排出。绿头鸭吃进的食物,经消化吸收后形成残渣,0.5小时后就可随粪便排出。
雀形类的鸟一天所吃的食物,相当于自身体重的10%-30%;蜂鸟一天吃的蜜浆,约等于它体重的2倍。
问题:根据资料,你能推测鸟类具有什么特点吗?
【资料分析7】
问题:根据资料,你能推测鸟类还具有什么特点吗?除此以外,鸟类还具有哪些适于飞翔的特点呢?
【资料分析8】
问题:视频中描述了藏羚羊的几种行为?分别是什么?
【完成填表】
身体结构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繁殖方面
鸟类
哺乳动物
三、小结
【完成填图】根据本节课复习的内容绘制进化树
【课后作业】
1.下列四种动物与其在进化树上的位置对应正确的是
动物名称代码
身体对称情况
身体分节情况
消化器官分化

辐射对称
不分节
有口无肛门

两侧对称
不分节
有口无肛门

两侧对称
不分节
有口有肛门

两侧对称
分节
有口有肛门
A.甲---①
B.乙---②
C.丙---③
D.丁---④
2.小棘蛙分布于我国福建、湖南等地,生活在海拔500-1400m植被繁茂的小山溪里,每年6-7月的晚上发出“嗒、嗒”的连续鸣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连续鸣叫属于繁殖行为
B.
发育过程中仅通过肺呼吸
C.
精子与卵细胞在水中结合
D.
蝌蚪发育成蛙属于变态发育
3.费尔南迪纳岛海岸风浪巨大,生活在这里的鸬鹚翅膀退化,全身羽毛紧贴皮肤,具有发达的脚蹼,主要以鳗鱼、章鱼和底栖鱼类为食。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A.
岛屿上翅膀退化的鸬鹚生存机会大
B.
羽毛紧贴皮肤和脚蹼发达利于游泳
C.
鸬鹚翅膀退化是其产生的定向变异
D.
鸬鹚食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观察下列四种动物,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身体两侧对称,由多个体节构成
B.瓢虫和蝗虫相似度最高,亲缘关系最近
C.足和触角的位置及数量有差异,但都分节
D.体表均有坚韧的外骨骼,不适应陆地生活
5.下图为四类脊椎动物的心脏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类生物心房和心室均为静脉血
B.
乙类生物心脏实现动静脉血分离
C.
丁类生物心脏更有利于氧气运输
D.
四类生物由水生向陆生逐渐进化
6.(8分)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生活在南美洲热带雨林的三趾树懒,身长约70厘米,体重4-7千克,有着短而高的头骨、小耳朵、短鼻子和逐渐退化的尾巴,可全年繁殖,每胎产一仔,幼仔依靠母乳长大。
三趾树懒不会行走,几乎终生依靠四肢将身体悬挂于树上生活。它们一旦来到地面,只能借助较长的前肢拖动身体缓慢前行,最快速度也只有6厘米/秒,因此只要被任何一种肉食性动物盯上都绝无逃生的可能。那么,它们又是如何在危机四伏的热带雨林中生存的呢?
三趾树懒长着又长又粗的灰褐色毛发,这种与树皮相近的颜色拥有极强的隐蔽性。同时,以树叶、嫩芽和果实为食的它们长期待在树上,可以避开美洲豹、角雕、蟒蛇等天敌的捕捉。此外,由于缺乏运动,三趾树懒的肉质并不“美味”,捕食者很少耗费能量去捕猎它们。
据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三趾树懒都是在下树排便时被吃掉的,那它们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在树下排便呢?原来,在它们的毛发里生活着绿藻、真菌、飞蛾等多种生物。三趾树懒下树时可将飞蛾带到树下,飞蛾趁机将卵产在它们的粪便里,孵化出来的幼虫以粪便为食,
蛹羽化的成虫会趁三趾树懒再次下树时重新飞回毛发里生活。飞蛾成虫死亡后,其尸体可被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促进绿藻的生长。这些绿藻营养丰富且很容易被消化,成为三趾树懒的重要食物来源。此外,绿藻可使三趾树懒的背部毛色与周围环境颜色相近,有利于躲避天敌。
(1)根据文中描述,三趾树懒属于脊索动物门________纲;飞蛾属于________动物门,其生长发育过程为________(完全变态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
(2)从文中信息分析,三趾树懒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者,身上生活的________属于分解者。
(3)三趾树懒的毛色在生态学上属于_________,这是长期_________的结果。
(4)
三趾树懒能够在危机四伏的热带雨林中生存下来的原因有_________(至少答出一点)。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1.B
2.B
3.C
4.D
5.B
6.
(1)哺乳
节肢
完全变态发育
(2)消费
真菌、飞蛾(答出真菌即得分)
(3)保护色
自然选择
(4)
①三趾树懒的灰褐色毛发,与树皮颜色相近。
②以树叶、嫩芽和果实为食的它们长期待在树上,可以避开天敌捕捉。
③三趾树懒的肉质并不“美味”,捕食者很少耗费能量去捕猎它们。
④绿藻可使三趾树懒的背部毛色与周围环境颜色相近,有利于躲避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