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单元测试AB卷
第七单元B卷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生梦不醒,红楼解味人
2012年5月31曰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找到了六首直接与曹雪芹有关的诗作。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1947年12月5日《天津国民日报》的副刊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戍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作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
“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身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渐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由于周恩来的特殊关照,1970年9月重返北京。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他在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踢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须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踢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踢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一次次掀起“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可谓毁誉参半。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喻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
周汝昌少年时期便热衷于古典诗词的创作,进入南开中学后,即研习宋词。在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
②百读红楼百动心,那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
——周汝昌诗一首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红楼梦新证》一书的创作深得胡适的鼓励和帮助,这本书使周汝昌成为学界“红人”,也令他在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
B.周汝昌研究红学深受胡适影响,如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沉湖而死”的观点,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C.周汝昌认为,“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区別开来,不能采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
D.周汝昌的“红学”研究方法虽得到一致认可,但他关于“红学”的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等,一次次掀起“红学”研究的争议。
2.周汝昌先生在“红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3.简析文章结尾“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2、???宝玉见他摔了手帕来,忙接住拭了泪,又挨近前些,伸手挽了林黛玉一只手,笑道:"我的五脏都碎了,你还只是哭.走罢,我同你往老太太跟前去."林黛玉将手一摔,道:"谁同你拉拉扯扯的.一天大似一天的,还这么涎皮赖脸的,连个道理也不知道."一句没说完,只听喊道:"好了!"宝林二人不防,都吓了一跳,回头看时,只见凤姐儿跳了进来,笑道:"老太太在那里抱怨天,抱怨地,只叫我来瞧瞧你们好了没有.我说不用瞧,过不了三天,他们自己就好了.老太太骂我,说我懒.我来了,果然应了我的话.也没见你们两个人有什么可拌的,三日好了,两日恼了,越大越成了孩子了.有这会子拉着手哭的,昨儿为什么又成了乌眼鸡呢!还不跟我走到老太太跟前,叫老人家也放些心."说着,拉了林黛玉就走.林黛玉回头叫丫头们,一个也没有.凤姐道:"又叫他们作什么?有我伏侍你呢."一面说,一面拉了就走.宝玉在后面跟着.出了园门,到了贾母跟前.凤姐笑道:"我说他们不用人费心,自己就会好的.老祖宗不信,一定叫我去说合.我及至到那里要说合,谁知两个人倒在一处对赔不是了,对笑对诉,倒像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那里还要人去说合."说的满屋里都笑起来.
???此时宝钗正在这里.那林黛玉只一言不发,挨着贾母坐下.宝玉没甚说的,便向宝钗笑道:"大哥哥好日子,偏生我又不好了,没别的礼送,连个头也不得磕去.大哥哥不知我病,倒像我懒,推故不去的.倘或明儿恼了,姐姐替我分辨分辨."宝钗笑道:"这也多礼.你便要去,也不敢惊动,何况身上不好.弟兄们日日一处,要存这个心,倒生分了."宝玉又笑道:"姐姐知道,体谅我就好了."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得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二人正说着,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和宝钗笑道:"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罢."宝钗指他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说的靛儿跑了.宝玉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当着许多人,更比方才在林黛玉跟前更不好意思了,便急回身又同别人搭讪去了.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才要搭言,也趁势儿取个笑,不想靛儿因找扇子,宝钗又发了两句话,他便改口笑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问他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凤姐于这些上虽不通达,但只看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便也笑着问人道:"你们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其意,便说道:"既没人吃生姜."凤姐故意用手摸着腮,诧异道:"既没人吃生姜,怎么这么辣辣的?"宝玉黛玉二人听见这话,越发不好过了.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惭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别人总未解得他四个人的言语,因此付之流水.一时,宝钗凤姐去了.林黛玉笑向宝玉道:"你也试着比我利害的人了.谁都像我心拙口笨的,由着人说呢."宝玉正因宝钗多了心,自己没趣;又见林黛玉来问着他,越发没好气起来.待要说两句,又恐林黛玉多心,说不得忍着气,无精打采,一直出来.
