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知识讲解与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0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知识讲解与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2 15:3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备战2020年中考课内外文言对比阅读知识讲解及其练习
比较阅读试题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考生的阅读视野.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深入思考,更深刻地把握材料的本质特点.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拓展、创新和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因此,这一题型最近几年在中考中非常盛行,受到出题者的青睐。因此笔者针对这一题型,进行了归纳探究。
一.考点透视
文言文的比较阅读是通过阅读提供的两篇文言文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综合阅读能力和比较辨析能力。期中尤以一课内一课外的比较阅读较为常见.
二.知识讲解
选文一般以“文段”形式出现。纯说明或写景的文段入选的可能性不大,多以指向道德情感,突出人文性,尤其是爱国诚信、敬老爱幼、团结友善的为主。多为两个,偶有三个。选取的课外文段之间一是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作者、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顺序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之处;二是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求异,或异种求同。多为浅显的文言文。
三.检测要点
一般而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
1.理解重点字词。涉及通假字、重点实词和常见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侧重考查相同字词在不同文章中意义与用法上的差异。
2.翻译重点句子。多在两文中各找一个句子由考生用现代汉语写出该句的意思,
3.理解选文内容,并进行初步的分析。或整体概括选文内容,或比较选文的异同。
4,比较选文写作手法的异同。有的考查学生对选文写作特色的把握,有的考查选文写法上的异同。
5.分析选文主题,比较主题异同。比如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比较分析人物形象。如文中人物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7.判断语句的朗读节奏或断句。如判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
四.技巧点拨
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人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做题的基本步骤是:
1.初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其主要内容。先浏览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析其关系.以求更准确地理解。
2.落实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如在回答词义、句意及用法时,要从与之相关的语句分析和试题的考查点人手.找准答题的切入点。同时要注意文段的出处、注释、备选备答项的相互联系,寻找突破口.这样可以化难为易.事半功倍。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解答时只要努力通过回忆和运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绝大部分题目都能迎刃而解。
按照题目要求,把比较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1)比较主旨情感异同:
1.正确翻译句子,对文章整体有个认识。
2.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所做之事及文章内容等方面的分析,得出启示或总结道理。
3.把结论与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写出答案。
(2)比较写作手法的异同:
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作用,其次要明确常见的写人叙事的手法,答题的基本形式是:使用了……形象的
写出了……
突出了……
主旨。也就是从“写法”“好处”“内容”“主旨”四个方面组织答案
(3)比较人物系形象异同
从正面描写入手:人物的具体事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文段中简介的人物特征概括语句等。从侧面描写入手:第三者的语言(评价),作者的评论等。
(4)比较文章内容的异同:整体把握,在准确理解句、段、篇含义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具体分析:在归纳作者内容要点时,首先要把握文意,筛选提炼信息。记叙类文章要明确“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写景类文章,要指出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
五.典型例题
例1【2018年中考安徽卷】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
【乙】
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2)小惠未编
(3)必以信
(4)必以情断之
(5)智虽弗及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是则可矣。
17.【甲】【乙】两段文字刻两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________。
18.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答案】
15.(1)参与
(2)通“遍”,遍及,普遍
(3)实情
(4)代指案件、案情
(5)够,达到
16.(1)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这就能(开)战了。
17.(1)对话(语言);
(2)对比
18.①鲁庄公任人唯贤
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解析】选自《左传》
作者:左秋明
年代:春秋时期
15.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徧”通“遍”是普遍,遍及;“间”是古今异义词,“参与”的意思;“之”事代词,指案件。
1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鄙”谋两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是、则、可”是赋分点,注意补写省略内容,翻译做到信、打、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7.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的描写方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两篇文章都使用了人物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的。【甲】文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技法。把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把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据此理解,概括填写作答即可。
18.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在整体感知两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概括作答。作答时,可从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身上的优点来分析。鲁庄公虽愚,但他最终能明白“取信于民”的道理,也能做到任人唯贤。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通过对话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在作战中又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这些是长勺之战最终取胜的原因。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六.经典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其水尚奔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颓垒⑨,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注】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浑洪:水势浩大。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⑨浚(jùn)波:大的波浪。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沿溯阻绝

)(2)哀转久绝


(3)河中漱广

)(4)窥深悸魄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4.侧面描写是【甲】【乙】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甲文:
乙文:
5.【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战国策·齐策》)
1.用“/”给下面句子标出停顿。(标一处)




耶?
2.解释下列下划线的词。
(1)七里之郭

)(2)委而去之


(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4)使者不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苟无民,何有君?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
的治国理念,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
句,语言气势磅礴;【乙】文则大量运用
句,语气强硬,不容置辩。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通“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是(

A、为乡邻之/所贵B、为乡邻/之所贵C、为乡邻之所/贵D、为乡/邻之所贵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渔人甚异之

