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人教版)-专题复习二 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生物进化的历程和进化观点教案+学案(无答案)+课件(打包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二生物(人教版)-专题复习二 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生物进化的历程和进化观点教案+学案(无答案)+课件(打包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6-04 10:42:13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生物进化的历程和进化观点
学科
生物
学段:
初中
年级
八年级
教材
书名:《生物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概述植物(如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能说出化石记录、解剖学等为进化理论提供证据。
能说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即生物进化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二、能力目标:
1.
能提取出资料中的关键信息,并利用结构特点对植物进行分类。
2.
能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进化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进化现象,区分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在进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引入
【资料】凯里化石生物群
【提问】科学家研究进化的直接证据是什么?
【讲解】什么是化石。
科学家可以根据化石的形态结构对其进行比较和分类。
【资料】凯里化石生物群中,我国科学家找到的化石。
【提问】这种新化石可能是什么植物的祖先?
此类化石有假根、孢朔柄这样的特殊结构。
这类化石可能是苔藓植物的祖先。
利用资料,引入研究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
植物的类群
【比较】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结构。
【资料】这些化石最终被确认为似苔藓植物化石,是苔藓植物的祖先。
【提问】科学家如何推断其出现时间?
【讲解】在越早的地层中出现的化石,越古老。
【活动】科学家在从早到晚的不同地层中找到了这三种植物化石。你能根据其结构判断它们分别是什么植物的祖先吗?
【讲解】
库克逊蕨、种子蕨和辽宁古果。
【提问】你能总结出植物进化的历程吗?
比较化石的结构特点,复习植物类群的特点。并引出植物进化历程。
生物进化的趋势
【总结】植物类群都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
1.器官分化上来说,我们会发现,越晚出现的植物,有更复杂的器官分化。
2.生殖方式上来说,孢子生殖进化为种子植物。
【总结】植物进化的过程,具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趋势。
【提问】生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进化趋势呢?
【讲解】这些结构的进化,可能是环境引起的。
【提问】种子植物还有哪些生存优势呢?
从结构层次上来说,种子是器官水平,由不同的组织组成。而孢子是细胞,对抗恶劣环境的能力相对来说就弱了许多。
【提问】被子植物具有哪些更强的生存优势呢?
帮助其传播得更远。
【总结】植物的进化趋势:植物都在逐渐朝着更复杂、更高等的方向进化,生活环境具有从水生到陆生变化的趋势。
【讲解】动物的进化历程中,也有类似的趋势,不管是呼吸器官、生殖方式、动物的进化趋势也是由简单到复杂,低等→高等。并且朝着适应陆地生活的方向进化。
【讲解】为动物进化提供证据的,除了化石以外,还有比较解剖学的证据,相同起源的器官可以证明它们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根据植物类群特点,总结进化趋势;体会生物进化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生物是如何进化的
【提问】科学家在研究进化的过程中又开始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生物是如何进化的呢?
【讲解】
观点1:居维叶:物种在进化过程中也是突然出现,突然灭绝的。
观点2:达尔文:已经形成的物种是会慢慢发生改变的。而促进生物不断进化的外界因素就是环境的影响。生物会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达尔文提出这个理论基于了哪些方面的思考呢?
【讲解】人工选择、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生物群
后来有越来越多的资料作为证据支持着达尔文的理论。
【资料】小岛上地雀喙的长度的变化。
【讲解】喙长度进化的原因。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认同进化观点;并利用进化观点解释进化现象
自然选择学说
【总结】地雀喙的大小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受到食物种类多样性的影响。这支持了达尔文的观点。
【总结】自然选择学说,
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普遍存在、而且是不定向的。可以为进化提供原始的被选择的材料。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进化的方向,使生物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由于环境是多样的,生物也可以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
总结自然选择学说理论要点
课堂小结
化石记录、解剖学等为进化提供证据。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同学们,希望这节课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生物世界的进化与适应。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生物进化的历程和进化观点》
学案
【学习目标】
能说出化石记录、解剖学等为进化理论提供证据。
能提取出资料中的关键信息,并利用结构特点对植物进行分类。
能说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能说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即生物进化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进化现象。
【课前预习任务】
任务一:
通过表格总结动物类群特征
动物种类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体温
呼吸器官
生殖方式
生活环境
任务二:
通过表格总结植物类群特征
植物种类
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器官分化
生殖方式
生活环境
【课上学习任务】
