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
下册
第六单元第21课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北冥有鱼
鹏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和重点文言词语;
2.赏析鲲鹏的形象特点,感悟庄子追求自由、淡泊名利的人生观,做一个志趣高雅的人。
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亦称《南华经》,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集,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52篇,现在仅存33篇,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其文章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辛辣、幽默、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以及艺术魅力。
你能读准吗?
鲲(
)
徙(
)
抟(
)南冥(
)
正色邪(
)
kūn
xǐ
tuán
mínɡ
yé
课堂活动一
熟读课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大鱼名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悬挂在天空的云
天然形成的水池
记载
活动二:理解文义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
翻
译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盘旋飞翔
旋风
气息,这里指风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表示选择
代大鹏
这样
翻
译
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就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3.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
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想一想,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鲲鹏是“有所恃”有所凭借和依靠的,非真正的“逍遥”和绝对的自由。无论自身再强大,也必须与自然融为一体,借助自然的力量才能实现自我的超越和精神的自由,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活动三:问题探究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南冥是天然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3.鲲鹏的形象如何?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从文中“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变化神秘莫测,奋飞气势壮美,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4.既然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请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话进行分析。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意思是说,天色湛蓝,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的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活动四:品析鉴赏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和想象。
2.结合《庄子·应帝王》一篇,简单说说庄子散文的特色。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五.归纳整理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
北冥有鱼(同“溟”,海)
一词多义
①其名为鲲
(代词,大鱼)
②其正色邪
(助词,表示选择)
其
(1)水击三千里
(2)志怪者也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古今异同
词
语
古
义
今
义
海运
野
马
是
海水运动
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哺乳动物,外形像家马,是一种珍稀动物
这样
对,正确(跟“非”相对
a.判断句:
b.倒装句:
去以六月息者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六月息者去也”)
文言句式:
南冥者,天池也(……者,……也,表判断)
《庄子》中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来阐明观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中想象手法的理解。
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在想象中进行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恃”的道理。
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课堂小结
背诵课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
解释句中红色的词。
(1)怒而飞:
(2)野马也,尘埃也:
(3)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考考你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表示选择。
2.下列句子中,红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名为鲲
化而为鸟B.鹏之背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C.化而为鸟
学而时习之D.其正色邪
其视下也
C
3.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翼若/垂天之云
B.
其翼/若/垂天之云
C.
其翼/若垂/天之云
D.
其翼若/垂天/之云
B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人物对话语气,理解论辩之趣;
2.了解庄子和惠子不同的观点和人生态度。
课堂活动一:熟读课文
1.准确断句、读准节奏,标记生词。
濠梁(
)
鲦鱼(
)
háo
tiáo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桥
这
怎么
固然
本来
完全,确定是
活动二:理解文义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顺着
你
如此如此
已经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鲦(tiáo)鱼(在河水中)游得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了!”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翻
译
梳理思路: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辩论?他们的观点和论据各是什么?
辩题
庄子是否知道“鱼乐”。
鱼
知鱼之乐
非
不
第一回合:
庄子:
我知道鱼很快乐。
惠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第二回合:
庄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鱼乐
子不知鱼
子不知我
庄子
惠子
否定
惠子:“怎么知道”:表反问
庄子:“在哪知道”:表疑问
安知
偷换概念
第三回合:
庄子: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活动三:读懂人物
1.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可以看出两个人有何不同?
惠子力辩、拘泥,重求实,对事物有一种刨根问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有灵性,崇尚美,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感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的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2.通过刚才的阅读,你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了吗?
庄子:感性,自由快乐,善于辩论。
惠子:喜欢辩论,理性
,思维逻辑性强,认真。
3.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4.作者借自己和惠子的辩论,宣扬了一种什么观点?
宣扬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5.你觉得这场辩论到底谁胜了?
五.归纳整理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固:A.固不知子矣(固然)
B.子固非鱼也(本来)
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写法上的特点:
1.精彩的论辩艺术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论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和幽默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辩论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课堂小结:
背诵课文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