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文档属性

名称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5-09 11:5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学校:长潭中学 主讲:於为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记住郑和下西洋首次出发的时间、地点和最远到达的地区,了解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史实和我国华侨对开发南洋的贡献。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讲述法、图示法、比较法、讨论法、启发法等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全面、一分为二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郑和下西洋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品质。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感悟到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与交流可以促进国家发展,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
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图文导入法
教师活动
1、教师多媒体展示:《郑和下西洋》油画。
2、请学生阅读:郑和“观夫海洋”起头一段,可请一名同学谈图文给自己的印象。
3、图片欣赏:屏幕显示南京郑和纪念馆、泰国三宝庙等七幅图片,引入本课正题。
4、教师提问:为什么国内外会有如此多的郑和遗迹?人们至今还在纪念他吗?
学生活动
1、观察油画。
2、观看图文信息,进行发言。
3、欣赏郑和遗迹图片。
4、引导学生思考进入新课程学习。
二、课程设计:
1、郑和下西洋
教师安排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预习:郑和下西洋。
教师屏幕显示:明成祖、郑和人物像。
简介郑和及明成祖。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条件
关于目的:教师说明。
关于条件:教师讲授四点内容。
(4)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显示航海路线,讲述下西洋概况。
(5)观看两图片:郑和行香碑
郑和铸造铜钟
提问:两张图片的介绍有何共同点?
郑和下西洋途中有何困难?
(6)教师展示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4枚。
认识:郑和下西洋乃和平之旅。
(7)屏幕展示:
郑和下西洋同哥伦布、达伽马航海比较。
引导学生了解情况,归纳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8)郑和下西洋促成的经济文化交流
教师显示郑和下西洋促成的经济文化交流(成果)。
请同学们快速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了解郑和与明成祖有关情况。
查找教材简要回答。
学生多角度归纳概括。
阅读教材P67大字首段,
然后回答问题。
寻找图片介绍中的共同点,学生思考作答。
直视屏幕,由邮票画面得出结论。
参看比较表。归纳概括。
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学生了解经济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深入思考。
(9)思考探究:
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历史意义?
你怎么理解?
(10)交流讨论:
郑和下西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你发表看法。
学生发言后,教师进行必要补充。
2、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疑问设置:
南洋的位置在哪里?请回答其地理范围。
中国人早在什么时候便有人到南洋谋生?
华侨在南洋的分布情况如何?屏幕显示分布图。
(2)提问:华侨对南洋开发做了哪些贡献?
3、西方传教士的东来(自学内容,自主学习)
教师显示利玛窦的人物像及其坟墓图片。
简介利玛窦生平。
(2)提问环节:
16世纪晚期来华并为沟通中西文化做出贡献的传教士有哪些?
利玛窦、汤若望的贡献有哪些?
西方传教士东来有何影响?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阅读教材P67大字二段,然后谈谈自己的理解。
思考讨论后,分小组作答,每个小组回答一点,作答内容不能重复。
翻看教材P68,作答。
查看教材。
参看屏幕。了解情况。
在教材上用横线标出。
学生走近传教士利玛窦,了解其相关情况。
速读教材P69小字首段,
学生抢答。
速读教材P69小字二段,请两学生分别作答。
速读教材P69小字末段,学生荐人作答。
4、学习与探究
(1)教师设置:单项选择题:共4道题。
(2)教师命制:材料分析题:一道。
显示材料:郑和下西洋的遗憾与启迪。
教师待学生思考讨论后,进行提醒引导,显示解答思路以及答题要点。
(3)课外作业布置:
作业题目:仿制郑和下西洋示意图。
提示学生参照教材P67航海路线图。
5、本课小结
教师讲述,回顾所授内容,结束本课,下课。
三、板书设计: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1、郑和下西洋
2、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3、西方传教士的东来
4、学习与探究
5、本课小结
每组学生回答一题。
全体同学快速阅读材料内容,了解其主要观点。
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讨论,核对所答要点。
课外动手操作,下节课讲课前检查。
学生倾听,下课休息。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