(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回,又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用"忙接住""又挨近前些"和"伸手挽"等动作来写贾宝玉,表现了贾宝玉有意讨好林黛玉的心理。
B.选文中王熙凤的语言、动作不多,但这些语言、动作都可以表现出她对宝黛二人由衷的关爱之情。
C.黛玉虽对宝玉生着气,但对王熙凤并没有什么气,所以见到王熙凤,便一同高高兴兴地来到贾母身边。
D.宝玉在贾母身边自觉无言,就拿宝钗开玩笑,不料被宝钗奚落嘲弄,结果便不想再说话。
2.王熙凤在宝玉、黛玉那里所说的话和在贾母身边所说的话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3.薛宝钗是《红楼梦》中深得长辈喜爱的娴雅淑女,选文中她的行为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秋兴八首①(其七)
杜甫
昆明池②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③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①为杜甫在夔州北望长安而作。②昆明池:当年汉武帝为训练水师而凿。池中有石刻的织女、牵牛和鲸鱼像。③菰米;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由昆明池想到汉武之功,由汉时武功之盛又想到当今国势,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B.颔联写月夜下织女有机丝在杼,鳞甲耀动于秋风之中,体现出一派太平安乐气象。
C.诗人远望长安却只见连天关塞,惟有鸟道可通,与“西当太白有鸟道”异曲同工。
D.本诗把夔州与长安、汉帝与唐皇聚拢于一处,形成包举宇内囊括千古的深邃境界。
2.全诗字面无一语及情而又无处不在写情,请结合颈联具体赏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的“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宋文帝刘义隆之所以北伐是想取得“__________”的功绩,但是其结局却是“__________”。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创作经典不可能________,绝佳题材与深刻思考的背后,往往是搜肠刮肚的劳苦与探赜索隐的辛酸:无论是深入到荆棘载途之境,获得璞金浑玉,
还是沉潜于生活,以时间磨砺精品。对于前者而言,要长时间的冷清孤寂;对于后者而言,则需要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最后,还要承担难出佳作或者佳作不为人所识的风险成本。正如传世名著《红楼梦》,乃是曹雪芹以前半生_________为墨,(???????
),凭坚苦卓绝的心志换来的___________,却又只能以抄本流传,虽名动一时,亦毁誉参半。直到程、高二人___________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又历经几度沉浮,才渐得享誉世界之地位——而对作者而言,这又只是无从得知的身后事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帆风顺????
呕心沥血????
鸿篇巨制????
苦心孤诣
B.得心应手????
冥思苦想????
长篇累牍????
筚路蓝缕
C.一帆风顺????
冥思苦想????
鸿篇巨制????
筚路蓝缕
D.得心应手????
呕心沥血????
长篇累牍????
苦心孤诣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B.对于前者而言,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对于后者而言,则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
C.对于前者而言,需要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D.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后半生于惨淡经营中执笔
B.惨淡经营中执笔于后半生
C.于后半生惨淡经营中执笔
D.后半生执笔于惨淡经营中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当年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读过《红楼梦》的人,自能体会书中诗的悲凉意味
②是的,没有作者、读者的一路同行,我们怎能在这漫漫长途上走到今天
③字字看来皆是情,十年同路见真心
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⑤今天,编者如果学着曹雪芹写诗的话,最想说的是
⑥曾在题诗中写下这样两句
A.⑥④①⑤③②???????????????????????B.⑥③④②⑤①
C.①③⑤④②⑥???????????????????????D.④①⑥③⑤②
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生如书,一页页被翻过。
有人说,要经常回头翻翻,这样你会懂得更多,这代表一种反思与成熟,不忘过往方可更进一步。
也有人说,人要向前看,少翻过去的旧账,这是一种明智之举,懂得放下才能真正超越。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1.A;
