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倪 海 英
宿 州 九 中
课题1、燃烧和灭火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例如,硫、磷、镁条、铁丝的燃烧现象和变化原理。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一些现象,本课题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内容分析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本课题第一课时包括燃烧的条件, 灭火原理方法两部分内容。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本课题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理解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原理,提高实验观察能力、设计能力、分析与推理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 。
(3) 能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讨论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 激发热爱生活,树立安全意识关注社会的责任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2) 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进取心并获得成就感。
(3) 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1、 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2、 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讲、议结合
教学流程图
活动探究二演示实验 活动探究一 分组实验
活动探究三 演示实验 讨论交流 探索新知
活动探究四 师生互动 社会实践 应用拓展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试管、烧杯、镊子、酒精灯、火柴、蜡烛、白磷、红磷、小气球、热水、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
学生用具: 酒精灯、棉花、小木条、粉笔头、小石子、小玻璃棒、煤块、火柴、蜡烛、烧杯、镊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 展示有关燃烧的图片1、篝火晚会 、神七升空等;2、火灾图片 观看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活动探究求索新知 提问:燃烧有哪些共同的特征?你能尝试给燃烧下一个定义吗? 引入新课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也屡见不鲜,那么物质燃烧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讨论交流,总结燃烧的特征:发光、放热、化学反应尝试给燃烧下定义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从而了解燃烧的本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归纳能力
提出问题做出猜想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也屡见不鲜,那么物质燃烧到底要满足哪些条件呢? 活动与探究一 对学生分组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交流: 1、分别用酒精灯去点棉花、小木条、粉笔头、小石子等 2、分别点燃两盏酒精灯,其中一盏 用灯帽盖灭; 3、分别用燃着的火柴去点一张纸和一小块煤 猜想燃烧的条件:可燃物、空气或氧气、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学生自己通过分析而能得出结论,有成就感
制定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1、大屏幕展示: 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 2、教师改进实验:改用两支试管分别装入红磷和白磷代替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在试管口塞上带有导气管的橡胶塞,并绑上小气球观察现象。3、引导并组织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活动与探究二: 1、 观察实验装置分析红磷,铜片上的白磷、水中的白磷各满足哪些燃烧条件,填写表格 2、观察实验现象,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 上述实验为什么空气中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2) 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活动小结:(板书)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此实验对空气的污染大,故而对本实验的装置进行改进。白磷有剧毒,危险性大。因此只可老师演示。本次探究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了解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补充实验巩固知识 提出问题:如果燃烧的三个条件都满足了,是不是一定会发生燃烧现象呢? 引导学生从所填表格中分析,没有燃烧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分别缺少什么燃烧条件,设计实验方案补足其燃烧条件(指出:只要满足燃烧三个条件,燃烧一定能够发生) 活动与探究三:红磷——温度未达到着火——改用酒精灯去点燃红磷——红磷燃烧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向水中白磷通入空气——白磷燃烧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突显 火灾引入灭火 1、提问:根据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我们应怎样灭火呢?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 2、引导讨论与交流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3)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 1、反推理解知新,得出结论:灭火就是破坏燃烧条件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入手,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在通过一组简单的实验,进一步分析得出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 让学生学会逆推法,从而获得新知识。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入手,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在通过一组简单的实验,进一步分析得出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
师生互动一显身手 场景:教师给出指定的器材,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熄灭燃着的蜡烛。1、 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从而得出灭火的原理或方法。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并对每个方法进行小结。 活动与探究四: 1、使用不同的方法熄灭燃着的蜡烛并分析其灭火的原理(可能方法:用嘴吹灭、用水浇灭、用嘴吹灭、用湿布盖灭、用剪刀剪掉蜡烛的灯芯、用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给定实验目的,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师生共同归纳【板书】灭火的原理1. 清除可燃物或者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 隔绝空气(氧气);3. 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同时,通过现场的实践,拓展了视野,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讨论并解释 灭火措施,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突破难点。
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 巩固提高
课外实践拓展新知 1、调查校园、商场、医院、工厂的灭火器种类、使用方法 2、根据自己住宅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或自救措施)。 课后走访,收集资料 提高学生自学和实践能力,提高安全意识,掌握消防知识,关注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燃烧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灭火原理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创设情境设疑
提 出 问 题进 行 猜 想
验证燃烧条件巩固提高
制定方案实验探究
归纳总结解释验证
反思升华灭火原理
交流反思继续探究
归纳总结解释验证
调查研究关注社会
学以致用 发散探究(共29张PPT)
rrrrrrrr
燃 烧 与 灭 火
授 课 人
倪 海 英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国战神1-x火箭发射j
长征二号
长征3号 丙火箭携嫦娥2号发射
神7在酒泉发射升空
思考:什么是燃烧呢 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课题 :燃烧和灭火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 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阅读资料猜想燃烧需要的条件:
1、分别用燃着的火柴去点酒精和水,
酒精燃烧而水不能
猜想燃烧需要——
2、分别点燃两盏酒精灯, 其中一盏用灯帽盖灭
猜想燃烧需要——
3、分别用燃着的火柴去点一小团纸和一小块煤,
纸张燃烧而煤不能
猜想燃烧需要——
可燃物
氧气或空气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猜想燃烧需要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 温度(着火点)
活动与探究:要满足几个燃烧条件才能发生燃烧?
禾
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空气中的白磷燃烧了空气中的红磷不燃烧
是否满足 是否是 是否与氧气 温度是否达 是否
标 Ⅴ或 Ⅹ 可燃物 (或空气接触) 达着火点 发生燃烧
热水中的白磷
空气中的白磷
空气中的红磷
Ⅴ Ⅴ Ⅴ
Ⅴ Ⅹ Ⅴ
Ⅴ Ⅴ Ⅹ
Ⅹ
Ⅴ
Ⅹ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www.中考资源网
隔绝氧气(或空气)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灭火的原理
——(破坏燃烧的条件)
小组讨论
下面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
路线前的一片树林砍掉
一——隔绝氧气
——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清除可燃物(形成隔离带)
再 见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