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3 22:3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望岳
杜甫
1、熟读成诵,声情并茂。能正确把握诗歌朗诵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技巧。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目标:
泰山有“五岳之首”、“五岳独尊”的称誉。
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
历代文化也
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迁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诗文,成为中国的传世名篇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历来被誉为“诗史”。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朗读诗歌
岱(dài)
夫(fú)
了(liǎo)
曾(通“层”)
眦(zì)
望岳
杜甫
岱宗
/夫
/如何?齐鲁
/青
/未了。
造化
/钟
/神秀,阴阳
/割/
昏晓。
荡胸
/生/
曾云,决眦
/入
/归鸟。
会当/

/绝顶,一览/
众山
/小。
诗题为“望岳”,可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实际上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作者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来望泰山的呢?在不同的角度,泰山分别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呢?“一切景语皆情语”,你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此时怎样的情感?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前三联的内容,并思考:
每一联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望泰山?
体现了泰山怎样的特点?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该怎样朗读?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体现了泰山怎样的特点?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青未了”,齐国和鲁国的国境之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此句表明地理位置。
“钟”,钟爱。大自然特别钟爱泰山,一切神奇秀美的景色都集中在在这里。“钟”将自然写得有情。
山南是晴朗的,山北仍是黑沉沉的,同一时间,明暗不同。“割”,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归鸟,可见时已薄暮。
“眦”,眼眶。绝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写望时的这种全神贯注,浮想联翩,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三联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第四联的内容,并思考:
你怎样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
诗人登山了吗?那他怎么知道“一览众山小”的呢?
这时的泰山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怎样才能登上泰山绝顶呢?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写诗人心底的愿望

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站在山巅把那渺小群山眺望。
“会当”,一定要。“凌”,登上。表现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联系背景,读懂人物:
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杜甫出身于“奉官守儒”的家庭,早年有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本诗写于公元736年(24岁),他赴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于是在齐赵一带漫游,此诗为漫游时所作。
诗歌创作追求: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襟
不怕困难敢攀登峰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
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你还知道哪些曾立下壮志后终成就一番伟业并留下千古名句的人?
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范仲淹登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毛泽东登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hé)棺。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