2.①将《红楼梦》与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地位。②将“曹、贾互证”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使“红学”实证研究走向体系化、专门化。③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④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将文学性研究踢出“红学”的范围。(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1)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
(2)内容上:①表达默默为老人送行的心愿,体现了作者对周汝昌先生的尊重;②遵从并满足周汝昌先生的遗愿,希望老人家“临走”时不再受到打扰;③暗示了周汝昌先生生前过的是毁誉参半的不安静的生活,如今一切已归于平静。(内容上的作用答出两条即可);
解析:1.B.于文无据。文本中并未提及周汝昌提出的“林黛玉‘沉湖而死’”的观点与胡适研究之间的关系。C.偷换概念,“‘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错,应是“《红楼梦》的研究”。D.“周汝昌的‘红学’研究方法里得到一致认可",于文无据。
2.解答此题,应首先确定答题区间,然后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概括。通读全文可知,原文第三至五段主要讲述的是周汝昌先生在“红学”研究上的贡献,然后从中筛选出主要内容,分条概括即可。
3.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作用,一般可从结构和内容上考虑。这句话位于文章结尾,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内容上,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周汝昌先生的尊重,表达了默默为老人送行的心愿;也遵从并满足了周汝昌先生的遗愿,希望老人家“临走”时不再受到打扰;联系上文周汝昌研究“红学”的遭遇可知,
周汝昌先生生前过的是毁誉参半的不安静的生活,如今一切已归于平静。
2答案及解析:
答案:1.A;
2.相同的是:王熙凤认为老太太让她去说合,完全是多此一举。不同的是:前者以长辈身份数说宝玉、黛玉不应该总是闹矛盾;后者侧重说二人闹矛盾可自行和好,以晚辈身份宽慰贾母。
3.①端庄自持。宝玉拿她开玩笑,说她“体丰怯热”,宝钗大怒,待要怎样,却又不好怎样。②聪明犀利。趁黛玉得意来奚落,用“负荆请罪”嘲笑了宝玉、黛玉二人.③宽容大度。还要继续讽剌,见宝玉十分惭愧,也就不再说了。
解析:1.B项,宝黛二人不再生气并不是因为王熙凤的说合。C项,“便
―同高高兴兴地来到贾母身边”错,黛玉是被王熙凤拉到贾母身边的。D项,“他也不想再说话”错,宝玉想说,但是怕黛玉多心。
3.人物的性格特征,要结合原文的情节来分析。宝钗作为娴雅淑女,端庄自持,这在与人相处中多有体现。选文中还有她犀利的一面,借机反讽,聪明犀利,令人叫绝:同时,为人宽容大度,也有相关体现。作答时,概括性格并简要分析即可。
3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①菰米不收而任其沉,莲房不采而任其坠,足见兵戈乱离之状。
②菰米的黑色,给人以沉沉之感,暗写诗人心绪的沉重。
③“漂”字,不仅写出菰米在水中漂浮,也暗示了诗人漂零蓬转的生涯。
④“露冷莲房”一语,“冷”字不仅表现了秋天莲房之露冷,还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寒之感。
⑤“坠粉红”象征着繁华落去,影射了国运的衰颓和自己人至暮年理想不得实现的无奈。
⑥颈联中虽无一字写情,却在具体意象的营造中,把自己对国事的忧虑、对盛世的缅怀、对个人身世的喟叹交汇在一起。
解析:昆明池中有东西相望的织女、牵牛两石像,又有石刻鲸鱼,织女星夜出,故织女机丝沐于夜月之中,但一“虚”字见出昆明池之寥落荒凉,牵牛、织女之景无人玩赏而为徒然。秋风拂过石鲸,似乎石鲸有知,亦为乱离感慨而激动得鳞甲都在秋风中动起来。一种物在人非的意韵弥满诗句。
4答案及解析:
答案:(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3)邹忌修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丽
解析:
5答案及解析:
答案:1.A;
2.A;
3.C
解析:1.—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根据语境,应选“一帆风顺”。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冥思苦想:深沉地思索。“冥思苦想”不能做定语,所以选“呕心沥血”。鸿篇巨制:
规模宏大的著作。长篇累牍:指篇幅很长的文章。“长篇累牍”含有贬义,此处应选“鸿篇巨制”。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艰苦。根据语境,
应选“苦心孤诣”
2.B.不合逻辑,将“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和
“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位置颠倒。C.成分残缺,在“需要”后加“备尝”。D.成分残缺,在“要”和“长时间”之间加“面对”
3.根据括号前面的陈述句式结构,应选C
6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通读文段和供排句可知,⑥与横线前的句子联系紧密,且能引出下文的诗句,故应为首句,诗句在③与④中选择,据此可排除C、D两项.分析供排句可知,应是曹雪芹十年辛苦",作者、读者"十年同路",据此可排除B项.