任务一: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距今5.1亿年前的寒武纪,在贵州凯里某地有一片浅水区域,其中分布着岛屿状的陆地。这里生活着大量的动物和藻类植物。由于阵发性的快速沉积作用,一些动植物遗体被埋藏保存,形成化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些化石被我国的科学家发现。
在这里,我国科学家找到了一种新的化石。他们对这些化石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和辨认。科学家发现此类化石中的生物与当地其他的藻类化石有明显区别:这些化石有须状假根,个别标本具有孢朔柄的结构。
研究进化的直接证据是______。
根据文中信息,新的化石与当时繁盛的藻类植物有何区别?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此类植物可能是______植物的祖先。
任务二: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1972年,生态学家格兰特夫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上有如下发现:本岛的物种几乎不出去,外岛上的物种也很少进来。岛上有一种中地雀,在植物繁茂的时期,它们可以自由地取食。科学家测量了它们喙的长度,同时还测量了它们取食的种子的大小以及嗑开种子所用的力度。最小、最容易嗑开的是马齿苋种子,最难嗑开的是硬壳上有刺的蒺藜种子。
1977年初,岛上降水减少,植物陆续死亡,雀鸟的食物仅剩蒺藜种子。调查显示:大旱前,此类中地雀喙的平均长度为10.68毫米;干旱持续了三年,三年后幸存下来的中地雀喙平均长度为11.07毫米。这微小的差异,足以帮助中地雀嗑开蒺藜种子。对于中地雀存活数量及喙长的调查结果如下所示。
(1)中地雀喙的大小存在差异,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_____现象。
(2)根据文章及表格信息,1977年-1980年间,雄性中地雀的死亡率______雌性。根据幸存者具有的结构特征推测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旱期间,只有喙较大的中地雀能存活下来并繁育后代,这是_________的现象,在不断繁殖的过程中,有利变异通过______逐代积累。因而中地雀朝着喙比较大的方向进化。
(4)1985年开始,降雨量增大。中地雀食物种类多样性逐渐恢复到大旱前。中地雀喙的平均值又逐渐____。这体现了_______决定进化方向。
【课后作业】
1.(2019朝阳一模,13)桫椤是我国国家一类保护植物,喜欢阴湿环境,植株高大且有根、茎、叶等器官,叶片背面有褐色孢子囊群,但没有花、果实和种子。据此判断桫椤属于
A.
苔藓植物
B.
蕨类植物
C.
裸子植物
D.
被子植物
2.(2019密云零模,5)下列关于所示的四种植物共同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都有开花的现象
B.
都有根茎叶的分化
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都是细胞
D.
都可以通过种子进行繁殖
3.(2019西城一模,11)斑马由原马进化而来,每匹斑马的黑白条纹都有细微差异。研究表明,斑纹既可以产生视觉假象迷惑捕食者,也可以比纯色的马更好的抵御蚊虫叮咬。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每匹斑马的黑白条纹都有细微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斑纹的产生是为了躲避天敌和虫害而产生的定向变异
斑马产生的所有变异都是对其有利的
遗传变异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斑马的进化
4.(2019海淀一模,12)马铃薯甲虫以马铃薯为食。以下是它们两者的进化过程图(箭头表示进化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在进化过程中相互影响
B.
甲虫为了取食马铃薯产生耐受毒素的变异
C.
无毒素马铃薯和不耐受毒素的甲虫被淘汰
D.
马铃薯使甲虫卵块脱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2019门头沟一模,10)长期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杀菌效果下降。其原因是
A.抗生素选择了病菌中有抗药性的变异
B.长期使用抗生素使病菌产生抗体
C.病菌原来就有很强的抗药性
D.病菌对抗生素的选择作用
6.(2019顺义一模,13)分布在芬兰地区的灰林鸮有灰色和棕色两种体色,灰色占多数。近30年来,冬季气候变暖,积雪变得稀薄,灰色个体易被天敌发现,棕色个体所占比例逐渐升高。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
生殖发育的结果
B.
主动适应的结果
C.
自然选择的结果
D.
人工选择的结果
7.(2019燕山一模,12)右图为鲸的部分演化历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鲸四肢的变异是定向的
B.
鲸的进化与遗传、变异无关
C.
鲸鳍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鲸四肢的变异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8.(2019密云零模,1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唯一的证据
B.
生物进化遵循从低等到高等,从陆生到水生
C.
在新近地层中只有高等生物的化石
D.
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生物进化
9.(2019延庆零模,1)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
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C.
花矩变长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
花矩和口器的进化与遗传变异无关
答案:1.B
2.B
3.D
4.B
5.A
6.C
7.C
8.D
9.C(共29张PPT)
专题复习二
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和进化观点
初二年级
生物学
距今5.1亿年前的寒武纪,在贵州凯里某地有一片浅水区域,其中分布着岛屿状的陆地。这里生活着藻类植物和三叶虫等无脊椎动物。由于阵发性的快速沉积作用,一些动植物遗体被埋藏保存,形成化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些化石被我国的科学家发现。
研究进化的直接证据是______。
化石
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恐龙卵
恐龙脚印
在这里,我国科学家找到了一种新的化石。他们对这些化石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和辨认,发现此类化石与当地其他的藻类化石有明显区别:这些化石中的生物有须状假根,个别标本具有孢朔柄的结构。
根据文中信息,化石中的生物与当时繁盛的藻类植物有何区别?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此类植物可能是______植物的祖先。
有假根、孢朔柄
苔藓
衣藻:
单细胞藻类
水绵:
多细胞藻类
无根、茎、叶的分化。
藻类植物
海带:
多细胞藻类
苔藓植物
有茎、叶的分化,无输导组织。有假根。
有孢朔产生孢子
孢朔
似苔藓植物
这些化石最终被确认为似苔藓植物化石,是苔藓植物的祖先。它比以前报道过的其他类似苔藓植物的化石都要古老。贵州凯里发现的此类化石将苔藓植物的出现时间向前推进了7千万年。
在越早的地层中出现的化石,越古老
③主枝和侧枝上呈螺旋状排列着40几枚类似豆荚的果实,每枚果实中都包藏着2至4粒种子
①每一叉枝顶端具孢子囊,有简单的输导组织








