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
3.能够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并能够通过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
4.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文原因,并能够提出治理与保护的措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整理学习内容,使学生认识到“黄土”是黄土高原的中心事物,认识到区域的中心事物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学生
课堂学习小组(3~4人)收集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图片和生态建设资料。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导入播放《黄土高原》的一段无声录像(20秒)。教师:从录像的画面中同学们是否能够判断出录像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形区?学生:黄土高原。教师:对,从无声的录像中同学们能够认识这是我国的黄土高原,看来同学们对黄土高原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黄土高原有多大?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怎么形成了今天这种独特的外貌?现在我们就来对黄土高原进行一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请同学们重新看录像。录像:《黄土高原》: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范围。
开始播放录像时是无声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录像判断地形区,录像控制在30秒以内。
新课教师:从录像中我们知道了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板书: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教师:哪个小组能够帮助老师将录像中提供的关于黄土高原的数据整理出来?(教师提供一个表格,让学生填写数据)学生(某个小组):面积64万平方千米海拔1000~2000米黄土厚度100米,最厚可达150米教师:看来同学们观看录像是很认真的,从这组数据中我们不难证实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有人曾经形容如果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做成1米宽和1米厚的黄土墙,则能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下面哪个小组能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具体分布范围?学生(某个小组):指图8.1,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包括:陕西省、山西省、甘肃省东部和宁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教师:问:如果我们从北京出发,往什么方向走可以到达黄土高原?需要穿过哪座山脉?首先进入哪个省?学生:从北京向西穿过太行山脉可以到达黄土高原,首先进入的是山西省。教师:哪个小组的同学到过山西和陕西?能否根据所见、资料和图8.2描述黄土高原的景观特征。学生(某个小组):学生1:介绍“黄土塬”:黄土覆盖得较厚的平地,又称“黄土平台”。四周流水切割,顶面广阔平缓,面积一般在数平方千米以上,侵蚀作用微弱,是良好的耕作地区。学生2:介绍“黄土梁”:长条状的黄土高地,由两条平行的沟谷分割地面,或黄土塬被切割而成。一般长几百米至数十千米。顶面一般比较平坦。学生3:介绍“黄土峁”:孤立的黄土丘陵。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由黄土塬和黄土梁经长期侵蚀切割或黄土覆盖原来的丘陵而成。教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看了同学们收集的图片,用“千沟万壑”来形容黄土高原还真是不过分。那么这里的黄土是从哪来的呢?这种沟壑纵横的景观又是怎么形成的?有人说黄土高原是风刮来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教师:哪个小组将你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向大家汇报?学生(某个小组):通过阅读课本“活动2”提供的两份资料,我们小组同意“风成说”的观点,理由如下:第一,从图8.3“黄土形成过程示意”中可以看出,黄土的形成与我国的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是一致的。在黄土高原的北部是分部在内蒙古高原上的沙漠,如毛乌素沙漠等,在内蒙古高原的西北部是分布在新疆、甘肃和蒙古境内的戈壁。因此,我们认为黄土高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第二,从以下的证据中不难得出“风成说”的结论:1.“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这说明只有风才能将黄土均匀覆盖在不同的地形上。2.“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这说明由于风力从西北到东南是由强到弱的,因此在风的吹送下,越向东南黄土越细。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成分与所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质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戈壁、沙漠矿物成分相同。”这一点就更加说明了黄土高原的黄土不是本地基岩受侵蚀和风化形成的,是外来的,而外来的动力只有风最合适。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这些多层的古土壤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气候适宜而形成,更加证实了“风成说”。教师:这个小组的同学不但同意“风成说”,而且论证得很充分,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意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见解。教师:科学需要不断的探索,目前对于黄土高原的成因问题在科学界有着不同的认识,“风成说”得到普遍的认可,同时还需要更加的完善,希望同学们能努力学习,为科学的探索出一份力。既然“风成说”被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请同学们再来看一段录像。录像:《高土高原的水土流失》(1分钟)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教师:从录像中不难看出,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是黄土高原的最真实的写照。水土流失严重是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主要原因,事实上黄土高原已经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黄河,她的下游被称为地上河、悬河,就是因为黄河从黄土高原上带来大量的泥沙在黄河下游河床堆积而成的。为什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这么严重?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学生:三个学生配合做课本P69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关系的实验:实验一:植被覆盖很好的坡地,被雨淋后的水土流失情况(看量杯内的水量和土量)。实验二:植被破坏掉的坡地,被雨淋后的水土流失情况(看量杯内的水量和土量)。教师:(拿着实验后的两个量杯)请同学们谈谈这两个实验说明的问题。学生:说明水土流失严重是由黄土高原缺少植物保护造成的。教师:对,地表缺少植被保护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请同学们读图8.4,分析归纳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读图8.11“延安年内各月降水量”)学生(某个小组):归纳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1.自然因素(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2)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而且多暴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3)黄土本身: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2.人为原因(1)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表植被,使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2)开矿、修路不注意水土保持,使地表疏松。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图8.7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是因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的千沟万壑?还是因千沟万壑导致的水土流失?学生: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坏又会加剧水土流失。教师:对,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并且归根到底,地表植被破坏是造成这一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请同学们将下列内容填在相应的空格内: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千沟万壑
有声录像,1分钟。让学生将录像中的数据整理出来,既可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又能够加强印象突出黄土高原的特点。用实物投影将图8.1投在大屏幕上。展示学生收集的黄土高原的图片,实物投影图8.2: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峁。引导学生阅读“活动2”,寻找证据。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现是建立在不断的探索中的。将植被覆盖很好的土块和几乎是裸露的黄土块分别放在两块斜板上,倾斜角度在30°左右,再准备一个喷壶和两个量杯。
学生1: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学生2:水土流失后留下了更多、更大更深的沟谷,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还给黄河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教师:小结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但会使黄土高原变得更加支离破碎、沟壑纵横,而且会破坏土壤,造成生态的恶化。?课后反思这节教学设计充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尽可能满足八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的需要。把地理课的区域性、综合性结合生活化展示出而来,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黄土的形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这些问题由一个个的版块环节串联起来。调动动画、视频、绘画、实验多种形式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展现出来。应该说从上课的效果来看简约、高效。课件的制作想法独特,制作精心,无论内容和思路都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是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辛劳和准备。当然,只要学生能学得开心,学的出色这一切都是值得。
板图: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恶性循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