7答案及解析: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表达应用能力。解答本题时,人生如书,这句话是个引子,引出写作的方向一人生。该题在立意时,既要着眼于材料本身,也要联系当下的社会实际。“有人说,要经常回头翻翻,这样你会懂得更多,这代表种反思与成熟‘意思是我们要经常回望过去,反思自己,我们才能更进一步;也有人说,人要向前看,少翻过去的旧账,这是一种明智之举,懂得放下才能真正超越。意思是我们懂得放下才能进步。本次作文指向“人生”或“生命”,即“生命的成长’或“生命境界的提升’。如果把“人生“延伸到家、民族、社会,则属切题;如果开篇只以“人生“为引子,然后大谈国家、民族、社会,则属偏题。审题时,要把握不忘过往“向前看’与更进一步“超越”的关系,厘清其内在逻辑。
参考立意:
1.望过去,走向生命的成熟;
2.过往的成败得失,实现生命的超越;
3.放下过往的生命体验,面对未来,昂首向前;
4.不管是回望过去还是走向未来,其目的是促进生命的成长,生命境界的提高。2019-2020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单元测试AB卷
第七单元A卷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曹雪芹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杈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因问:“下雪了么?”地下婆娘们道:“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宝玉道:“取了我的斗篷来不曾?”黛玉便道:“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去了。”宝玉笑道:“我多早晚儿说要去了?不过拿来预备着。”
……薛姨妈便令人去灌了最上等的酒来。李嬤嬷便上来道:“姨太太,酒倒罢了。”宝玉央道:“妈妈,我只喝一钟。”李嬷嬷道:“不中用!当着老太太、太太,那怕你吃一坛呢。想那日我眼错不见一会,不知是那一个没调教的,只图讨你的好儿,不管别人死活,给了你一口酒吃,葬送的我挨了两日骂。姨太太不知道,他性子又可恶,吃了酒更弄性。有一曰老大太高兴了,又尽着他吃,什么日子又不许他吃,何苦我白赔在里面。”薛姨妈笑道:“老货,你只放心吃你的去。我也不许他吃多了。便是老太太问,有我呢。”……那李嬷嬷听如此说,只得和众人去吃些酒水。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温暖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颭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
黛玉磕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两阵罢了。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睬他。……
说话时,宝玉已是三杯过去。李嬷嬷又上来拦阻。
宝玉正在心甜意洽之时,和宝黛姊妹说说笑笑的,那肯不吃。宝玉只得屈意央告:“好妈妈,我再吃两钟就不吃了。”李嬷嬷道:“你可仔细老爷今儿在家,提防问你的书!”宝玉听了这话,便心中大不自在,慢慢的放下酒,垂了头。黛玉先忙的说:“别扫大家的兴!舅舅若叫你,只说姨妈留着呢。这个妈妈,他吃了酒,又拿我们来醒脾了!”一面悄推宝玉,使他赌气;一面悄悄的咕哝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那李嬷嬷不知黛玉的意思,因说道:“林姐儿,你不要助着他了。你倒劝劝他,只怕他还听些。”林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定。”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你这算了什么。”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薛姨妈一面又说:“别怕,别怕,我的儿!来这里没好的你吃,别把这点子东西唬的存在心里,倒叫我不安。只管放心吃,都有我呢。……”因命:“再烫热酒来!姨妈陪你吃两杯,可就吃饭罢。”宝玉听了,方又鼓起兴来。
(选自《红楼梦》第八回,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艾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玉见到黛玉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就问
“下雪了么”,这句描写,一方面暗示下雪时黛玉的穿着,另一方面又表明平日宝玉对黛玉的关注和细心。
B.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往往富有潜台词,如黛玉“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中,
“他”表面指紫鹃.实际指宝钗;“我”表面指黛玉自己,实际指宝玉。
C.“黛玉磕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一句,属动作和神态描写,一个“笑”字写出了黛玉对众人劝宝玉不要喝冷酒时各种表现的冷眼旁观,表现出她的嫉妒心理。
D.选文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通过各自的语言凸显出来,如从宝钗劝宝玉、说黛玉的话中可见其明理和圆通。
2.林黛玉到梨香院,一看到宝玉,就说“我来的不巧了”,黛玉觉得是自己打扰了宝玉吗?请简要分析。
