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单元测试AB卷 第六单元(共2套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单元测试AB卷 第六单元(共2套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2 19:10:11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单元测试AB卷
第六单元A卷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吴组缃
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的小说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讲求文采,则正是“义归乎翰藻”。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传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各个朝代的人们写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的再创作。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见长;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不同的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沿着《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道路,《红楼梦》问世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
(有删改)
1.下面关于“小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是指文人创作的一种文学体裁。
B.小说是指脱离历史而创作的一种文学体裁。
C.小说是讲求用虚构和想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D.小说是以描写情节场面和塑造人物形象见长的一种文学体裁。
2.对文中“但作为史传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这句话的含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志怪志人小说”同“传奇小说”并存。
B.唐“传奇”并没有彻底成为文学创作。
C.唐“传奇”中仍保留着“志怪志人”的因素。
D.唐“传奇”虽脱离历史领域,但仍记载了大量的历史内容。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小说史上凡是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的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都是失败的。
B.中国古典小说继承了《史记》等史传文学“实录”的传统,并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
C.我国话本小说、演义小说的发展、进步大都是由优秀的文人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D.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金瓶梅》和
《红楼梦》属于同一阶段的作品。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华威先生
张天翼
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永远带着他那根黑油油的手杖。左手无名指上戴着他的结婚戒指,拿着雪茄时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图样。他的时间很紧,他说:“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接着掏出表来看一看,那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起来,他立刻就走:要到难民救济会开会。
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他。同志们彼此看着:唔,华威先生到会了。有几位透了口气,有几位拉长了脸瞧着会场门口,有一位甚至要准备决斗似的——攥着拳头瞪着眼。华威先生态度严肃,从容地走进去,在门口稍停一会儿,好让大家把他看个清楚,仿佛要唤起同志们的信任,仿佛要给同志们一种担保——什么困难的大事都可以放下心来。他点点头,眼睛并不对着谁,只看着天花板,他是在对整个集体打招呼。
华威先生很客气地坐到一个冷角落里,离主席位子顶远的一角,他不大肯当主席。“我不能当主席,”他拿着一支雪茄烟打手势,“工人抗战工作协会的指导部今天开会,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会议也是今天,伤兵工作团也要去的。你们知道我的时间不够支配:只容许我在这里十分钟。我不能当主席,我推举刘同志当主席。”说完嘴角上闪起一丝微笑,轻轻地拍几下手板。
主席报告时,华威先生不断地划洋火点他的烟,把表放在面前,时不时看看它。“我提议!”他大声说,“我们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我希望主席尽可能报告得简单一点,希望主席能够在两分钟之内报告完。”他划了两下洋火之后,猛地对主席摆摆手:“好了,好了。虽然主席没有报告完,我已经明白了,我还要赴别的会,先站起来,发表一点意见。”停了一停,抽两口雪茄,扫了大家一眼。“我的意见很简单,只有两点,”他舔舔嘴唇,“第一点是每个工作人员不能够怠工,要加紧工作,你们都是很努力的青年,热心工作。我很感谢你们,但还有一点,你们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他又抽了两口烟,嘴里吐出来的只有热气,就又划了一根洋火。
“这第二点就是青年同志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青年是努力的,是热心的,但是因为工作经验不够,常常容易犯错误。要是上面没有一个领导中心,往往弄得不可收拾。”瞧瞧所有人的脸色,他脸上的肌肉耸动了一下,表示微笑,往下说:“大家要做抗战工作,没有什么客气可讲。我想青年同志一定会接受我的意见。我很感激你们,好了,抱歉得很,我要先走一步。”他把令冒子一戴,把皮包一挟,瞧着天花板点点头,挺着肚子走了出去。
到门口又想起一件什么事,把当主席的同志拽开,小声谈了几句。“你们工作——有什么困难没有?”他问。“我刚才的报告提到这一点,我们……”华威先生伸出个食指顶着主席的胸脯:“唔,唔,唔。我知道我知道。我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谈这件事。以后凡是你们想到的工作,可以到我家里去商量,要是我不在家,你们跟我太太谈也可以。她知道我的意见,可以告诉你们。”
五点三刻他到了文化界抗敌总会的会议室,这回他脸上堆上笑容,对每一个人点头。“对不住得很,对不住得很,迟到三刻钟。”主席对他微笑一下,他笑着伸了伸舌头,好像闯了祸怕挨骂似的。他四面瞧瞧,就拣在一个小胡子的旁边坐下来,带着很机密的脸色小声儿问那个小胡子:“昨晚你喝醉了没有?”“还好,不过头有点晕,你呢?”“我啊——不该喝了那三杯猛酒,刘主任硬要我干掉,一回家就睡倒了。”谈了这些,赶紧打开皮包,拿出一张纸条,写几个字递给主席。“请稍等一等,”主席打断了一个正在发言的人的话,“华威先生还有别的事,他有点意见,先让他发表。”
华威先生点点头站起来,“主席!”,腰板微微一弯,“各位先生!”,腰板微微一弯,“首先请各位原谅:我到会迟了点,又要提前退席。”随后说出他的意见:文化界抗敌总会的常务理事会是一切救亡工作的领导机关,应该时时刻刻起领导中心作用。
