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2 23:0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蜀相(杜甫)
学科
语文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二
教材
书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
11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设计者
实施者
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其他参与者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以《蜀相》为例,学习用“联接古今”、“品读虚词”的阅读方法理解咏史诗的深层意蕴,感悟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教学重点:用“联接古今”的阅读方法理解咏史诗的深层意蕴。教学难点:诗歌情感深层理解。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导入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诸葛亮真可谓“千古完人”,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得到后世的爱戴和敬仰,也成了文人墨客赞颂的对象。若说最推崇诸葛亮的诗人,那就非诗圣杜甫莫属。杜甫一生写了近二十首关于诸葛亮的诗,但是最著名的,也是最经典的就是这首《蜀相》,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文中,堪称绝唱。
聚焦诗歌导入教学
问题
1.标题为《蜀相》又以“诸葛亮”为咏颂对象的诗
歌,在诗歌的题材分类中,属于哪一类呢?
二、
追问:你学习过的怀古咏史诗有哪些?
温故知新识体认类
教师给出参考答案:《乌衣巷》、《赤壁》、《登幽州台歌》、《咏荆轲》《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明确诗歌类别积累诗歌常识
问题
2.你能从这些诗歌中,发现哪些共同特点?
教师给出参考答案:
①标题有古迹、古人名,或有“咏”“怀古”“咏怀”等
字眼。
②借咏古迹、怀古人、忆古事,抒写情志。
教师总结:“借史事以咏己之怀抱”(清
张玉谷《古诗赏析》)是古代诗人共同的审美价值取向。这类诗借历史来抒写情志,我们称为咏史诗,或怀古咏史诗。今天我们就以《蜀相》这首诗为例,学习咏史诗的品读方法。
三、朗读吟咏感悟诗情
教师引导:怀古咏史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由盛转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而作为一位以展示时代风貌为使命的诗人,杜甫多年漂泊,
所见之历史遗迹,无不让他由此感怀。于是他经常借助历史这面镜子来观照现实,将历史和现实加以沟通,笔下便流淌出一首首壮烈悲声。要求:我们先朗读这首诗,请大家跟读,找到诗中最能传情的字眼。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朗读诗歌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联接古今读懂诗心
(一)联接古今,读懂蜀相教师点明传情字眼:显然尾联中“泪”这个字最能传达悲情。教师设问
1.那么,诗歌中哪些诗句表明英雄落泪的原因?请根据这些诗句及自己的积累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诸葛亮一列:教师自答:显然牵动英雄们情感的,引发英雄落泪的,
应该是诗歌的后两联:颈联赏析:“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定夺天下的刘备曾三顾茅庐拜访诸葛,寻得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大计谋。而诸葛亮也满怀开国与继业的满腔忠诚,助刘备开创基业,佐刘禅匡济艰危。此联诸葛亮不遗余力尽忠蜀汉,忠贞不渝,死而后已的精神,着实让人敬服。尾联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为了伐魏,诸葛亮曾经六出祁山。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五丈原,与司马懿隔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含恨病死在军中。诸葛亮将平生全部赋予的统一事业,最终也未能如其所愿。功业未竟、遗愿难成的遗恨,不由让人怅惋!PPT:纵向两栏弹出:
学习“古今联接”
的方法了解杜甫其人其世探究英雄“泪满巾”
的深层原因
诸葛亮
杜甫
才华志向经历
才智过人
辅佐刘氏志在天下统一
结局
出师未捷抱憾而终
英雄情感
敬服、怅惋
(二)联接古今
读懂杜甫追问:那么问题来了~~: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英雄”们呢。仅仅因为对诸葛亮精神的敬服和对其遗恨的叹惋,那些跃马横刀、身经百战、大智大勇的英雄们就会落泪粘襟吗?我想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教师介绍:杜甫的才学和志向杜甫的困居与等待杜甫的为官与贬谪根据老师介绍填写学案上表格:(三)联接古今
读懂英雄教师总结,古今联接后品味诗歌深层情感:《蜀相》作于公元
760
年春天,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颠沛流离的逃难经历和冰火两重的官场折磨,“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已经化为泡影。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由诸葛亮出师未捷,抱憾而终的结局更是联想到自己此时身似飘蓬,老而无成的令人无奈悲愤的状态!此时,安史之乱还未平息。杜甫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怎能不令人落泪呢!同时,“长使英雄泪满襟”中“英雄”二字又升华、超越了个人情怀,