3.薛姨妈、薛宝钗、李嬷嬷都反对宝玉喝(冷)酒,他们的理由是什么?三人劝宝玉的动机各是什么?请分别概括回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秤匠师
李世营
冷寂了多天的孙记制秤作坊终于忙碌起来。
老匠师默默地用手钻在浸泡打磨好的秤杆上打着星花,把一截截细铜丝嵌进去,钉星、割断、锤实、打磨,然后又把一截截细铜丝嵌进去,钉星、割断、锤实、打磨。阳光下,秤上星花里的一个个铜丝,就成了一个个闪亮的秤星,炫射得老孙头的眼也发出熠熠的亮光。
“爹,这单生意一下可以挣万把块呢,有多少年没这样的好生意了!”约秤的小秤匠看起来很兴奋,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老匠师仍然不作声,默默地铆着他的星花。
“忙过这单活,我想到外面看看。”小秤匠接着又说。
老匠师猜得懂小秤匠的心思:作坊的生意一日不如一日,儿子早想去镇外的世界闯一闯。
老匠师依然虔诚地铆着他的星花。秤杆上的星花一旦铆差一丝一毫,整杆秤就废了,尤其是那颗定盘星,犹如杆秤的心,是杆秤的魂。
小秤匠抬起头,露出一丝不易觉察到的笑容,狡黠地看看老秤匠,也默不作声,双手依旧熟练地用“叨子”测盘星、标星花。
老匠师是镇上有名的“孙记”制秤作坊的大掌柜。据传孙氏先祖曾遇一不法粮商,欲在秤头上玩伎俩,制作黑心的“吃客秤”牟取暴利。但孙氏先祖不为重金所惑,不被威逼所惧,甚至不惜自残双手来维护作坊的信誉。孙记制秤坊由此盛极一时,享誉周边数百里。
小镇上的商贸交流,从不用电子秤,一直沿用传统的杆秤。小镇的商户尤爱用“孙记”杆秤来做买卖,是因为孙家从不做昧良心的“吃客秤”。小镇临山依水,以种植采集山药为业,药材生意特火,火了几辈人了,老一辈们归结为一个“诚”字,以诚待商,以诚会商,以诚经商。外地客商乐意到小镇购置药材,是因为小镇的人做生意厚道,从不缺斤少两,欺诈宾客。周边的乡亲们和来往的客商信得过的,还是小镇有名的“孙记”杆秤。
不久前老街扩建,外地来的王老板,看准了小镇的商贸市场规则和人脉,更看上了“孙记”杆秤的信誉。他要在镇上建一个药材和山果批发市场,就找到了老匠师的儿子,私下商谈好久,按其提供的规格,出高于10倍的价钱订制了50杆大秤、50杆中秤、50杆小秤。作坊内,父子二人之间仍是沉默,寂静的空气里流动的,只有打钻、铆星花和打磨的声音。突然,沉默的老秤匠皱起了眉头,拿过一个秤杆,用“叨子”测测定盘星,然后又拿一个,接着又拿一个……
老匠师在秤杆的定盘星上,发现了儿子鼓捣的“猫腻”。老匠师的眼神瞬时变得异样地呆滞而浑浊,脸黑得吓人。他陡然站起身,用两双粗大的手,抡起身边的铁砧子,狠狠地砸了下去……
夜里,听着儿子隔壁炕上嘤嘤的哭声,炕头上的老匠师,翻来覆去睡不着,他起身,取过好久没抽过的旱烟袋,坐在炕头,吧嗒吧嗒猛抽几口。他看看窗外,夜空星星点点:世界这么大,明天是该让儿子出去闯一闯了!他掐灭旱烟,在大炕上磕巴磕巴烟嘴,起身出门。
第二天,老匠师送儿子出镇。临行,他拿出一把精致的准星秤送给儿子,告诉儿子:不管世界有多大,你能够走多远,这杆秤,都要随身带着。人有良心,秤有准星,做人,什么时候都要秤平斗满。
头天夜里,老匠师用上等的楠木连夜赶制了这杆精致的准星秤,杆秤上的两个醒目的金字:“孙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炫目,直炫得儿子的双眼泪盈盈的。
那天夜里,听着老子在院子里钻星打磨的声音,翻来覆去睡不着的儿子,半夜偷偷溜出屋子,将老匠师劈断的一百五十杆杆秤,全部扔到了小镇后山的山崖里。
(原载于2016年2月25日《中老年时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在曲折含蓄的故事情节中,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多角度地塑造了小镇里的秤匠师父子形象,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B.小说运用补叙的写法叙写了孙记杆秤世家的历史渊源、面临的新的社会现状,这些内容都交代了小说的写作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C.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夜里老匠师取出旱烟,“猛抽几口”“掐灭旱烟,在大炕上磕打磕打烟嘴”等细节,表现出了他打定主意要让儿子出去闯一闯的果决。
D.“听着老子在院子里钻星打磨的声音,翻来覆去睡不着的儿子,半夜偷偷溜出屋子,将老匠师劈断的一百五十杆杆秤,全部扔到了小镇后山的山崖里”,这表现出小匠师知错能改的特点。
2.老匠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写到老匠师送儿子出镇,故事情节已经完整,作者却增加了最后两段,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哀郢①二首(其二)
陆游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②真同下阪轮。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③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注】①哀郢:本是屈原《九章》中的篇名,陆游借以为题。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附近。②徂岁:言岁月流逝。下阪轮:下坡的车轮。③章华:指章华台,楚国离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说荆州十月已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了,接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时光的流逝比作下坡的车轮。