他反复地说明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就戴起帽子去赴一个宴会。他每天都这么忙着,而且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人吃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鉴赏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讲的是华威先生接连参加两个会议的故事,文笔细腻而又幽默,引人发笑的同时又引人深思。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情感,“攥着拳头瞪着眼”传神地表现了难民救济会会场上一位同志对华威先生的不满。
C.华威先生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把表放在面前,时不时看看它”,这表明他有着很强的时间观念,每天都在为抗战工作奔走。
D.小说塑造了抗战时期华威先生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巧妙地传达了作者的感情倾向,意蕴深刻。
2.华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华威先生》是张天翼讽刺小说的代表作,请从人物刻画、语言风格中任选一点,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帝异之,即召后还县。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郡阁下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武帝即位,封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永明二年,为护军将军,兼司徒。四年,进号车骑将军。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武帝俄顷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鸾。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子良所志也。太孙少养于子良妃袁氏,甚著慈爱,既惧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进位太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遣人视,见淮中鱼无算,皆浮出水上向城门。寻薨,年三十五。
(《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B.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C.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D.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斛",
泛指多斛。斛,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B."不豫","豫"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C."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多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即"太子"。
D."友悌",与朋友相友爱。"申之以孝悌之义",即把孝顺父母、朋友友爱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B.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萧子良善待他的妻子。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C.萧子良礼遇贤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宣扬文教。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
D.萧子良深受信任。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2)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宋·林逋
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①。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①葑上田:又称架田,在沼泽中以木作架,铺上泥土及水生植物而浮于水上的农田。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围绕"望"字构思,抒写了诗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中远望的所见所感。
B.首联以设问起笔:诗人在何处凭栏远眺?在那孤山塔后小阁西边幽僻处。
C.诗人久留此地,并期待再来,"吾庐近"也暗含他与端上人情致相投的意味。
D.诗人寓情于景,秋意之下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作者愁绪更加深厚。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的心情。
(2)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表明屈原的文章主旨重大、意义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为纪念契诃夫_________,由著名翻译家、戏剧评论家童道明创作,王晓鹰担任艺术指导,杨申导演的话剧《爱恋·契诃夫》,在北京首演。
该剧讲述了1869年《海鸥》在圣彼得堡首演失败后,_________的安东·契诃夫与丽卡·米齐诺娃在创作事业与婚姻情感之间的故事。剧中,契诃夫寻求着丽卡带来的心灵________,以支撑自己继续创作。丽卡支持着契诃夫,却为其拒绝自己的婚姻请求而痛苦。
(
)。
全剧通过讲述一个失落的知名作家、一个渴望幸福的女人,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___________的矛盾与冲突,让观众看到一个卸下神性光环的契诃夫,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理想与现实的取舍,让观众感受到一个更加多面、更加人性化的契诃夫。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诞辰?????
愁眉苦脸?????
慰藉?????
千头万绪
B.寿辰?????
郁郁寡欢?????
欣慰?????
千丝万缕
C.诞辰?????
郁郁寡欢?????
慰藉?????
千丝万缕
D.寿辰?????
愁眉苦脸?????
欣慰?????
千头万绪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剧中的契诃夫,虽然利用生活中获得的新鲜爱情感作为作品的灵魂,但是又渴望自由而排斥婚姻
B.剧中的契诃夫,一边利用生活中获得的新鲜爱情感作为作品的灵魂,一边却又渴望自由而排斥婚姻
C.剧中的契诃夫,不仅利用生活中获得的新鲜爱情感作为作品的灵魂,而且渴望自由而排斥婚姻
D.剧中的契诃夫,要么利用生活中获得的新鲜爱情感作为作品的灵魂,要么渴望自由而排斥婚姻
(3)给上述新闻材料拟一则标题。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
?
——孔子
?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
——苏轼
?
?
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见。
?
?
——洪应明《菜根谭》
?
?
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
?
?
——梁启超《志未酬》
?
?
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
?
——习近平
?
?
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
?
——莎士比亚
?
?