)(2)时或完酒,亦雅咏不辍


3、翻译下列句子。
(1)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4、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答:
5、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弦徽,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
 策:(
)②其真无马邪
其:(

③臣闻古之君人
闻:(
)④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潭西南而望B、中峨冠而多髯者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学而时习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答: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答:
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答:
(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③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
②即:假如
③下人:迁就他人?
1、请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三处)



















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
兼:同时
B、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施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恩?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4、翻译句子。
①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5、下列对【甲】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6、下列对【乙】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B、公孙仪能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说明公孙仪知道自己大权在身,才能有“受鱼”的机会。“受鱼”,将使自己能正确执法而不“枉法”。
C、文中“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表明了公孙仪的观点。
D、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六)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
【乙】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选出对下列文言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

A、门庭若市(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指人多)
B、年谷丰稔(谷物丰收)
C、面刺寡人(当面指责我)
D、穷兵黩武(用尽兵力来炫耀武力)
2、选出下列对加点文言虚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A、虽欲言(虽然)
皆朝于齐(向)
B、意犹不足(还)
遂致亡灭(于是)
C、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怎么)
乃下令(于是)
D、燕、赵、韩、魏闻之(代词,代这件事)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助词,的)
3、用
/
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荣。
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答:
(2)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答:
5、【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
。(用自己的话表述)。
(七)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①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及来筠州②,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③,解羁絷④,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⑤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⑥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节选自苏辙《东轩记》)
【注】①颜子:颜回。孔子的弟子。②筠州:今江西高安。③尘垢(gòu):尘世的污秽。④羁(jī)絷(zhí):束缚。⑤劫:约束、阻碍。⑥斗升之禄:小官的微薄薪禄。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龙则灵
灵:________②惟吾德馨
馨:________
③谈笑有鸿儒
鸿:________④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
尝:________
⑤人不堪其忧
堪:________
2、根据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之”。
之的常见用法:A、充当代词;B、相当于助词“的”;C、助词,用于标明前置宾语;D、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何陋之有

)②无丝竹之乱耳


③无一日之休

)④自放于道德之场


⑤而事每劫而留之

)⑥不肯求斗升之禄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
②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
答:
4、【甲】文中,刘禹锡居陋室却不以为陋的原因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乙】文中,颜回居陋巷却“
”(用文中原句回答)。
5、请简要概括【甲】【乙】两文均表现了刘禹锡与颜回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的自称。⑤师:学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1)下车引之

)(2)陈太丘与友期行


(3)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4)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答:
(2)弱者抚之以仁
答:
3.【乙】文中,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答:
4.揣摩【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子,分析两文中陈元方答语的异同。
答:
参考答案(一)
1.【答案】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弄懂大意。断句总则: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断句。本题“浮”动词,主语承前省略,故前面停顿;“非”句首否词,且“非驷马之追也”意思完成,故前面停顿。
2.【答案】(1)逆流而上
(2)消失
(3)冲击,冲荡
(4)看,望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意义,一般要联系语境推断,将各个选项的解释代入原文,看是否合理。再者还可通过其在文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本题结合语境即可做出分析。
3.【答案】(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2)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翻译时需要注意以下词语的含义:①“虽”
“以”
“疾”;②“交冲”
“素气”
“云浮”