B.颔联紧承首联,由岁月轮转联想到人事代谢,感叹有很多像屈原一样被放逐的人,但也认为天地不会困住有壮志的人。
C.颈联意境苍凉而悲壮,抒发了诗人心中那无法排解的报国无门的孤独、怨愤、惆怅、苦闷,深化了颔联的悲情。
D.这首诗首联和尾联皆写景,遥相呼应,思路缜密,结构严谨;中间两联直抒胸臆,感情浓郁,情因景而发,主旨鲜明。
(2)诗的尾联勾画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具有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简要分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以荷叶、莲花为衣裙,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了他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2)《诗经?氓》中,女子把婚期延迟到秋天,是因为
“___________”。回顾婚姻生活,自评没有差错,可是对方“_________”,行为没有准则,三心二意。
(3)《赤壁赋》中侧面描写客之箫声悲凉幽怨、凄切婉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经典是在古今中外__________的书籍中淘洗出的精品,经受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审视和____________。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
近日,《2019新时代上海大学生经典阅读指数报告》在上海发布。数据显示,大学生经典阅读的范围比较狭窄,(
)。其次是经典阅读愈加浅层化。具体表现为“快餐式”和“功利式”的阅读,人们越来越不愿认真、耐心阅读,而转向浏览网页式的跳读、扫描和捕捉,经典往往被读得__________。最后是缺乏经典阅读的氛围。学校教学重知识传授和技能掌握,轻人文陶冶,使得校园缺乏人文内涵。同时,家庭普遍缺乏读书氛围,不读书、读书少的家长不在少数。针对这一现象,专家指出,经典不是死的___________,它是有着强大活力、能参与到当代文化建构并深刻影响到人类灵魂的文化遗产。人们从经典中不仅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使个体产生归属感或成就感,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进取的力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浩如烟海
诠释
支离破碎
标本
B.汗牛充栋
解释
支离破碎
标本
C.浩如烟海
诠释
分崩离析
范本
D.汗牛充栋
解释
分崩离析
范本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尽管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已不足三成,而从来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的有三至四成
B.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尚不足三成,而有三至四成的学生从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
C.竟然有三至四成的学生从来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不足三成的学生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
D.从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的学生有三至四成,况且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也不足三成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从经典中不仅获取知识,更获得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进取的力量,使个体产生归属感或成就感。
B.人们不仅从经典中获取知识,更获得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使个体产生归属感或成就感,为个体提供进取的力量或心灵上的抚慰。
C.人们不仅从经典中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进取的力量,
使个体产生归属感或成就感。
D.不仅人们从经典中获取知识,更获得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使个体产生归属感或成就感,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进取的力量。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当年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后,曾在题诗中写下这样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读过《红楼梦》的人,自能体会诗中的悲凉意味。
②是的,没有作者、读者的一路同行,我们怎能在这漫漫长路上走到今天?
