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5单元
第19课《枣儿》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翘首(qiáo)???
蓦然(mò)???
??踌躇(chóu
?chú)
B.?童谣(yáo)?
???蹲坑(dūn)??
??咀嚼(jǔ
?juě)
C.?时辰(chén)???
眨眼(zá)???
??囫囵(hú
?lún)
D.?掸去(dǎn)??
??竹匾(biǎn)???
晒干(shài)2·1·c·n·j·y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喃喃自语
???喜出望外
???无可耐何????????????????????????B.?开杯大笑
???垂头丧气?
??状如雕塑
C.?摄手蹑脚
???心事重重???
紧紧搂住????????????????????????D.?囫囵吞枣
???嫩白光滑
???跌倒在地
3.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一颗枣儿从树上落下,男孩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地走过去捡枣儿。
B.?我小时候也是个馋鬼,去村东头人家偷到一颗枣儿,舍不得吃,娘要我还人,我一急,把个枣儿囫囵(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个儿吞下肚了。
C.?踌躇(犹豫不决)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D.?无可奈何(指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地走到老人跟前,我就捡了一颗,我没有吃,给你。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关键在于领导的勤政廉洁和管理智慧。
B.?经过持续不断的环保治理、重拳出击,让我们的山变得更青了,水变得更绿了。
C.?仔细观察多彩生活,广泛阅读文学名著,适时记录生活点滴,是提高我们语文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D.?丁细牙痛胶囊的主要成分是由丁香叶、细辛组成的,因此毒副作用比较小。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刚生下时,有个算命先生正打门前经过,就给算了一卦,他命中缺“木”呢!
B.?有一回,我家枣儿也是这样骑着,只顾摘枣儿,撒尿了都不知道,竟尿了我一脖子。
C.?骗人!还有叫枣儿的?嘿嘿,叫枣儿?
D.?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21·世纪
教育网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所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提供的图书,那就是学校了。”【版权所有:21教育】
②应该认识到,阅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孩子如果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一旦离开校园,很可能把书永远丢弃在一边,这样的结果一定是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不想看到的。21教育网
③对教育来说,阅读是最基础的教学手段,教育里最关键、最重要的基石就是阅读。
④但是现在,我们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够重视阅读,尤其是延伸阅读和课外阅读。
A.?①④②③???????????????????????????B.?③①④②???????????????????????????C.?③①②④???????????????????????????D.?④②③①
7.下列有关《枣儿》剧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亲情和心灵沟通。
C.?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D.?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青壮年离开家乡,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状况。
8.孙鸿,________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1999年“中国________戏剧奖”——小品小戏奖________奖,并囊括优秀________奖、优秀________奖、优秀________奖。
9.戏剧常识填空。
舞台提示又称“________”,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________文字。内容包括剧中________,剧情发生的________、________、服装、________、________及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www.21-cn-jy.com
二、综合题
10.近日,全市各地都在开展“关爱留守学生”行动,你们学校也在行动。
(1)【老师献爱心】学校组织本校老师创办了“校园爱心辅导站”,老师们争当爱心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为本校留守学生辅导课业。校团委准备为辅导站拟一副对联,以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用理想的成绩回报老师。上联已拟好,请你拟出下联。
【来源:21cnj
y.co
m】
上联:老师奉献爱心育桃李
下联:________
(2)【同学在参与】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学校面向全体同学征集活动宣传语,你的同桌写的是“让寂寞的花朵也在春风中微笑”。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出处:21教育名师】
(3)【你也在行动】暑假中你想邀请留守学生小华到家里一起学习,你打算怎样和妈妈说?
(4)为了帮助边远贫困地区的留守学生,九年级(1)班拟开展一次有意义的爱心捐赠活动。下面是班委会向本班家长发出的邀请函,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
为响应省政府教育扶贫的号召,【甲】让更多的人踊跃地加入献爱心,帮助边远贫困地区留守学生放飞梦想,用实际行动创建和谐社会。我们南海中学九年级(1)班拟于2019年3月5日下午5:00在本班教室举办一场爱心捐赠活动。【乙】要求您准时参加!21
cnjy
com
南海中学九年级(1)班班委会
2019年3月2日
①【甲】处画线句中有成分残缺的问题,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中有用语不得体的问题,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人趴到地上,让男孩踩在自己背上摘枣儿。男孩仍摘不到,老人站起,让男孩骑跨在肩上摘。
老人:嘿嘿嘿。
男孩:笑啥?