4.【答案】甲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作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作用:突出三峡秋景的萧瑟、凄凉的特点。乙文:“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先掌握文章整体内容,结合相关材料分析写作手法,同时结合手法的表达效果明确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本题甲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作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乙文“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
5.【答案】示例:①相同点: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不同点:甲文中除了写出夏水急、大的特点外,还写出了春冬之水清静(清澈)的特点。
【解析】此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先掌握文章整体内容,根据事件掌握人物特点,然后回到原文中找出但按所在语句,筛选概括,不可重复。本题相同点都写了水有急、大的特点;不同点甲文还写出了春冬之水清静(清澈)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1.【答案】岁/亦无恙耶?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等,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收成好么?(收成有问题么?)。“岁”做主语。因此,按照题目要求,结合语言习惯,这句话的停顿为:岁/亦无恙耶?
2.【答案】(1)外城;(2)放弃;(3)派,派遣;(4)说,同“悦”,偷快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这里要注意“说”是通假字。
3.【答案】(1)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2)如果没有百姓,哪里还会有国君?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常考题。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这里应注意“得道者”“苟”等关键词的理解。
4.【答案】以民为本,重视民众排比或者对偶反问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再了解文章写作特色,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最后抓住重点段落(句子)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通过分析可知,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以民为本,重视民众的治国理念,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排比或者对偶句,语言气势磅礴;【乙】文则大量运用反问句,语气强硬,不容置辩。
(三)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要根据意义来划分停顿。可先根据语境,把句子翻译一下,分析句子有几层意思,哪些地方应该停顿,再在原话上划分节奏。
2、【答案】(1)对……感到惊异。(2)停止。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此题注意“异”是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3【答案】(1)(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豁然开朗。
(2)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又何必非要在琴上弹奏出音乐呢!
【解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几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豁然”“但”,反问语气,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4、【答案】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解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展现的是一派和平安宁、富足安乐的生活,强烈反差是写贫穷、衣不蔽体的生活。故答案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5、【答案】不是,他只是做出抚琴的样子。体现了他无拘无束、自然率真的个性,面对贫困,依然自得其乐等。
【解析】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何必非要(在琴上)抚出美妙的音乐呢!因此他只是做出抚琴的样子。体现了他无拘无束、自然率真的个性,面对贫困,依然自得其乐等。
(四)。
1、【答案】①鞭打;②表示加强诘问语气;③听说;④用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这里注意“策”的解释。
2、【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文言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字词的含义。“而”常见的用法有: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为...所以...”;⑤表修饰(方式、状态);
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例句中的“而”表示转折,可译为但是。A.连词,表修饰。故A不合题意。B.连词,表并列。故B不合题意。C.连词,表转折。故C合题意。D.连词,表并列。故D不合题意。
3、【答案】①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注意:骈死、以、且、况的解释。
4、【答案】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两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中“千里马”的命运,然后再比较不同即可。阅读《马说》,从“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中可知,“千里马”没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阅读《千里之马》,从“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中可知,“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五)1、【答案】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停顿。先翻译句子,看看有几次停顿。翻译: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停顿很明显。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解:C项意思是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加:好处。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舍:舍弃;房舍B.生:生命;学生C.两个“已”都是停止的意思。D.于:对于;在。所以选C
4、【答案】①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②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呢?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①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加:好处。
②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呢?嗜:喜欢吃。何:为什么。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孟子认为,人们不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如果接受了,那不符合“礼义”。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公孙仪知道做人要知轻重,明得失,晓利弊,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并能清醒自律,廉洁奉公,明白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所以他发做法是不接受鱼,不枉法。
【乙文翻译】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时因为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弟对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何故?”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我爱吃鱼,这时候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
(六)1、【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D项,穷兵黩武,意思是竭尽所有的兵力,任意发动战争。黩,是轻率、过度使用之意。
2、【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A、虽欲言(虽,连词,表假设关系,应理解为“即使”“纵然”。)
3、【答案】夫治国犹如栽树
/
本根不摇
/
则枝叶茂荣。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等,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按照题目要求,结合语言习惯,这句话的停顿为: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4、【答案】(1)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让我听见的,可以得到下等奖赏。
(2)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的,让天下平安无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翻译时要注意“谤讥”“闻”“夙夜”“清净”的解释。
5、【答案】【甲】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善于纳谏)【乙】治国以民为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对比阅读的能力。作答此类题,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文中与人物相关的事件,再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对比,得出答案:【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治国以民为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七】
1、【答案】①神异②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③大④曾,曾经⑤能忍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注意本题中“灵、馨”属于词类活用词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2、【答案】①C
②D
③B
④B
⑤A
⑥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之”的用法的能力。“之”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之”的用法有:(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4)用作动词,到……去;(5)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6)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这里解答时,需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
3、【答案】①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②等到(我)来到筠州,每天为盐来这些琐事辛勤操劳,没有一天休息的时间。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
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本题翻译时需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乱”“丝竹”“劳”。
4、【答案】惟吾德馨
不改其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先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答题范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做题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文言文理解起来更要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做推断,做到整体感知。对于可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题目,首选用原文语句,这样更准确,意思更完整。理解文章内容,可知【甲】文中,刘禹锡居陋室却不以为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乙】文中,颜回居陋巷却“不改其乐”。
5、【答案】表现了他们安心于平常生活,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的生活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主题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刘禹锡的《陋室铭》表现了刘禹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而颜回在《论语.雍也》中就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是同样体现了他的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两文均表现了他们安心于平常生活,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的生活态度。
(八)
1.【答案】(1)拉
(2)约定
(3)称赞,赞许
(4)效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注意“法”属于词类活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2.【答案】(1)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2)比自己弱小的用仁爱去安抚他
【解析】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如这里的倒装句式,翻译时,应调整顺序,使句子完整流畅。
3.【答案】第一次问陈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陈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简要表达。第一次问陈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陈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
4.【答案】同:【甲】文,陈元方直接斥责了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的行为;【乙】文,陈元方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表达了对袁公的尊重,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两文均表现出陈元方的才思敏捷和机智善辩。
异:【甲】文的斥责言辞犀利,直截了当。【乙】文的回答委婉含蓄,八面玲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特色的理解能力。做题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分析语言特色。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做题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文言文理解起来更要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做推断,做到整体感知。结合原文分析,【甲】【乙】两文中,陈元方面对的人物不一样,所处的情境不一样,要表达的意思不一样,他所使用的语言当然也就不一样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