③“字字看来皆是情,十年同路见真心,
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⑤今天,编者如果学着曹雪芹写诗的话,最想说的是:
A.④①⑤③②
B.③①②⑤④
C.①③⑤④②
D.④①③⑤②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不小心摔碎一把小茶壶。这把小茶壶跟随她多年,是她的一件心爱之物。所以,壶碎令她心痛。但是,新凤霞马上安慰自己:“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得马上赔自个儿一把壶!”于是,新凤霞不再责怪自己,扔掉碎壶,迅速上街,买了一把更加漂亮的小茶壶赔给自个儿。新凤霞把新壶摆在原处,禁不住露出舒心的微笑。这件小事体现出的是一种“与自己讲和”的智慧。但巴金又说:“那些总是与自己的现实处境讲和的人,他的灵魂也不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不是,而是心生醋意。黛玉与宝玉两人关系亲密,现在看到宝玉和宝钗亲密坐在一起玩乐,当然不是滋味,但又不能不掩饰这种情感,所以说出这句话,以此讽刺。
3.①薛姨妈的理由:喝了冷酒,手会打颤,影响写字。动机:长辈对晚辈的疼爱。
②薛宝钗的理由:酒性最热,热喝下去发散得快,不像喝冷洒易凝结伤身。动机:细腻的体贴关心。
③李嬷嬷的理由:老太太不让宝玉喝酒,若自己失职管不住宝玉,自己又要挨骂了。动机:害怕主子责备自己。
解析:1.“表现出她的嫉妒心理”错误,“笑”这一动作和神态描写是黛玉对宝钗的劝说和宝玉的听话的反应,并未表现出她的嫉妒心理。
2.解答这道题,可以联系小说中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之间的人物关系、选文中提供的情景——宝玉和宝钗正在吃酒聊天以及后文的对话内容等来分析可看出黛玉的醋意。林黛玉本就性格敏感、要强,所以一旦吃醋就忍不住说些话讽刺对方。
3.解答此题,第一问可概括回答,第二问可根据他们与宝玉的关系及各自说的话两个角度考虑。一场酒宴,分别展现不同身份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薛姨妈是长辈,当然要尽长辈的责任,要疼爱晚辈。薛宝钗既要帮助母亲劝说客人不吃冷酒以免伤身体,又因关心体贴宝玉便劝他不要饮酒。李嬷嬷是下人,害怕受主子责备而劝宝玉不要喝酒。
2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①有工匠精神,手艺精湛。老匠师制秤过程一丝不苟极其认真,发现定盘星上的问题后,一个个加以检查校正。
②为人诚信,不贪钱财。多年来凭借诚信经营享有盛誉;当生意冷清时,也绝不为了暴利制作“吃客秤”。
③父爱深沉,教子有方。当发现儿子的“猫腻”时,没有呵斥责罚,而是亲手砸毁了所有杠秤,并制作精致的准星秤用来警戒孩子。
④思想开明,理解孩子。他理解儿子想要去镇外闯一闯的心思,深思熟虑后决定成全孩子。
3.①人物形象上,展现了父亲的用心良苦和儿子知错能改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②思想主旨上,从表现老匠人坚持职业操守,到展现父子俩传承了为人处世要坚守良知底线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③情节内容上,补充交代了夜里秤匠师父子对这一事件的反思,使情节更完整,更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④结构上,结尾秤杆上的金字“炫得儿子的双眼泪盈盈的”与开头“炫射得老孙头的眼也发出熠熠的亮光”形成首尾呼应,暗示了儿子的真心悔改,体现了父子之间无言的精神传承,增强了文章的含蓄美。
解析:1.A项考核手法,B项考核结构,CD项考核情节,其中C
项,“表现出了他打定主意要让儿子出去闯一闯的果决”错误,从文中来看,“取出旱烟,猛抽几口”表现的是老匠师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这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目,可先梳理文章的情节,然后根据情节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可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对该人物的评价等进行概括。答题时先答出形象特征,然后再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本文综合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方法多角度地塑造了老秤匠的形象,可抓住文中“老秤匠依然虔诚地铆着他的星花”“老秤匠在秤杆的定盘星上,发现了儿子鼓捣的‘猫腻’。老秤匠的眼神瞬时变得异样而浑浊,脸黑得吓人。他陡然站起身,用一双粗大的手,抡起身边的铁砧子,很狠地砸了下去”“世界这么大,明天是该让儿子出去闯一闯了
”“头天夜里,老秤匠用上等的楠木连夜赶制了这杆精致的准星秤”等细节内容来概括分析。
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这是一道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目,可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和主旨等角度作答。
3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尾联勾画出一幅荆榛满地、霜露侵袭的惨淡的废城景象。
意蕴:尾联上下两句通过郢都古今盛衰的强烈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故土沦丧的痛惜;
尾联借景抒情,眼前之景的惨淡,透露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与孤独。
解析:(1)【选项分析】“但也认为天地不会困住有壮志的人”理解有误,诗歌中的“天地何心穷壮士”是一个问句,是在质问天地,为什么要让壮士困厄。
(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4答案及解析:
答案:(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2)子无良媒
,士贰其行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
5答案及解析:
答案:(1)A;(2)B;(3)A
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排除法。先看第一空:“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前者侧重种类多、数量大,后者侧重藏书数量大。此处形容古今中外的书藉种类多、数量大,用“浩如烟海”更恰当,据此可排除B、D两项。再看第三空:“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体;“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此处形容经典被零散地阅读,用“支离破碎”更恰当,据此可排除C项。故选A。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前文“大学生经典阅读的范围比较狭窄”可知,接下来要补充的内容应该是大学生读了什么书,应先介绍读了哪些方面的书,再说不读哪些方面的书,据此可排除C、D两项。A项,“尽管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已不足三成”的意思是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现在没有三成了,强调学生数量减少,而此处的语境强调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人数少,并没有减少的意思,所以用“尚不足三成”更符合题意,据此排除A项。
故选B。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橫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人们”与“精神”主宾不搭配,应将“是”改为“获得”;二是语序不当,“使个体产生归属感或成就感”与“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进取的力量”应互换位置。故选A。
6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这是一个议论性语段,议论的话题是《红楼梦》题诗中的两句诗即④。从诗句说开来,应先谈读过《红楼梦》的人对此的体会即①,
然后由这两句诗联系今天,引出最想说的话即⑤,写出今天对曹雪芹和《红楼梦》的感受即③,以及对作者与读者一路同行的看法即②。
7答案及解析:
答案:
“抬杠”与“和解”
人到底应不应该和自己和解?我想,得出这道题的标准答案的难度,绝对不会小于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因为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给出不同的答案,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可能给出不同的答案。
一般人认为,如果生活的条件好一些,处境顺利一些,往往容易跟自己和解,殊不知有人却反其道而行之。
比如我们熟知的陶渊明,做上了县太爷——彭泽令,得五斗米的俸禄,衣食无忧不说,还有升迁的机会,他本来是可以高高兴兴地继续干下去,即使遇到些许不顺心的事情,和自己和解一下,也就过去了。然而当得到上级领导要来视察,需要自己做好恭迎的准备的通知时,他断然脱下官服,留下官印和一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纸条,驾一叶扁舟,回故乡去了。那个时候,你去问陶渊明,人应不应该和自己和解?他的回答一定是一个“不”字。
回故乡以后,为了生生所资,过上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苦日子。这样的生活状态跟昔日相比,哪个更舒服一些?那简直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昔日那位不肯跟自己和解的人,却不再跟自己过不去了,他不但不再跟自己抬杠,找茬,而且居然在这苦中寻出了乐趣,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这时候如果有人问他,人应不应该和自己和解,他的回答肯定是:为什么不呢?
在世俗的眼中,陶渊明这一辈子亏了,亏大发了。然而,他的好朋友们理解他,送给他靖节先生这样的谥号;他的后人们理解他,拿他的文章来教育后生学子。所以直到千年后的当今,我们还在诵读他的《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试想,如果陶渊明没有当初的找茬和后来的和解会是怎样?没有当初的找茬,他也许一辈子衣食无忧,但绝不会有大量的美文存世;没有后来的和解,他身在田园,心却旁骛,怎能体悟到田园中的乐趣?
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当下,如果从物质生活的角度来看,那些背井离乡出去打拼的人,他们的生活条件也许并不比固守在家乡的同龄人差,所不同的,仅仅在于他们比较喜欢跟自己抬杠、找茬,所以去了传说中的大都市。转了一圈回来,有的腰缠万贯,有的依然囊中羞涩,但过完了春节,其中的绝大多数还是购买了远行的车票。你说他们是在抬杠还是在和解?这个时候,他们的行动已经不能简单地用抬杠与和解来解释了:从一个角度来看,他们仍在抬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却是在和解——在跟过去抬杠的结果和解。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人的一生,完全抬杠或完全和解是不可能的,有时抬杠有时和解是正常的。该抬杠的时候抬杠,以寻找新的途径;该和解的时候和解,以领悟生活中的美好。
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对立统一的二元关系型材料。考生首先要考虑材料所针对的主要对象,即生活处境,对应到现实生活中,可具体为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等。然后考虑二元关系的两个组成部分,然后是自己的两种态度:“和自己讲和”和“与自己的现实处境不讲和”然后得出自己的立意:从新凤霞的做法出发,可以立意为面对人生的困境,要改变自己的心境,即善于随遇而安,自我调节。要面对现实理性处理;从巴金的话出发,可以立意为面对人生的困境,要勇敢与之斗争,不屈服,命运才会掌握在自己手中。做好是二者的结合,小事可以放下,大是大非绝不屈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