老人:有一回,我家枣儿也是这样骑着,只顾摘枣儿,撒尿了都不知道,竟尿了我一脖子。
男孩:呀,脏死了。
老人:脏啥,尿得我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
男孩:(有些羡慕地)我从来没有尿过我爹脖子上。
(摘枣儿,塞进口袋)哟,不好,我也要尿尿了。
老人将男孩放下,男孩朝远处走。
老人:喂,过来!
男孩:我要尿尿。
老人:(指指枣树)尿树下去,给咱枣树施点儿肥。
男孩溜回树下尿尿。
老人: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有一回,放学了,直往树下奔。我以为出了啥事呢,他一到枣树底下就尿开了。撒完尿才说:“爹,我放学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男孩:(拍拍口袋)爷爷,我带回家吃。
老人:枣儿到了口袋里,就想回家了。
男孩:(低声地)……我在等我爹。
老人:爹嘛,天天回来的,急什么。
男孩:不,我爹他——
老人:他怎么?
男孩:我爹兴许今天能回来。
老人:那你急啥?来——(拉着不大情愿的男孩到匾子前,拿起一颗枣儿给他)
男孩:(接住,看枣)爷爷,这熟枣儿和你一样。
老人:和我一样?
男孩:和你脸一样,皱巴巴的。
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拿起熟枣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男孩:我要。(抓一把枣儿)我带回家去,给爹留着。(转身欲走)
老人:又是爹呀爹的,快坐下吃。吃枣儿急不得。
老人拉男孩坐,男孩不肯。
老人:(对男孩)咱们学猫叫?(见男孩摇头)咱们学狗爬?(见男孩摇头)咱们过家家?(见男孩摇头)那,爷爷给你讲故事。21cnjy.com
男孩:(怀疑)爷爷有故事吗?
老人:爷爷的故事三天三夜讲不完。
男孩:哇,我最喜欢听故事了。爷爷快讲。(老实地挨老人坐下)
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儿。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男孩认真地点点头。
老人:(清清嗓子)听着。(笑)我小时候也是个馋鬼,去村东头人家偷到一颗枣儿,舍不得吃,娘要我还人,我一急,把个枣儿囫囵个儿吞下肚了。没多久,我蹲坑的地方长出了一棵小枣树。
男孩:(指指枣树)爷爷,是这棵枣树吗?
二人对视大笑。男孩吃一颗枣儿。
老人:别小看这枣树,那一年,一个小日本站在树下端枪射我。正巧,树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咚”的一声,吓得那狗娘养的抱头就逃。www-2-1-cnjy-com
二人开怀大笑。
男孩:(忘记吃枣儿,学着做惊吓状)快讲。
老人:有一年闹灾荒,村里饿死不少人。我老伴儿把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让给我和枣儿吃,俺爷儿俩才活了下来。2-1-c-n-j-y
男孩忘记吃枣儿。老人闪着泪花,从匾子里捧起一把枣儿凝视。
(1)选文中老人回忆起了他儿子小时候的哪些事?从中你感受到了老人怎样的感情?
(2)选文中划线词语“羡慕”写出了小男孩的什么心理?
(3)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老人讲的三个故事。
(4)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试品析下列语句的象征意味。
①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②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5)“老人闪着泪花,从匾子里捧起一把枣儿凝视。”这流露出老人怎样的心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做客
游睿
???
①今天是青青的十岁生日。放学后,青青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一上山就砍柴。奶奶说了,今天她可以不砍柴。【来源:21·世纪·教育·网】
???
②青青坐在山头的一块大石头上,一阵微风缓缓吹过来,柔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她的脸。
???
③十岁的青青是奶奶一手带大的。青青生下来不久,爸爸妈妈就外出打工。几年来青青只和妈妈通过几次电话。每次通话都很短暂,妈妈总会在电话那头哭,爸爸总会抢过电话,说:“青青乖,打长途贵,过年的时候我和妈妈回家看你。”说完,就挂了电话。但是过了一年又一年,爸爸妈妈谁也没有回来。
???
④说不出为什么,今天青青特别想爸爸妈妈。青青想,要是爸爸妈妈回来陪我过生日多好啊。可是爸爸妈妈为什么都不回来呢?
