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感
觉
过程与方法:
在不同的体验活动中认识人体的感觉器官。
能用语言、图画及各种形式对感觉进行正确描述。
能设计活动来认识嗅觉和味觉之间的联系。
在体验活动中认识到各种感觉器官的共同作用可以提高工作学习效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的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知道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协调工作能提高效率。
初步解释大脑与感觉器官之间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感觉器官对于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价值。
体验到小组合作学习、分享研究成果的乐趣。
愿意在生活中用我们的感觉去认识周围的事物。
教学重点:
认识感觉器官,借助各种形式描述感觉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实例用科学的语言解释感觉产生的机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与学生简单的交流。
2、讨论: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和变化呢?
3、小组交流、阐述自己的观点。
4、学生汇报,相互补充。
5、教师板书学生归纳的人体几种感觉器官。
【评析】
这部分活动的设计,调动了学生对感觉器官的原有认识,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到身边的事物通过感官提供给我们丰富的信息,为下面教学中对感觉器官的具体认识打下了伏笔。
二、认识视觉
1、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一定是真实的吗?
2、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3、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一些见解,可以通过实际事例来说明理由。
4、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份医学上辨别色盲的图案。学生观察。认识眼睛具有盲点。
5、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份错觉图。学生观察。认识眼睛具有欺骗性。
6、讨论:如何减少眼睛的欺骗性。
7、资料学习:视觉的产生和视觉的工作。
【评析】
这部分活动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视觉的错觉和欺骗性,进一步的认识到我们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就需要我们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和训练我们“聪明的大脑”。让学生在亲历的探究体验活动中去感受,因为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基石。
三、认识听觉
1、讨论:我们是怎样通过听觉器官------耳朵听到声音的?
2、教师通过自制课件进行讲述。
3、学生复述从课件中了解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评析】
这部分活动的设计,就是让学生认识耳朵也是我们的一个感觉器官,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不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因为耳朵的构造、作用等等在以前的教学中已经体现,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教师只是简单的把声音信号进入耳朵,由听神经将声音信息传送到脑的过程做一展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高认识。
四、认识触觉
1、小组内的同学完成一个游戏活动:敏锐的皮肤。
2、教师讲述要求:一个同学蒙上眼睛,其他同学用不同的物体去刺激蒙上眼睛同学的皮肤,猜猜这些物体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3、学生活动并作好记录。
4、学生汇报自己是如何感知的。
5、师生小结:皮肤也是一种感觉器官。
【评析】这部分的教学活动学生比较感兴趣,主要是利用经验和皮肤对不同刺激物的反映,经过大脑的识别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学生的活动不仅是为了猜测而活动,是让学生在判断的过程中去认识皮肤也是我们人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感觉器官,同时也认识到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一种互补性。
五、认识嗅觉和味觉
1、教师设定一个情境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当你感冒鼻子不通气的时候,你还可以品尝出食物的味道来吗?当你站在自己家的门外面,不进家门,你可以知道你的妈妈为你准备的晚饭是什么吗?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广泛的交流。
3、学生汇报出现这种原因的可能性。
4、小组内的游戏活动:谁的味觉更灵敏。
5、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小组内的一名学生蒙上眼睛,用舌头去品尝食物的味道,然后捏住鼻子再去品尝食物的味道,前后两次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6、交流活动体会。
7、师生小结,资料学习:一般认为,有四种基本味觉:酸、甜、成、苦。实验证明,用食盐、白糖、草酸和奎宁四种东西,按不同比例配合可得到不同的味道。
味觉和嗅觉的关系是很密切的,通常我们感到多种多样的味道的感觉,是由于味觉和嗅觉协同作用的结果。假如没有嗅觉的作用,茶、咖啡、奎宁等溶液的味道便没有什么区别了。又如感冒时,鼻子不通气,便降低了对食物的味觉感受性。
【评析】味觉和嗅觉是一对比较特殊的感觉器官,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有经历,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两种感觉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所选择的活动就是学生的生活亲历,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涨,学习效果比较好,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
六、课堂小结
1、学习收获。
2、师生本课学习小结。
3、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