②叶的形态与蕨类相似,茎的结构类似现代的苏铁,叶着生种子,无果皮



科学家在从古老到晚近的地层中发现了如下化石,它们是什么植物的祖先?
被子植物的祖先
蕨类植物的祖先
裸子植物的最先
植物种类
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器官分化
生殖方式
无根、茎、
叶分化
假根、
茎、叶
根、茎、叶、
种子
根、茎、叶、
花、果实、种子
孢子生殖
种子生殖
根、茎、叶
(有输导组织)
进化趋势:简单→复杂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进化趋势呢?
植物种类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器官分化
假根、
茎、叶
根、茎、叶
(有输导组织)
更好地适应干燥的陆地生活
植物种类
苔藓、蕨类
植物
裸子、被子植物
生殖方式
种子生殖
孢子生殖
种子植物有什么生存优势?
孢子
种子
(器官)
(细胞)
孢子囊
孢子
种皮

被子植物有什么生存优势?
裸子植物:种子无果皮包被
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
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蒲公英——风传播
苍耳——
动物传播
果实帮助种子传播更远
椰子——
水传播
果实
植物种类
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器官分化
生殖方式
生活环境
进化趋势:简单→复杂
水中
阴暗潮湿的陆地
潮湿的陆地
陆地
陆地
、低等→高等
无根、茎、
叶分化
假根、
茎、叶
根、茎、叶、
种子
根、茎、叶、
花、果实、种子
孢子生殖
种子生殖
种子生殖
孢子生殖
根、茎、叶
(有输导组织)
孢子生殖
、水生→陆生
动物种类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呼吸
器官
生殖
方式
体温
生活
环境
变温动物
恒温动物