???
⑤此刻,青青坐在山头上,眼前是一座又一座的山,层层叠叠,高低起伏。奶奶说过,山的尽头,就是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如果自己现在用力喊,爸爸妈妈会不会听见呢?青青站了起来,她把手罩在嘴前,试着喊了一声:“爸爸,妈妈。”很快,青青就听见对面山上传来自己的回音:“爸爸,妈妈。”青青有些高兴了,赶紧又喊了一声,山上又传来了一阵回音。
???
⑥“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吧!”青青使出全身力气喊了起来。青青听见,自己的声音不断在山谷里回荡,一声接着一声,一层连着一层,一直传到看不见的地方。她看到,层层叠叠的山很快都变成了爸爸妈妈的脸。爸爸妈妈说,青青乖。爸爸妈妈说,我们过年就回家看你。青青的声音小了下来,她哭了。
???
⑦“爸爸,妈妈!”就在擦眼泪的时候,青青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了一阵喊声。她扭过头,不知什么时候村里的几个伙伴全都站在了自己身后。这些伙伴和青青一样,也都好几年没见到自己的父母了。他们说,青青,我们一起喊吧。顿时,山谷里“爸爸,妈妈”的呼唤声响成一片,整齐又悠长。
???
⑧“孩子们,先停一停好吗?”正在大家喊得起劲的时候,应声走来一位戴眼镜的叔叔。青青认识这个戴眼镜的叔叔,今天在学校,青青看见这个叔叔和老师在说话。后来叔叔还和老师一起到教室做了个调查,大致是问哪些同学的父母不在家,结果全班同学都举了手。
???
⑨“我是电视台的记者。”眼镜叔叔自我介绍说,“刚才你们的喊声吸引了我。我能帮你们把愿望带给你们的爸爸妈妈。”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
⑩“真的吗?怎么帮?”青青和伙伴们一起围了上去。叔叔指着摄影机说:“我可以用它把你们要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在电视上播放,你们的爸爸妈妈在远方就能看见了。”
???
?“太好了!我要录,我要录。”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往镜头前拱。
???
?叔叔说:“你们别急,一个一个来。你们每个人对着镜头说一句话,说的时候想象着爸爸妈妈就在面前,说最想对他们说的话。”
???
?……
???
?在场的几个伙伴都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只剩下了青青,叔叔把镜头对准青青,示意她说话。青青看着乌黑的镜头,双手在胸前绞动,嘴唇动了几动,却一直没说出话来。
???
?说吧,不怕。伙伴们也为她加油。
???
?青青狠狠地咬了一下牙,之后,终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轻轻地对着摄影机问了一句话:“爸爸妈妈,今年……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
???
?青青看见,眼镜叔叔的眼睛瞬间就湿润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第9期,有删改)
(1)“做客”一词出自小说中青青的一句话,意蕴丰富,令人回味。请结合全文回答问题。
①“做客”有什么含义?
②小说以《做客》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2)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青青,为什么还要写那群小伙伴?
(3)第?段省略了小伙伴们说的话,请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把其中两个小伙伴说的话填补在下面的横线上。
21
cnjy
com
第一个小伙伴说:“________”。
第二个小伙伴说:“________”。
(4)戴眼镜的叔叔为孩子们拍摄的视频要在电视台播放,请你为这段视频拟写一句公益广告语。(20字以内)
答案解析部分
一、积累运用
1.答案:
C
解析:ABD读音正确。C读音有误,“辰”这里应读作chen;“眨”应读作zhǎ。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注意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形声字等。注意有些字在词语里应读轻声。
2.答案:
D
解析:A“耐”应写作“奈”;B“杯”应写作“怀”;C“摄”应读作“蹑”。D书写正确。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能力,对汉子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音字形的识记本题考查对同音字字形的识记,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的语感,正确的书写习惯,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21·cn·jy·com
3.答案:
B
解析:A项,一颗枣儿从树上落下
,小男孩想去捡,但又怕被人发现,就蹑手蹑脚地走过去,这里“蹑手蹑脚”的解释符合语境。
