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6. 老山界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6. 老山界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3 21:2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老山界
七年级
语文
一、导入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越城岭是五岭之一,老山界是越城岭的主峰)
陆定一,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阵线杰出的领导人。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建国后,任国务院副总理。
二、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
背景介绍
长征是载入史册的不朽的伟绩。1934年冬,中央红军在突破敌人的湘江封锁线后,翻越了“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
老山界“高”:上山三十里,下山十五里。
老山界“陡”:“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
老山界“险”:有几匹(马)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二、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梳理过程
1.读准字音
攀谈(
pān

峭壁(
qiào

骨碌(
lu

咀嚼(
jué

呜咽(


督促(


灌输(
guàn

苛捐杂税



酣然入梦(hān)
不可捉摸(
zhuō


2.理解词语
满望:十分希望。
苛捐杂税:繁重的捐税。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
傍晚(“天色晚了”),到一户瑶民家攀谈;
天黑了,到山脚,登山;
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
半夜里醒来,之后又睡着了;
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
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
翻过雷公岩,继续爬山,“快要到山顶”时,“落得很远了”;
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
之后,一口气儿跑下山去。
时间的推进
空间的转移
3.朗读课文,梳理过程
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历。
阅读要求:边读边勾画出标明时间、地点的文字。
(2段)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我们偷了个空儿,跑到前面去。地势渐渐陡起来。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恰好在转弯地方发现路旁有一间房子,我们就进去歇一下。
合情合理,易于了解,如实反映,文风质朴。
(二)细读语段,把握手法
细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伏笔、照应的文段或句子。
(2段)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
(18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二)细读语段,把握手法
(二)细读语段,把握手法
(19段)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25段)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的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二)细读语段,把握手法
(9段)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24段)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为什么?
(29段)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空间转移的顺序来叙述,同时又很善于穿插,运用伏笔、照应,也更加生动。这样的伏笔、照应,既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很曲折、有吸引力,同时也写出了长征大军中一个普通个体的真实感受。
(三)品味描写,感悟情怀
文中有不少生动、细腻的描写。请同学们找出一两处精彩的描写,做一些批注。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视觉描写。准确而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透过作者的赞叹之词,又说明红军丝毫没有被这样的艰险吓倒,这里的“奇观”,不仅是眼前的壮丽景象,更是长征这一伟大业绩,是完成长征的革命队伍,是具有崇高精神品格的人。
(三)品味描写,感悟情怀
(三)品味描写,感悟情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很注意运用对比
将听觉的感觉暗暗与前面视觉的感觉相贯通
以一组极富抒情性的比喻作结
写听觉
(三)品味描写,感悟情怀
文章以记叙为主体,穿插着一些生动的描写。这些描写包含两方面的意蕴,一方面是写“物”写“事”,也就是写山势的险峻和翻山的困难,另一方面是写“人”,也就是写红军的豪迈情怀。


三、反馈评价
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从“照着习惯”和“躲”,你读出了什么?)
.
从“照着习惯”和“躲”,可看出军阀对百姓的欺压。瑶民家男主人不知道经过的队伍是红军,以为是以前那样的部队,所以躲起来。
三、反馈评价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
  拟人手法,嘲讽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关头,不去抗日,却专门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笨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等,由此更突出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四、作业
  作者说:“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课外阅读反映红军长征的文章。
  如:杨得志《大渡河畔英雄多》
    杨成武《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等。
十六字令
?
?
毛泽东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