孔子曾经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面对人生的不同阶段,孔子自己有不同的期待。
你即将成年,面对将来的不同人生阶段,你对自己有什么期待?请结合材料,任选两三个句子进行思考,把你的想法写给未来的自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C;
3.A
解析:1.偷换概念,选项将“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中的“历史领域”变为“历史”。
2.A.于文无据。B.与题干无关。D.原文说的是“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可见“仍记载了大量的历史内容”曲解文意,且“大量”扩大化了。
3.“凡是……都……”说法绝对,原文是“后来各个朝代的人们写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2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①是一个忙于串会、应酬,满身官僚习气的形象。②派头十足,装腔作势,庸俗虚伪;③不做实事,只尚空谈,有强烈的权力欲。
3.示例一: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态度的矛盾,表现深刻的讽刺性。①语言的矛盾。华威先生一边说己不能当主席,一边又强调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心口不一。②动作的矛盾。华威先生经常“掏出表来看一看”“把表放在面前”,但每到会场,“从容地走进去”“在门口稍停一会儿”等,快慢不一。③态度的矛盾。第一个会议他眼睛并不对着谁,第二个会议“脸上堆上笑容,对每一个人点头”,前者傲慢,后者卑躬。
示例二:小说用反复、夸张、对比的手法,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表现深刻的讽刺性。①反复的细节描写,划洋火、抽雪茄等反复出现,表现主人公派头十足。②夸张的人物语言。“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等,表现主人公虚伪做作。③形成对比的态度描写。会场上态度严肃,与“小胡子”私语亲密平和,表现主人公表里不一。
解析:1.“这表明他有着很强的时间观念,每天都在为抗战工作奔走”分析不当,应是讽刺其虚伪做作。
2.分析华威先生这一形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把这一形象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华威先生在小说情节中的表现;②抓住关于华威先生的心理、语言和动作等的描写来分析其形象;③分析其形象时要考虑其所处的特定的历史背景。
3.解答此题,要求对文本作一定的归纳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对问题进行分析如从人物刻画角度来谈,可从人物语言、动作、态度的矛盾等方面来分析。如从语言风格角度来谈,可从反复、夸张、对比等手法的运用来分析,注意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3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D;
3.D;
4.(1)萧子良少年就有清雅(清高)的志向,礼遇贤才,喜爱文士,全心全意对待宾客,天下有才学的人都聚集到了他这里。
(2)过了几个月,武帝病情突然加重,内外都很恐慌,百官都已经穿上了丧服,人们议论怀疑要立萧子良为帝。
解析:1.“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分别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都是古代皇帝对大臣的殊遇,因此排除A、C、D项。
2.“友悌”“悌”均为兄弟友爱,不是朋友友爱。
3.根据原文第四段,武帝生前无意传位于子良,只是外界有传言。
4.参考译文:
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字云英,是齐武帝的第二个儿子。自幼聪敏。武帝在赣县任职的时候,与裴后关系不和睦,派人用船送裴后回京城,已经上路了,萧子良当时年纪幼小,在厅堂前很不高兴。武帝对他说:“你怎么不读书?”萧子良说:“我娘在哪里?为什么还要读书?”武帝感到很奇异,便召裴后回到了县里。
萧子良重道义、好古雅,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先死了,萧子良便赐给他的妻子米一百斛,免去一个人的赋税,供给她柴草。郡阁下有虞翻的旧床,萧子良罢任回家,便把床带回来了。后来萧子良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武帝即位,封他为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任都督。永明二年(484年),担任护军将军,兼司徒。四年,晋升为车骑将军。萧子良少年就有清雅的志向,礼遇贤才,喜爱文士,全心全意对待宾客,天下有才学的人都聚集到了他这里。他喜欢做一些美好的事情,夏天客人到了,他就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让他们撰写文化教育的论著。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萧子良也让人撰录。
武帝生病了,诏令萧子良带着侍卫到延寿殿侍奉服药。萧子良日夜守在殿内,太孙每隔一天进去参见一次。过了几个月,武帝病情突然加重,内外都很恐慌,百官都已经穿上了丧服,人们议论怀疑要立萧子良。武帝不一会又苏醒过来,问太孙在哪里,于是召东宫的卫士都随着进宫,遗诏让萧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萧子良一向仁厚,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便推荐萧鸾,诏书说:“事情不论大小,都要跟萧鸾商量。”这正是萧子良的愿望。太孙从小就养在萧子良的妃子袁氏那里,袁氏对他很慈爱,此前他曾经很害怕不能被立为继承人,从此深深地忌恨萧子良。
萧子良又和文惠太子共同喜欢佛教,非常友爱。他劝人做善事,从不厌倦,由此最终赢得了很大的名声。萧子良被晋升职位为太傅,增加仪仗为三十人,本官依旧,解除侍中职务。隆昌元年(494年),加给他特殊的礼制,可以带剑穿履上殿,入朝不用趋步,赞拜不用报名,升任都督南徐州。这年他病情很重,对身边的人说:“门外应该有异常情况。”派人去看,见淮河中的游鱼无数,都浮出水面涌向城门。萧子良不久后去世,终年三十五岁。