B项,娘要我把偷的枣还人,我当然不愿意,就想赶快吃掉,这样就不用还了,因此这里的“囫囵”应解释为把枣整个吞下肚里,因此这里解释错误。
C项,我想下去,又垂头丧气站住,内心矛盾,犹豫不决,故这里解释正确。
D项,小男孩捡到一颗枣,本想解解馋,但却被主人发现了,没办法,只能还给别人了,因此这里解释正确。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解答这样的题,一定要结合句意来理解词义,必要时还要结合课文内容。
4.答案:
C
解析:A项,两面对一面;
B项,缺主语,去掉“经过”或“让”;
C没有语病;
D项,句式杂糅,“主要成分是丁香叶、细辛”和“主要是由丁香叶、细辛组成的”杂糅在一个句子中。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即由整体到局部地方法进行判断。
5.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难度不大。D:考查叹号的用法。此句最后变得的是陈述的语气,并没有感叹,所以不用叹号。
故答案为:D
【点评】考生要掌握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其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在平时要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6.答案:
B
解析:文段是议论性的语段,阐述的是阅读的重要性。通读文段可知,③句提出观点;①句紧承③句运用道理论据来证明其观点;②④是从反面来阐述,由“但是”一词可知④句应该紧承①句。据此分析可知正确答案应为B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7.答案:
C
解析:ABD理解正确。C项,对文中老人和孩子情感的把握不准确,作者对一老一小的纯朴、善良都给予了赞美,而对长久离家不归、忘记了家园的人表示不满。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文言文主旨的能力。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8.答案:
靖江;曹禺;一等;编剧;导演;演员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考生在平时要留心,多加积累。平时熟记完成该题不难。
故答案为:靖江;曹禺;一等;编剧;导演;演员
【点评】考生在平时要熟记作家作品。
9.答案:
舞台说明;说明性;人物表;时间;地点;道具;布景;表情;动作;上下场
解析:此题考查关于戏剧的常识,要根据平时积累填空,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点评】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名著阅读配合起来进行。因为文学、文化、文体常识是与名著分不开的。
二、综合题
10.答案:
(1)学生增长知识报师恩(或:同学苦练本领报师恩)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希望孤独寂寞的留守学生,在老师、同学和社会的关爱中快乐成长,绽放自己的美丽,表达了对留守学生的关爱。
(3)妈妈,我想邀请小华来家里一起学习。俗话说得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一起学习,有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再说小华是个留守学生,我们一起学习可以让他感受到关爱和温暖。您看呢?
(4)在句末加上“的活动”;“要求”改为“诚邀”
解析:(1)首先要分析上联的特点,“老师”是名词,“奉献爱心”和“育桃李”都属于动宾短语,因此下联也要符合这个形式要求,另外内容方面要围绕活动主题来写。如:学生增长知识报师恩(或:同学苦练本领报师恩)
(2)结合活动主题理解分析这句话,这句话把留守学生比作是寂寞的花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留守的学生在春风中微笑意思是这些学生在老师、同学和社会的关爱中快乐成长,绽放自己的美丽。因此这个宣传语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师生对留守学生的关爱。
(3)首先要有称呼,接着写小华到家里一起学习的好处,可从自身和小华连个方面进行说明,最后要运用委婉的、征求式的语言。如您看好吗?或您看呢等。
(4)【甲】这个句子的谓语中心语是“加入”,宾语应该是什么活动,因此应在句末加上“的活动”。【乙】“要求”用语太生硬,应换成表达诚意的词语,如“诚邀”等。
故答案为:⑴
学生增长知识报师恩(或:同学苦练本领报师恩)
⑵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希望孤独寂寞的留守学生,在老师、同学和社会的关爱中快乐成长,绽放自己的美丽,表达了对留守学生的关爱。
⑶
妈妈,我想邀请小华来家里一起学习。俗话说得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一起学习,有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再说小华是个留守学生,我们一起学习可以让他感受到关爱和温暖。您看呢?