将时间空间扩大,告诉我们落“泪”的绝不仅仅是诸葛亮和杜甫,是世世代代所有拥有远大志向却又壮志难酬的英雄们,对时局、对自身的悲愤与不平。正如《杜臆》中评价:“盖不止为诸葛悲之,而千古英雄有才无命者,皆括于此,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四)以篇通类
总结方法
教师:前面我们抓住“英雄为何落泪”进行了探讨。我们回到诗题,《蜀相》,以地名做题目,诗歌又以诸葛祠、诸葛亮为主要咏诵对象,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典型的“怀古咏史诗”,再结合杜甫做诗时的境况和他在政治上的遭遇,我们就会了解这首诗的重心应是“咏怀”。《蜀相》可以既是追思诸葛武侯,更是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以此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之情。从前面的探究,我们要学会读懂怀古咏史诗的方法:关键在于找到诗歌中的古人、古迹、古事与诗歌创作时的诗人、时代的联接点,这便是主旨诗心。


咬文嚼字
含英咀华
教师:《唐诗品汇》说“《蜀相》全首如此一字一泪矣。”
我们前面读诗歌的后两联,确有其感。那么诗歌的前两联是否也有“一字一泪”之效呢?我们试做赏析:首联中的关键字“丞”“寻”“森森”赏析
颔联中的“自”和“空”赏析总结:名家指津
方法总结PPT
打出:
杨义先生在《李杜诗学》中说:“实词与虚词有别,实词带有更多的具象性,虚词带有更多的肌理性。虚词给实词的形体,附着上某种形式,包括形体行为存在的情态、程度、格调、语气、倾向与相互关系。它的使用,
给诗歌的肌体增肌了筋脉,增加了弹性。”
教师总结: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视品读虚词或者修饰语的韵味,才能领悟真正的诗心与感动。
探究诗歌艺术特点
六、窥斑见豹领悟诗风
教师引入: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杜甫在《进雕赋表》中也以“沉郁顿挫”自称:“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
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


也。”由此,文学史上也便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甫的诗歌风格。《十八家诗钞》评价《蜀相》这首诗:“极开阖驰骤、沉郁顿挫之妙”;
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魅力极大”
可见,《蜀相》是展现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典范之作。那么,我们就透过《蜀相》这首诗,窥斑见豹,
领略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特点。从《蜀相》内容情感上体会什么是“沉郁”:
①解说概念:
“沉”即“深”,指内容情感的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郁积、含蓄。
②《蜀相》中的“沉郁”的体现教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杜甫“沉郁顿挫”
诗风的第一个特征:即内容丰厚阔大,情感郁积含蓄;从《蜀相》章法技巧上体会什么是“顿挫”:
①解说概念:顿,停顿;挫,本义为折。
②《蜀相》中的“顿挫”的体现教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杜甫“沉郁顿挫”
诗风的第二个特征:结构用笔,回环曲折。3、“沉郁顿挫”的风格魅力
Ppt:有人说“杜甫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情感力量,
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
教师总结:“沉郁之中,运以顿挫,方是词中最上乘”(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
由《蜀相》品读感知什么是
“沉郁顿挫”
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发现沉郁和顿挫合为一体,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杜诗的主要风格。《蜀相》将含蓄浓郁的“沉郁”之情寓于跌宕有致的“顿挫”之中,无疑是窥测杜诗风格的一个重要窗口,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七、课堂小结强化所学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赏读杜甫的《蜀相》这首诗,
应该有一下几个收获:
学会用“联接古今”的方法读懂“怀古咏史诗”。
学会关注品味修饰性虚词的方法,赏读诗歌的深层情感。
理解杜甫的“沉郁顿挫”诗风的表现,今后在赏读杜甫诗歌时,便可以又多了一些趣味。
强化以篇通类的意识
八、自主迁移运用提升
题目:杜甫《蜀相》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
堪称绝唱。《历代诗评注读本》也评价《蜀相》:“悲壮雄劲,此为七律正宗。”清人沈德潜说:“自古以来,咏诸葛亮诗中以杨慎《升庵诗话》所引《武侯庙》诗‘为最’”。请你对比《武侯庙》和《蜀相》,说一说你同意谁的说法?为什么?提示:可以从“内容情感,用字之妙、沉郁顿挫之美”等角度鉴赏。
强化课堂所学的迁移运用
武侯庙佚名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惭传千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诸葛亮
杜甫
才华
志向
经历
才智过人
辅佐刘氏志在天下统一
才华过人
不受重用志在匡扶社稷
结局
出师未捷抱憾而终
报国无门老而无成
英雄情感
敬服、怅惋
悲愤、不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