4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D项,“秋意之下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作者愁绪更加深厚”错误,作者并无愁绪,而是对这种清寂的景色十分喜爱,认为与他的心境相符。
5答案及解析:
答案:(1)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解析:
6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B;
(3)《爱恋·契诃夫》在京首演,讲述大师的婚姻爱情(或:纪念大师诞辰,《爱恋·契河夫》在京首演);
解析:(1)①“寿辰”即生日,一般用于老年人“诞辰”也指“生日”,多用于所尊敬的人。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应用“诞辰”。②“愁眉苦脸”形容愁苦的神情“郁郁寡欢”指心中愁闷,缺少欢乐。根据语境可知,此处是表现契诃夫内心的失落、郁闷,因此用“郁郁寡欢”更合适。③“欣慰”指喜欢而心安。“慰籍”指安慰。根据语境可知,应用“慰藉”。④“千头万绪”和“千丝万缕”均含有多而复杂的意思,不过前者强调纷乱多端,多做谓语;后者强调关系密切而复杂,多做定语。这里用
“千丝万缕”更合适。
(2)观察四个选项,它们的区别在于关联词不同。根据文意可知,这里应选用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A.“虽然……,但是……”表转折。C.“不仅……,而且……”表递进。D.“要么……,要么……”表选择。只有“一边……,一边……”表并列,因此B项正确。
(3)新闻标题是在新闻之前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作答时,要紧扣新闻材料的内容。材料第一段介绍了话剧《爱恋?契诃夫》的演出目的、地点及制作团队,第二段介绍了该话剧的主要剧情,第三段则介绍了该话剧的现实意义。综合看来,重点内容集中在第一段和第三段,把相关内容加以概括,组织成答案即可。
7答案及解析:
答案:
笑傲人生
人的一生很短暂,容不得我们去等待,去迟疑;人的心很小,容不下心灵垃圾;人的生命很宝贵,需要我们去奋斗,去拼搏,实现生命的价值。人的一生就像在大海中航行,不会永远一帆风顺,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大风大浪,我们都要勇往直前,直面困难,笑傲人生。霍金,只有二个手指头会动,身体严重畸形,生活给了他身体上的不幸,但却不能阻止他在科学领域探索的步伐。他曾经说过:“身体和精神是不能同时残障的。”他就是生活的强者,生命的主宰者,他就是发现宇宙黑洞者——霍金。
一米男子乔比苦练扳手腕获得世界冠军,在困难面前没有畏惧,反而激发了他的潜能,鼓舞,了他的斗志,锻炼了他的意地,最终通过努力赢得了生命的精彩。
用鼻尖打字的天使女孩赵晨飞,从小重度脑瘫,嘴不能言、足不能行、手不能用,但她发表诗歌20多首,日记300多篇,用笑容诠释了生命的意义,用意志点亮了生命的光辉。我们不可以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们不可以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我们不可以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命运。环境是与生俱来的,但命运却是把握在自己手里的,我们可以做一个生命的主载者,我们要笑傲人生。
受伤的桑兰说:“生命永远,微笑永远。”她是笑对人生的人;一场大火严重毁坏了爱迪生的制造设备,却不能打败他战胜困难的勇气,他也是笑傲人生的人;瘫痪的张海迪,身残志坚,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这难道就不是笑傲人生的人吗?
四川雅安的大地震,铺天盖地而来,短短的几秒钟,房屋变成了废墟,但地震可以摧毁房屋,却不可以摧毁人们的意志,家园没了,但只要有决心,只要有勇气,我们还可以再建,近年来,地震频发,无疑是人类要面临的一大挑战,所以说,一颗笑傲人生的心,不仅是每个人的一个珍宝,更是全人类应该拥有的利器,无论大自然给我们多大的阻碍,我们都要有勇气去战胜它。
当今的社会竞争的日益严峻,作为一名高中生。高考应该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但无论通往高考的路多么艰难,我们都要做一个生命的主宰者,去披荆斩棘,不要被一时的困难打败,记住:笑傲人生。
解析:本题作文提供的材料是不同的几句话,第一句话强调要有张有弛,即人的生活节奏要保持适度。第二句话,取苏轼的词,强调要保持淡然的心境,面对人生的风雨,从容坦然,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第三句话《菜根谭》,强调人需要怡情养性,既不能太闲,也不能太忙,要过得充实,还有会忙里偷闲。第四句话是梁启超的话,强调好男人儿志在四方,人要有大志向,大抱负,要有远见,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要矢志不移,保持前进的方向,直到实现目标为止。第五句话是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强调人要努力奋进,奋勇开拓,乐于奉献,关键词是奋进,开拓,奉献。第六句话是英国诗人莎士比亚说的,强调人要做自己的主宰者,做自己的主人,凡事要主动,积极争取,不要被动接受。考生在理解上述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期待。抓住其中任两句或三句立意即可。
参考立意:
①从孔子和《菜根谭》角度立意,生命要有张有弛,要怡情养性,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活得充实有意义。
②从苏轼和莎士比亚角度谈,可以立意为要保持淡然的心境,从容面对人生的风雨;身处逆境,也要成为支配自己命运的强者,笑傲人生。
③从梁启超和习近平角度谈,可立意为人要有远大的理想,要矢志不渝追求理想;怀抱理想,努力奋进,奋勇开拓,乐于奉献等。2019-2020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单元测试AB卷
第六单元B卷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尊、高脚杯、小壶等陶器,都是用来酿酒或饮酒的。西周时设有“酒正”、“酒人”,掌管有关酿酒和酒令等相关事务。到了汉代,酿酒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饮酒之风”盛行,形成独特的酒文化。
