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最后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阅读和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视频资料,感知体会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形成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概念,从而指导学生初步学会依据历史资料概括自己的观点。
2.通过了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形成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体会到当时中国经济的先进性,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从而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
南方商业繁荣的条件与表现。
难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南宋海船》《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和《南宋纸币铜版拓片》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
【导入一】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与商业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各式各样的货币,包括贝壳、铜钱、铁钱、白银、黄金等。北宋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代替铁钱在市场上流通。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自主探究:同金属货币相比,纸币有哪些优点?交子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情况?
【导入二】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相信你早有所闻。其实,早在唐代,曾先后任杭州和苏州刺史的白居易,就对苏杭的美景极尽赞美之词。晚年回到北方的他,在《忆江南》中表达了对江南的无限眷念:“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宋代文学家苏轼也描述过江南的美丽与富足。“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更是广为流传。唐宋时期为什么会对江南有这么多美好的描述?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新课讲解
一、经济重心的南移
师:经济重心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它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高度和方向。我国经济发展重心以自然分水岭秦岭—淮河为界,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我国从远古到西晋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北方经济大大超过南方;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但是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南方和北方的差距大大缩小;北宋至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完全超过了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在国家不统一,政治不强大的两宋时期,经济却高度发展并领先世界,我国经济重心移到南方,这是为什么呢?
出示材料:
材料一 北宋时,北方人民抗击契丹、党项、女真等族的南侵,长期进行战争。南宋时,宋金达成和议,南方基本上保持了和平安定的环境。
材料二 南方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水热条件好,有利于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全年生长。
材料三 宋真宗时,江淮、两浙大旱,官府派人到福建取占城稻三万石,分给民间种植。南宋政府帮助解决耕牛、种子、农具等,将生产发展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依据,并且还大力兴修水利工程。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2)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3)政府重视发展农业。
师:南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到两宋时,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那么,当时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状况又如何呢?
二、农业的发展
归纳农业发展的表现:
1.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2.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产量在宋朝跃居粮食作物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3.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
4.棉花的种植,由广东、福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棉花在两宋时期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作物,这就为南宋后期棉纺织业的兴起,提供了前提条件。
师:北宋政府从越南引进了优良的水稻品种——占城稻,其优点是:(1)耐旱;(2)适应性强;(2)产量高。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耕获图》
请你仔细观察,看看图中的农民都在从事哪些劳动?
生:这张图有牛耕、插秧、收获等场面,反映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
师: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兴盛。宋朝时,手工业中哪三个行业最兴旺?
生:纺织业,造船业,陶瓷业。
三、手工业的兴盛
师:教材中哪些成就体现了这一时期手工业重心也移到了南方?
1.纺织业方面
(1)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方面
(1)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2)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3)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3.造船业方面
(1)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水平很高,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2)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3)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先进的指南针。
师:宋代舟船的制造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船体巍峨高大,结构坚固合理,行船工具更趋完善,装修更为华美,特别是开始使用指南针进行导航,开辟了航海史上的新时期。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四、商业贸易的繁荣
请找出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有哪些?
1.城市繁荣的表现: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和杭州。其特点:商业繁荣,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商家沿街设铺;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2.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
(1)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中国海外贸易,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3)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4)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3.纸币的产生
(1)原因:①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
②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2)概况: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发展: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4)影响: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合作探究一
材料一 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乡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商品可以在白天、晚上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所有这一切在以前的朝代是不被允许的)
师: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北宋东京的商业活动有哪些特点?
生:(1)打破坊市格局。
(2)突破了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
(3)出现了专门的街市(商业街道)。
合作探究二
材料一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会要辑稿》
材料二 进入宋朝,特别是南宋之后,中国将战略重点逐步转移到了海上,与50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作为海关机构的市舶司每年创造的关税竟达岁入的20%,成为帝国的重要收入。
——《历史的细节》
材料三 “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
——朱或彧《萍洲可谈》卷二
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生:(1)海外贸易能够为宋朝带来大量的财政收入,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2)周边少数民族的兴起与强大,使宋朝和中亚地区的陆路往来中断,必须通过海路与外国发展贸易。
(3)高度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如指南针的运用。
(4)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教师提问: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今天的货币又有了哪些新的发展?
学生讨论回答:纸币比金属货币携带方便,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今天的货币由国家统一发行,具有更高的信用度,使用范围更广,印刷更精美,防伪技术更高。同时纸币的发行和管理更加科学。
五、经济重心南移
1.请阅读教材,找出下列问题:
(1)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何时?
(2)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是何时?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回答:
(1)唐朝中期。(2)完成于南宋。(3)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2.宋代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有何凭证?
证据(1):宋初南方人口是北方人口的两倍。
证据(2):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所谓“苏湖熟,天下足”。
证据(3):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80%来自淮河以南。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证据(4):商业城市南方多于北方。
证据(5):农业、手工业集中在南方。
3.经济重心的南移对我国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1)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4)要重视引进劳动力、先进工具和技术。
(5)坚持对外开放,重视对外贸易。
本课小结:东汉至南宋经济重心南移表。
课堂教学使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是今后教学发展的趋势。历史学科很需要加强直观教学,单靠教师口头描述“再现历史”,再生动具体,也只能是声音的显示。传统的直观教具都是静态的形式,比起现代化手段由于设备电器化、教材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是一种动态形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增强学习效果及促进历史教学具有强劲的作用。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多媒体图片展示宋代著名的瓷器。并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其制作过程。这样,通过电器化教学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特点。可以帮助师生互动,增强了内容的生动有趣性。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实地参观现代制作瓷器的过程,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件自己喜爱的瓷器作品的胚胎,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