⑷在句末加上“的活动”;“要求”改为“诚邀”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要求是: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③位置相同,词性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⑵此题考查赏析宣传标语的能力。赏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
⑶此题考查口语交际的能力。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理由充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以诚恳的态度、商量的口吻劝说,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文明得体,表达清楚明白。
⑷本题考查学生修改应用文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掌握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并经常运用,达到熟练的目的,修改应用文应从格式、标点、语言等方面进行辨析和修改。
三、现代文阅读
11.答案:
(1)老人回忆起他儿子小时候的两件事:一是儿子骑在老人肩上摘枣儿,尿了老人一脖子;二是儿子把尿尿在枣树下。从这两件事中感受到老人疼爱儿子、思念儿子的深情。
(2)“羡慕”一词写出了小男孩对老人的儿子从小就有父亲疼爱的羡慕,希望自己也能享受到父爱的心理。
(3)①小枣树的来历;②枣儿吓跑小日本;③枣儿救活爷儿俩。
(4)①这不仅是老人在感叹枣儿的处境,更是感叹自己老了,不中用了,遭儿子嫌弃,不回来探望的处境。②这句话不仅是就吃枣而言,更是隐含着对既往岁月、传统生活、精神家园要细细品味,才能品出滋味的感叹。
(5)流露出老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对儿子的思念和强烈的失落感。
解析:(1)从开头“老人趴在地上”“男孩朝远处走”男孩骑跨在老人肩上摘枣的情形让老人回忆起了儿子骑在自己肩上摘枣儿,尿了自己一脖子的事情;从“喂,过来”到“爹,我放学了”写男孩溜回树下尿尿的情形让老人想起了儿子把尿尿在枣树下的事。从第一件事中可以感受到老人疼爱儿子、从第二件事中思念儿子的深情。
(2)结合语境分析,男孩听到老人讲枣儿小时候尿老人一脖子的事,这让男孩体会到老人对枣儿的疼爱,而自己呢,却从来没有受到自己父亲的这样的疼爱,因此他非常的渴望自己也能像枣儿一样得到父亲的疼爱。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3)从
“
(清清嗓子)听着?”到“男孩吃一颗枣”写老人给男孩讲小枣树的来历;从“别小看这枣树
”到“吓得那狗娘养的抱头就逃”写老人给男孩讲枣儿吓跑小日本的故事;从“(忘记吃枣儿,学着做惊吓状)快讲”到结尾写老人给男孩讲枣儿救活爷儿俩的故事。意对即可。
(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男孩说老人和这熟枣一样皱巴巴的,老人给小男孩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要他吃,男孩说还是皱巴巴的甜
。然后老人就说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由此看出这句话不仅是老人在感叹枣儿的处境,更是感叹自己老了,不中用了。从下文内容知道,老人的儿子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回来了,因此这里老人也是感叹自己遭儿子嫌弃,不回来探望的处境。②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老人的儿子很长时间没有回来看望老人了,老人非常的孤独寂寞,因此才有了老人和男孩相遇吃枣讲故事的情节,老人给男孩讲的这几个故事,其中包含着对既往岁月、传统生活、精神家园要细细品味。因此这句话不仅是就吃枣而言,更是隐含着对既往岁月、传统生活、精神家园要细细品味,才能品出滋味的感叹。
(5)结合语境分析老人的心理,老人给男孩讲小枣树的来历;枣儿吓跑小日本;枣儿救活爷儿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他想起了很长时间没回来的儿子“枣儿”,想起了既往生活的点点滴滴,?想起这些老人不仅闪着泪花,从匾子里捧起一把枣儿凝视,凝视着眼前的枣,眼前仿佛又浮现出往昔的点点滴滴。因此这句话流露出老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对儿子的思念和强烈的失落感。
故答案为:⑴
老人回忆起他儿子小时候的两件事:一是儿子骑在老人肩上摘枣儿,尿了老人一脖子;二是儿子把尿尿在枣树下。从这两件事中感受到老人疼爱儿子、思念儿子的深情。
⑵
“羡慕”一词写出了小男孩对老人的儿子从小就有父亲疼爱的羡慕,希望自己也能享受到父爱的心理。
⑶
①小枣树的来历;②枣儿吓跑小日本;③枣儿救活爷儿俩。
⑷
①这不仅是老人在感叹枣儿的处境,更是感叹自己老了,不中用了,遭儿子嫌弃,不回来探望的处境。②这句话不仅是就吃枣而言,更是隐含着对既往岁月、传统生活、精神家园要细细品味,才能品出滋味的感叹。
⑸
流露出老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对儿子的思念和强烈的失落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以及理解人物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关键语句,能用原文的就用原文回答,不能用的就用简洁、恰当的语言归纳概括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的情感态度。