在汉代,饮酒大量被认为是豪爽的行为。光武帝时的马武为人嗜酒,阔达敢言,经常醉倒在皇帝面前。酿酒业有巨大的利益,国家对其实行官营政策。武帝太初三年春二月,实行官府酒类专卖制度。当时酒是必需品,实行官营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武帝死后,酒类专卖制度被取消,改征酒税。这就放松了国家对酒类等的专营,有利于酿酒业的发展。
当时的贵族和官僚视饮酒为“嘉会之好”。每年正月初一,皇帝在太极殿大宴群臣,“杂会万人以上”。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婚丧嫁娶,送礼待客,节日聚会是畅饮的大好时机。
当时酒的种类众多,有米酒、果酒、桂花酒等。河北刘胜墓中出土有“稻酒十石”、“黍上尊酒十五石”等题字的陶缸,说明了酒的种类很多。汉景帝时的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这里的醴就是一种米酒。
在汉代酒用作实行仁政的工具。孝文帝即位后下诏曰:“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酒,酺五日。”酺五日的意思是欢聚饮酒五日。孝文帝元年三月诏曰:“年十八以上赐米、酒、肉”。孝宣帝本始元年春正月,赐天下人爵各一级,孝者二级,女子百户牛酒。
酒用来犒劳军士,刘邦当年进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秦民大喜,争持羊酒食献享军士”。武帝初置四郡保边塞,臧宫率兵屯驻骆越,越人“乃奉牛酒以劳军营”。
酒在汉代也用于医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养生方》和《杂疗方》中,记载了利用药物配合治疗的药酒方剂。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也有大量的记载。
汉代还有乡饮的仪式。乡饮是古代的一种宴饮风俗,是在举行射礼前的宴饮仪式。仪式严格区分长幼尊卑,要选择吉日举行。成帝永嘉二年春三月,博士行“乡饮酒礼”。每年三月学校在祭祀周公、孔子时也要举行盛大的酒会。“明帝永平二年三月,郡、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
按照汉代的礼俗,当别人进酒时,不让倒满或者一饮而尽,通常认为是对进酒人的不尊重。灌夫与田蚡有矛盾,灌夫给他倒酒时被田蚡拒绝了,灌夫因此骂座。
当时男女宴饮时可以杂坐,刘邦回故乡时,当地的男女一起在宴会上“日乐饮极欢”。汉代时供人宴饮的酒店叫做“垆”,当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在临邛开了一家酒店,“相如尽卖车骑,买酒店,乃令文君当垆”。
按当时宴饮的礼俗,主人居中,客人分列左右。大规模宴饮还分堂上堂下,以区分贵贱,吕公当年宴饮,“进不满千钱者坐之堂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礼仪制度的严格。
(摘编自王绪栋《浅析汉代的酒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酒文化历史久远,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酒具和古代设置的有关官职,可证明我国早在西周时就已掌握了酿酒的技术。
B.汉代酿酒业空前发展,形成r独特的酒文化,以豪饮为荣,有大臣在皇帝面前因喝醉了酒而有失礼仪,也没有被追究责任。
C.汉武帝时实行酒业官营政策,官府独占酒利,不许私人自由酿酤,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不利于酿酒业的发展,后来这一制度被取消了。
D.汉代酒的种类很多,有米酒、果酒、桂花酒等,由刘胜墓中出土的陶缸上的题字和汉景帝时元王设醴招待穆生的事可知,米酒在当时只是皇族专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代,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贵族官僚,在节庆聚宴时都离不开酒,可以说酒是必需品,没有酒,人们的生活将失色不少。
B.在汉代,酒被统治者用作奖赏的工具,不仅可以奖给男性,还可以奖给女性,刘邦进入关中时就曾用酒来犒劳军士。
C.汉代的乡饮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风俗,是在举行射礼前的宴饮仪式,要选择吉日举行,还要严格区分长幼尊卑。
D.在汉代,女子可以和男子一起喝酒,在宴饮时还可以杂坐,甚至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当街卖酒,才女卓文君就曾经当垆卖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药酒方剂和张仲景两部药书中的大量记载,可以推断出酒在汉代被广泛用于医疗领域。
B.汉代成帝、明帝时,在祭祀周公、孔子时,都会在学校举行盛大的酒会,可见酒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C.灌夫与田蚡本来就有矛盾,田蚡拒绝灌夫为自己倒酒,灌夫认为这是田蚡对他的极大的不尊重,因此当场骂了田蚡。
D.按照汉代宴饮的礼俗,主人居中,客人分列左右,《鸿门宴》中项羽作为主人东向坐,刘邦作为客人北向坐,是符合礼仪的。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流放地
契诃夫
外号叫“明白人”的老谢苗,同一个谁也不知名字的年轻鞑靼[注]人,坐在岸边的篝火旁。谢苗是个六十岁上下的老头子,瘦骨嶙峋,掉了牙,但肩膀宽,看上去还挺硬朗,这时已醉醺醺的了。
鞑靼人生着病,难受得很,他裹紧破衣衫,正在讲到他的家乡辛比尔斯克如何如何好。
“那当然,这儿不是天堂。”谢苗说:
“不好,不好!”鞑靼人说着,担惊受怕地朝四下里张望。鞑靼人抬头看一下天。满天星星,跟他家乡一样多,周围也是一片黑暗,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在家乡,完全不是这样的星星,这样的天空。
“不好,不好。”他连连说道。
“你会习惯的!
”谢苗说,笑了起来,“现在你还年轻,傻,嘴上的奶味还没干,凭那股傻劲你会觉得,这世上没有比你更不幸的人,可是总有一天你会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你瞧瞧我,再过一个星期,等水退下去,我们要在这里安置渡船,在这两岸间摆过去渡过来。就这样我一干就是二十年。”
谢苗拿起酒瓶,猛喝了一大口,接着说:“我呀,伙计,可不是普通的庄稼汉,也不是出身卑贱的人,我是教堂执事的儿子。想当年我自由自在,进进出出穿着礼服。可现在,我把自己磨炼到了这种地步:我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当年,我从俄罗斯被发配到这里,从头一天起我就咬牙顶住:我什么也不要!”