幼体:鳃
成体:肺+皮肤

肺(发达)
肺+气囊
水中受精、卵生、无卵壳
体内受精、卵生、有卵壳
体内受精、
胎生
水生
幼体:水中
成体:潮湿陆地
陆地(大多数)
进化趋势:简单→复杂
、低等→高等、水生→陆生
除了直接证据,比较解剖学也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最重要的证据,如图是不同动物前肢骨骼的组成。观察发现它们内部结构的骨骼组成和排列方式________。类似的器官,可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
它们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
生物是如何进化的?
地球上的灾难性事件导致生物灭绝。之后又会出现更多的新的不同的物种。
物种是突然出现的,已经出现的物种不会改变
生物会不断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达尔文:
物种是逐渐变化的,生物进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居维叶:
人工选择
野生鲫鱼——金鱼的祖先
金鱼具有不同的体色、体型、尾鳍等
达尔文
贝格尔号探险船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生物进化
为什么同种祖先的后代却存在明显的差异?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的进化
共同祖先
1972年,生态学家格兰特夫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上有如下发现:本岛的物种几乎不出去,外岛上的物种也很少进来。岛上有一种中地雀,在植物繁茂的时期,它们可以自由地取食。科学家测量了它们喙的长度,同时还测量了它们取食的种子的大小以及嗑开种子所用的力度。最小、最容易嗑开的是马齿苋种子,最难嗑开的是硬壳上有刺的蒺藜种子。
蒺藜种子
长度
1977年初,岛上降水减少,植物陆续死亡,中地雀的食物仅剩蒺藜种子。调查显示:大旱前,此类中地雀喙的平均长度为10.68毫米;干旱持续了三年,三年后幸存下来的中地雀喙平均长度为11.07毫米。这微小的差异,足以帮助它们嗑开蒺藜种子。对于中地雀存活数量及喙长的调查结果如下所示。
1977年与1980年
中地雀雄性与雌性个体的幸存数量
年份
性别
1977年
1980年

600
150

600
30
不同年份中地雀喙的平均长度变化
(1)中地雀喙的大小存在差异,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_____现象。
(2)根据文章及表格信息,1977年-1980年间,雄性中地雀的死亡率______雌性。根据幸存者具有的结构特征推测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异
低于
雄性比雌性的喙更大、更有力
1977年与1980年
中地雀雄性与雌性个体的幸存数量
年份
性别
1977年
1980年

600
150

600
30
不同年份中地雀喙的平均长度变化
(3)大旱期间,只有喙较大的中地雀能存活下来并繁育后代,这是________的现象,在不断繁殖的过程中,有利变异通过______逐代积累。因而中地雀朝着喙比较大的方向进化。
(4)1985年开始,降雨量增大。中地雀食物种类多样性逐渐恢
复到大旱前。中地雀喙的平均值又逐渐____。这体现了_______
决定进化方向。
减小
自然选择
适者生存
遗传
1977年与1980年
中地雀雄性与雌性个体的幸存数量
年份
性别
1977年
1980年

600
150

600
30
不同年份中地雀喙的平均长度变化
生物会不断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达尔文:
物种是逐渐变化的,生物进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过度繁殖
遗传、变异
生存斗争
适者生存
不适者淘汰
遗传
逐代积累
(进化的内因)
自然选择
(进化的外因)
随机、
不定向
决定进化方向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超级细菌”MRSA的出现与滥用抗生素甲氧西林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相关分析不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甲氧西林使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变异
B.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中原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
C.甲氧西林对MRSA进行了定向选择
D.滥用甲氧西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耐药性增强
变异出现在药物使用之前
A
变异的普遍性
群体发生了进化
小结
化石记录、解剖学等为进化理论提供证据。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