⑵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上下文内容揣摩人物心理。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熟悉文章内容,根据题干中的问题,然后从文中找到相关的信息,也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只要意思对即可。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首先必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
⑸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语境分析揣摩人物心理的心理的微妙变化。
12.答案:
(1)①“做客”是指爸爸妈妈外出打工的时间太长了,青青都快忘记他们是一家人了,觉得自己像客人一样,放假到“他们家”做客。②谁做客?到谁家做客?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家人做客,反映社会现象,引起读者思考。
(2)起衬托作用,通过小伙伴们也想念爸爸妈妈来衬托青青,她也只是他们中的一员,从而更加广泛、深刻地反映主题,提醒人们关注“留守儿童”群体。
(3)爸爸妈妈,你们回家过年吧;爸爸妈妈,我数学考了100分
(4)①爸爸,妈妈,我多么希望你们能回来陪我过生日。②为了孩子,为了明天,为了未来。
解析:(1)“做客”一词出自小说中青青的一句话,这是青青自己的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似乎有悖常理,但结合全文内容分析,青青生下来不久,爸爸妈妈就外出打工,?每次打电话时爸爸都说过年的时候和妈妈回家看她,但如今青青都十岁了,爸爸妈妈都没回来过,更没有回来给青青过过一次生日,青青心里明白,今年爸爸妈妈也不会回来,于是她想,既然爸爸妈妈忙,那我就去找爸爸妈妈吧,但爸爸妈妈外出打工的时间太长了,青青都快忘记他们是一家人了,觉得自己去那的话就像客人一样,是到“他们家”做客。这个“做客”也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不少农村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把孩子丢在家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会很长时间都不回来,他们可能只是想着给孩子挣更多的钱,但殊不知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爱,需要父母的陪伴。因此这个题目也引起人的深思。题目“做客”是一个动词,看到这个词,就会让读者产生很多的疑问,因此这个题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文章。
(2)结合这篇小说的主旨分析,青青的爸爸妈妈外出打工已经好几年都没回来看过青青了,青青非常想念爸爸妈妈,盼望爸爸妈妈回来陪伴自己,青青的这种情况在农村不是个例,村里的不少小伙伴都和青青一样,说明这种情况在农村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作者写那群小伙伴就是为了从而更加广泛、深刻地反映主题,提醒人们关注“留守儿童”群体。
(3)结合文中这些孩子的心理想象他们说的话,只要符合留守儿童盼望爸爸妈妈回到自己身边这样的心理即可。如:爸爸妈妈,你们回家过年吧;爸爸妈妈,我数学考了100分。
(4)本题要求拟写一句公益广告语,这个广告语可以是理性的,引起人们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这个问题的深思,可以是感性的,煽情的,就是要说出留守儿童共同的心声等,语言简洁、精炼、易读易记易传播更好。如:①爸爸,妈妈,我多么希望你们能回来陪我过生日。②为了孩子,为了明天,为了未来。
故答案为:⑴
①“做客”是指爸爸妈妈外出打工的时间太长了,青青都快忘记他们是一家人了,觉得自己像客人一样,放假到“他们家”做客。②谁做客?到谁家做客?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家人做客,反映社会现象,引起读者思考。
⑵
起衬托作用,通过小伙伴们也想念爸爸妈妈来衬托青青,她也只是他们中的一员,从而更加广泛、深刻地反映主题,提醒人们关注“留守儿童”群体。
⑶爸爸妈妈,你们回家过年吧
爸爸妈妈,我数学考了100分
⑷
①爸爸,妈妈,我多么希望你们能回来陪我过生日。②为了孩子,为了明天,为了未来。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品味,主要从风格、特点、作用三个方面来考虑。标题的风格大致有四类:准确鲜明、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含蓄隽永;标题的特点要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标题的作用主要有:吸引读者;点明文章主旨;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等。
⑵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某个材料作用的能力。文章材料是为主旨服务的,某部分内容需不需要写,要根据文章的写作目的来决定,分析其作用也就是分析其对表现主旨的作用,当然,有的内容是直接表现主旨,有的内容则是间接表现主旨,一般这样的题都是要求分析后者的作用,这就涉及到文章的写作手法。因此本题要从写作手法方面分析材料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⑶本题考查补写人物语言的能力。言为心声,因此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人物的心理,然后再根据人物心理想象人物要说的话。
⑷本题考查拟写广告语的能力。拟写广告语的准则是:①简洁;②明白易懂;③朗朗上口;④新颖独特;⑤主题突出。这样的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所拟答案符合以上要求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