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新课
1、用拉花导入新课
用学生熟悉的拉花引入,拉花用彩带做成,提出如何测量彩带的长度的问题。(学生根据经验可能说出用尺子来测量)
2、观看古人测量方法
出示,展示古人如何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物体,重点介绍庹、拃和脚长来测量的例子。
3、效仿古人用拃测量彩带
小组合作,每个小组合作用拃的方式测量彩带的长度,要求:两人在课桌上抻展彩带,一人用拃测量,一人监督,测量出彩带是几拃?
4、对比拃数感受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
测量后,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学生由于测量的拃数不一样,师问:同样的彩带,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引导学生说出因为每个人的拃的大小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同)引出了常用的测量工具——尺子。
二、引导探究,建立厘米观念
1、了解尺子。
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观察自己的尺子,找一找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利用让学生知道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线、“0”刻度。重点通过学生认识“cm”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2、认识1厘米。
(1)看一看:让学生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2)比一比:用手的拇指和食指在尺子上比出1厘米,感受1厘米的长度。
(3)找一找:找出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汇报,比如橡皮的厚度,课本的厚度、田字格的宽度等。
(4)说一说:利用,师问:尺子上出来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之外,还有1厘米吗?引导学生说出从刻度1到刻度2之间的距离,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利用,师在学生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追问,从刻度0到刻度2之间的距离,从刻度0到刻度3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几厘米就是几个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三、动手实践,掌握测量方法
1、师提出:如何测量一个纸条的长度,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2、观看判断测量方法的正误,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如何对准0刻度。(出示测量方法)
3、学生尝试测量,并在展台上展示测量的过程,口述测量的方法。
四、练习巩固,实践应用新知
1、利用答题纸,让学生先估计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物体的长度,看估计的准不准,展台展示。
2、断尺测量物体。师:现在老师有一个断尺,没有0刻度,还能测量出这个纸条的长度吗?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其它刻度当做0刻度来测量,两个刻度相减就是物体的长度。
五、畅谈收获,总结升华新知
1、学生回忆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引导学生拓展延伸。
师: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那么如果测量教室的长度,操场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还合适吗?那有没有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呢?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
长度单位:厘米
cm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