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24河中石兽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24河中石兽课件(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3 17:52:2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0张PPT)
河中石兽
七年级
语文
学习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观点。
3.品味文章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4.理解文章所蕴涵的生活道理。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
一、导入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号石云、观弈道人。清乾隆三十八年,受命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历时十余年编纂完成。他的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多为妖怪鬼狐故事、奇闻逸事、也有随笔杂谈等。
(一)作者简介
二、学习过程
gān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

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
zhào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
余里无迹。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fèi
xié
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yān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
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
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
niè
kǎnxué
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
zhì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
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
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臆断欤?
读出节奏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3.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读出节奏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3.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1.重难点词句释义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经过,经历
募集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
(三)细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2)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
事物的道理、规律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3)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不是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怎么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指水流
冲刷
坑洞
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
(5)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坑洞中。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主观地判断
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古今异义:
(1)阅
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例句:阅十余岁
(2)是
古义:代词
,这。今义:判断动词
例句:是非木柿
(3)物理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
例句:尔辈不能究物理
(四)速读课文,整体把握,回答下面问题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2.故事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他们各自寻找石兽的方法是什么?
僧人:
“求二石兽于水中”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
讲学家:
“求之地中”
(观点)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理由)
“众服为确论”(结果)
寻找方法: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观点)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理由)
“果得于数里外”(结果)
寺僧
考虑不周
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讲学家
空谈事理
“据理臆断”
老河兵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实事求是
根据三人寻找石兽方法我们如何理解三个人物形象?
(五)品味文章语言,深入分析人物形象
1.“求二石兽于水中”
“找二石兽于水中”
2.“竟不可得”

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品读这个句子,说一说你的发现。
4.讲学家、老河兵两人的形象主要是通过神态、语言描写来刻画的,但在相同的描写手法中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我们一起抓住这些细微的差别逐个品味。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5.讲学家:“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讲学家:“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河兵:“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6.下面两个句子很相似,只一字之差,反映出二人各自怎样的心理?
根据现代物理学知识判断,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
《阅微草堂笔记》,此书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我们不必把这则故事当作真实的事件来看。
(六)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
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
河中石兽
寺僧
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讲学家
“据理臆断”
老河兵
实事求是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质疑精神)
三、课堂小结
四、课后作业
1.梳理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语。
2.同学们对文中三个人物的认识和看法是怎样的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进行简要评价。(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