鞑靼人浑身发抖,费劲地搜罗着他所知道的有限的俄语词汇,结结巴巴地说:“上帝保佑,千万别在外乡得病,死掉,埋进这片寒冷的铁锈般的土地里。”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我走啦,伙计……”
鞑靼人独自留下,他又添些枯枝,侧身躺下,望着篝火,开始思念起家乡和妻子来。红土高坡,驳船,河流,不怀好意的异乡人,饥俄,寒冷,疾病——所有这一切或许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许这一切仅仅是梦中所见。
天亮了。正下着雪。
“喂!
”对岸有人在喊叫,“放渡船过来!”
“行了,急什么!”谢苗说。那种口气仿佛他深信不疑:这世上的事都用不着去着急,因为照他看来,急也不管用。
等船的是个痩高个子的老头。他们把马车拖上驳船,又往回划去。谢苗叫他瓦西里?谢尔盖伊奇的那个人,在大家划船的时候,一直站着不动,咬紧厚嘴唇,眼睛望着一处地方发愣。马车夫请求他允许在他面前抽烟,他什么也没有回答,好像没听见似的。谢苗用肚子压着船舵,瞧着他挖苦说:“即使在西伯利亚,人们也照样能生活。活得下去的!”鞑靼人说:“上帝造人,是让他活着,让他高兴,让他发愁,让他痛苦,可是你什么也不要,所以你不是活人,你是石头,是泥土!”
大家都笑起来。鞑靼人厌恶地皱起了眉头,一挥手,裹紧破衣衫,朝篝火走去。几个船工和谢苗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小木屋。
“好冷啊!
”一个船工声音嘶哑地说。他在潮湿的泥地上躺下去,伸直身子。
“是啊!不暖和!”另一个附和道,“苦役犯的生活……”
大家都躺下了。门叫风吹开了,雪飘进屋里。谁也不想爬起来去关门:他们怕冷,懒得去关门。
“我挺好!”快要入睡的谢苗迷迷糊糊地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
“你呀,当然,服了一辈子苦役,连鬼都抓不住你。”外面传来狗嗥似的呜呜声。
“这是什么声音?谁在那儿?”
“是鞑靼人在哭。”
“瞧他这......圣人!”
“他会习——习惯的!”谢苗说完,立即睡着了。其余的人也很快进入梦乡。
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
一八九二年五月八日
(有删改)
[注]鞑靼:俄国境内少数民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谢苗与年轻鞑靼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这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B.流放地满天星星,周围也是一片黑暗,这与年轻鞑靼人的家乡一样,可他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主要是因为他不适应新环境。
C.小说叙写了以谢苗与年轻鞑靼人为代表的流放者的生活,突出了流放者艰辛、凄苦的状态,表达了要奋起反抗的主题。
D.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人物形象时采取了多种方法,
如肖像、动作、语言等描写,给谢苗起外号“明白人”?有讥讽之意。
2.小说中谢苗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写“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结尾的意图。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赌符
[清]蒲松龄
韩道士,居邑中之天齐庙。多幻术,共名之“仙”。先子与最善,每适城,辄造之。一日与先叔赴邑拟访韩适遇诸途韩付钥曰请先往启门坐少旋我即至乃如其言诣庙发扃则韩已坐室中诸如此类。
先是,有敝族人嗜博赌,因先子亦识韩。值大佛寺来一僧,专事樗蒲①,赌甚豪。族人见而悦之,罄赀往赌,大亏;心益热,典质田产,复往,终夜尽丧。邑邑不得志,便道诣韩,精神惨淡,言语失次。韩问之,具以实告。韩笑云:“常赌无不输之理。倘能戒赌,我为汝覆之。”韩乃以纸书符,授佩衣带间。嘱曰:“但得故物即已,勿得陇复望蜀也。”又付千钱,约赢而偿之。族人大喜而往。僧验其赀,易之,不屑与赌。族人强之,请以一掷为期。僧笑而从之。乃以千钱为孤注。僧掷之无所胜负,族人接色,一掷成采;僧复以两千为注,又败;渐增至十余千,明明枭色②,呵之,皆成卢雉③:计前所输,顷刻尽覆。阴念再赢数千亦更佳,乃复博,则色渐劣;心怪之,起视带上,则符已亡矣,大惊而罢。载钱归庙,除偿韩外,追而计之,并末后所失,适符原数也。已乃愧谢失符之罪。韩笑曰:“已在此矣。固嘱勿贪,而君不听,故取之。”
异史氏曰:“天下之倾家者,莫速于博;天下之败德者,亦莫甚于博。入其中者,如沉迷海,将不知所底矣。夫商农之人,具有本业;诗书之士,尤惜分阴。负耒橫经,固成家之正路;清谈薄饮,犹寄兴之生涯。试问赌中谁最善?群指无袴之公。甚而枵腹④难堪,遂栖身于暴客;搔头莫度,至仰给于香奁。呜呼!败德丧行,倾产亡身,孰非博之一途致之哉!”
(选自《聊斋志异·卷三》,有删改)
【注】①樗蒲(chū
pú):古代一种博戏,后世亦以指赌博。②枭色(xiāo
sè):指旧时博戏的胜彩名。③卢雉(lú
zhì):古代樗蒲戏中两种贵采之名。④枵腹(xiāo
fù):空腹,指饥饿的人。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日/与先叔赴邑/拟访韩/适遇诸途/韩付钥曰请/先往启门坐少旋/我即至/乃如其言诣庙/发扃则韩已坐室中/诸如此类
B.—日/与先叔赴邑/拟访韩/适遇诸途/韩付钥曰/请先往启门坐少旋/我即至乃如其言/诣庙发扃/则韩已坐室中/诸如此类
C.一日/与先叔赴邑/拟访韩/适遇诸途/韩付钥曰/请先往启门坐/少旋我即至/乃如其言/诣庙发扃/则韩已坐室中/诸如此类
D.—日/与先叔赴邑/拟访韩/适遇诸途/韩付钥曰请/先往启门坐/少旋我即至/乃如其言诣庙/发扃则韩已坐室中/诸如此类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子,又称先公、亡父,多用于称呼自己的过世的父亲。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过世,用于敬称地位高或年长的逝者。
B.得陇复望蜀,出自《后汉书·岑彭传》,东汉光武帝刘秀下命令给岑彭,叫他平定陇右以后领兵南下,攻取西蜀。后来用“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
C.负耒横经,是“出而负来,入而横经”的简说,意思是耕种和读书可以兼顾,古人曾有日出扛着农具去耕作,日暮手执经书阅读的行为。
D.异史氏,《聊斋志异》里记有许多怪异的事,不同于正史,因此后人称之为异史,著书人蒲松龄自然也被称为异史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人称为“仙”的韩道士懂得不少幻术,这可通过他给作者的族人画了一道纸符并起了一定的作用来判断。
B.作者族人中的赌徒具有先见之明,在参赌之前就央求“先父”认识了韩道士,为后来求助做了铺垫。
C.作者族人中的赌徒在赌博中很难自控,甚至典当了房子与田产,却在一夜之间又输了个精光。
D.作者不赞同赌博的行为,他认为赌博可以让人道德败坏品行不端,甚至倾家荡产身败名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邑邑不得志,便道诣韩,精神惨淡,言语失次。
(2)载钱归庙,除偿韩外,追而计之,并末后所失,适符原数也。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

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ǚ):成把地握取。⑥袺(l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从一颗一颗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一路辛劳,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
C.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5、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石潭记》中形容岸势峭拔多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5)《岳阳楼记》从时间上表现景象千变万化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吕思勉曾就中国历史的研究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两方面作过论述,请把这个研究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
7、请对下面这则新闻报道进行压缩。要求不用具体数据,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字。
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中,52.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和父母之间经常报喜不报忧,43.6%的受访者和父母之间偶尔这样,仅4.4%的受访者和父母从来都不这样。调查显示,39.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父母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多一些,26.1%的受访者表示父母对自己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多一些,31.0%的受访者表示差不多。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之间会报喜不报忧?调查中,61.7%的受访者归因于不希望对方为自己担心,51.2%的受访者归因于希望给对方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50.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可以解决,不需要告诉对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B;
3.D
解析:1.“刘胜墓中出土的陶缸上的题字和汉景帝时元王设醴招待穆生的事”,并不能证明“米酒在当时只是皇族专享”。
2.原文中列举的以酒来犒劳军士的事例,是百姓犒劳军士,而不是刘邦。
3.《鸿门宴》事件发生时汉代还未建立,且刘邦北向坐是表示臣服的意思,而项羽也正式接受了刘邦的臣服,因此选项中“是符合礼仪的”的推论有误。
2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①逆来顺受。他是教堂执事的儿子,曾经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后被流放服苦役,但二十年他对此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②愚昧麻木。他说自己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并表示自己什么都不要;他总是劝年轻鞑靼人要适应非人的生活环境。
3.①既突出了被流放者麻木的心理状态,又寄寓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情感。②简单明了,却又意味深长,突出了流放地人们的悲剧命运;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启人深思。③一语双关,既指未关门的情形,又含蓄地表露了作者要求人们行动起来的积极思想。④一直没有关门使得年轻鞑靼人的哭声穿门而入,传达出要求改变现状的呼声,深化了主题。
解析:1.“主要是因为他不适应新环境”说法不恰当,应是“主要是因为他远离家人”。
2.分析人物形象主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入手。谢苗是教堂执事的儿子,却服苦役已经二十年,还说“我挺好”“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这说明他逆来顺受,面对年轻鞑靼人的痛苦,他说的最多的是“你会习惯的”,说明他已经麻木了。
3.外面十分寒冷,门就那样一直没关,让人难以理解,表现了这些被流放者的麻木,也表现出作者对他们的不满,由此也可以看出被流放者悲惨的生活状态。门开着,鞑靼人的哭声才能传进屋里,而被流放者却无动于衷,表现了要求改变现状与逆来顺受的对立。
3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D
3.B
4.(1)(他)心情郁闷,便取道造访韩道士,神情萎靡面容暗淡,语无伦次。
(2)他拿着贏回来的钱回到庙里,除偿还韩道士那一千文钱外,回溯着计算,连同减去最后输掉的,正好和他原来输掉的钱一样多。
解析:1.解答断句题,可抓住一些标志词,并结合句子结构和句意来分析。“曰”后应断开,排除A、D两项,“少旋”修饰“我即至”,意思是我马上就回去,因此“少旋我即至”前;前后应断开,排除B项。
2.“因此后人称之为异史”以及“蒲松龄自然也被称为异史氏”的说法不正确,“异史氏”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自己的称呼。
3.该项中的“具有先见之明”的说法不正确,也不是他央求“先父”而认识韩道士的。
4.第(1)句中,注意“不得志”(心情郁闷)、“道”(取道)、“诣”(造访、拜访)等的翻译;第(2)句中,注意“偿”(偿还)、“并”(连词)、“适”(正好)等的翻译。
【参考译文】
有个韩道士,住在县城里的天齐庙。他会多种幻术,人们都称他为仙人,先父和韩道士很要好,每次进城都去看望他。有一天,先父和我已故的叔父进城,准备去拜访韩道士,恰好在路上碰见了他,韩道士把钥匙交给他们二人说:“请你们先去开门坐一会儿,我马上就回去。”他们按道士说的去做,来到庙里开锁进门一看,韩道士已经坐在屋里了。这样的奇事有许多。
原先,我族中有个人嗜好赌博,经由先父介绍也认识了韩道士。当时大佛寺来了一个和尚,专门从事赌博之事,而且赌注很大。我那个族中之人见后非常高兴,带上家里所有的钱去赌,却输了个干干净净。这个族人不甘心,典当了房子田产又去了,一夜间又输了个精光。(他)心情郁闷,便取道造访韩道士,神情萎靡面容暗淡,语无伦次。韩道士就问他怎么了,他把输钱的事如实告诉了韩道士。韩道士笑着说:“经常赌博,哪有不榆的道理!如果你能戒赌,我有办法让你把输掉的钱全部赢回来。”韩道士用纸画了一道符,让他扎在腰里,嘱咐说:“只要赢回你输掉的钱就住手,千万不可贪得无厌。”又给了他一千文钱做本钱,约定赢钱后偿还。族人非常高兴地去了。和尚看了他的钱,嫌太少,不屑与他睹。族人非赌不可,说只赌一次。和尚笑着答应了。族人把一千文钱押为一注。和尚掷了骰子,没有胜负;族人接着投,一投就赢了。和尚又押上两千钱为注,结果又输了。渐渐地和尚把赌注增到十几千。族人掷的本来是输点,一吆喝,却都变成了赢点。就这样,很快就把以前输掉的钱全部赢了回来。他暗想,如果再蠃几千就更好了。于是又赌起来,但手气越来越坏。他觉得奇怪,起来看看腰带上,原来纸符已经没有了,他大吃一惊,立刻作罢,他拿着赢回来的钱回到庙里,除偿还韩道士那一千文钱外,回溯着计算,连同减去最后输掉的,正好和他原来输掉的钱一样多。过后族人向韩道士道歉,说是丢了纸符。韩道士笑着说:“符已在我这里。—再嘱咐你不要贪得无厌,而你不听我的话,所以我把纸符拿回来了。”
异史氏说:“普天之下倾家荡产的,没有比赌博更快的了;普天之下败坏道德的,也没有比赌博更厉害的了。凡沉醉于其中的,如同沉入迷海,不知底在什么地方,经商务农的人,都有自己的本业;读诗书的文士,尤其珍惜光阴。扛锄种地读书持家本来就是成家立业的正路;清谈一番,薄饮几杯,也还是寄托兴致的风雅之事。试问赌徒之中谁技艺最高?大家都指一位穿不上裤子的叫花子。(赌徒们)甚至饿得受不了,去与盗贼为伍;或者穷得几乎没有办法,只有指望变卖点妻子梳妆盒中的东西。唉!道德败坏品行不端,倾家荡产乃至身败名裂,哪一件不是赌博这条邪路造成的啊!”
4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①综观《芣苢》一诗“采”“有”“掇”“捋”“袺”“”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
②《芣苢》中叠字用得颇多,“采采芣苢”中的“采采”二字,在重章复沓中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将女子劳作的过程和劳作的心情自然地表达了出来。
解析:1.“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于文无据。
2.此题要求分析这首诗是如何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的。诗歌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二采苹曹,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将
.桔,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苹营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5答案及解析:
答案:(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解析:
6答案及解析:
答案:中国历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注释、批评以及有关治乱兴亡和典章制度的记载。在研究时要运用比较和考据的研究方法。
解析:题干已经提示“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两方面作过论述”,作答时需要据此观察两方面各自包含的内容。由研究框架可知,研究对象包括记载、注释和批评,研究方法包括比较和考据,而研究对象中的记载又包含治乱兴亡和典章制度,据此拟写答案即可。
7答案及解析:
答案:绝大多数受访者坦言自己与父母之间经常或偶尔报喜不报忧;这个现象究竟是孩子对父母多还是父母对孩子多,不同的家庭表现不同;但其原因大多是为对方考虑(或怕对方担心)。
解析: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压缩,注意字数限制。语段有三句,每句一层意思。第一句,主要讲绝大多数受访者坦言自己与父母之间经常或偶尔报喜不报忧(是普遍现象);第二句,主要讲孩子与父母之间双向都存在这种情况,不同的家庭表现不同;第三句,主要是原因分析,大多是为对方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