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1.《庄子》二则 课件 ( 46张 )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1.《庄子》二则 课件 ( 46张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4 09:1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突然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庄周梦蝶
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庄周梦蝶
《庄子》二

北冥有鱼
课文学习重点
 ①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②了解庄子想像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③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④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文言句式。
庄子画像
庄子,名周,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
《逍遥游》简介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ū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冥,通“溟”,海。
大鱼
传说中的大鸟。
名字
变化
成为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用力鼓动翅膀
悬挂
海水运动
迁徙
天然形成的池子

翅膀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
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
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记载
击水,拍打水面
盘旋飞翔
往上
旋风
气息,此处指风
怪异的事情

离开
凭借
用于主谓之间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
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空中游尘。
深蓝色
向下俯视
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表示选择,是……,还是……
尽头
罢了
真正的颜色
文章结构
第1层:描述鲲鹏形象
形体硕大无比
变化神奇莫测
奋飞气势壮美
第2层: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归纳第一部分大意如下: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待,依靠),都是没有绝对自由。

一、重点词语积累
1.
重点实词
(1)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徙:

(3)水击三千里
击: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

(5)去以六月息者也
去:

(6)亦若是则已矣
已:

知识梳理
悬挂
迁移
拍打
盘旋飞翔
离开
罢了
2.
通假字
(1)北冥有鱼

,
意思



3.
古今异义
(1)怒而飞
古义:
,今义: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
,今义:
(3)天池也
古义:
,今义:
(4)野马也
古义:
今义:
用力鼓动翅膀
生气,发怒
海上运动
泛指海上运输
天然形成的水池
高山湖泊名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野生的马
4.
词类活用
(1)方位名词作状语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原意为
,在文中意思为

(2)形容词作名词
志怪者也
原意为
,在文中意思为

方位名词
向上
奇怪
怪异的事物
5.
一词多义
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大风
名词,气息
二、关键句子翻译
1.《齐谐》者,志怪者也。
《齐谐》是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
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当它振翅奋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振翅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它乘着旋风环绕而上,一直冲上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才能离开。
文本探究:
1.“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
鲲鹏展翅高飞,必须有所倚,旨在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文本探究:
2.文中引用《齐谐》的话有什么作用?
借《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对鹏的描写是真实可信的。
文本探究:
3.“野马”
“尘埃”的运动依靠的是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恃”(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
“野马”
“尘埃”也好,看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文本探究:
4.“天之苍苍……亦若是则已矣。”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本句可译为“天色深蓝,这是它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意思是鹏鸟飞在天空看地面,和人们仰视天空看到的是一样的,都不能看到“正色”,人和大鹏对“正色”的认识,都“有所恃”,都受到距离的限制,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之境。
文本探究:
5.“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鹏鸟展翅高飞,威力无比,气势宏大,搏击于天空,启示人们要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勇于搏击,敢于追求。
文本探究:
6.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生动传神,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3.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解析】文章借鲲鹏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来说明万物有所待的道理。借用寓言故事把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
【答案】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寓意)
【答案】示例一:我敬佩鲲鹏,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横大海,就像范仲淹、诸葛亮、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示例二:我不敬佩,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4.
你敬佩鲲鹏吗?谈谈你的理由。
【解析】要求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并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简要的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中心思想:
“逍遥游”的含义是无依无靠,无所羁绊,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在本文中,作者借大鹏乘风翱翔,雾气、尘埃等漂浮的现象,说明作为形体的生命,是没有绝对自由的,也不可能有;而人的精神,是应该绝对自由的,表达了作者对精神自由地追求。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现实意义:
作者在文中表明自己的观点:世间万物都是由所凭依的,是不自由的。就连宏大的鲲鹏也不例外,这就让我们意识到,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遵守法纪,懂得自律的人,才会有自由的空间和生活。
课文鉴赏要点
  ①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③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惠子(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姓惠,名施,战国中期宋国商丘(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文哲大师庄子的至交好友。
人物简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
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
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
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怎么
固然
本来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
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
知之濠上也。”
追溯

如此如此
已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怎样的辩论?他们的观点和论据各是什么?
辩题:庄子能否知道“鱼乐”。
庄子观点:我知道鱼很快乐。
庄子论据一: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论据二:你说“你哪里知道鱼乐”时,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儿快乐,还问我,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惠子观点: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论据:我不是你,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
这场辩论谁输了?
从故事本身看,庄子占了上风
从逻辑看:惠子是胜者
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只是他没找准方向。
驶向胜利的彼岸
1.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问题探究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到了濠水时才感到鱼的快乐,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的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
(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3、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气质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庄子与惠子游与濠梁
惠子
庄子
求真
拘泥
快乐自由
力辩
巧辩
尚美
超然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一
想象奇幻。
第二
构思巧妙。
第三
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
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1)
,使匠石斫之(2)
。匠石运斤成风(3)
,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4)
。宋元君闻之(5)
,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6)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
注释]
(1)郢:楚国的国都。郢人,是位泥水匠人。
垩(è):白灰。漫:涂。
(2)匠石:人名,木匠。
祈(zhuó
):砍。
(3)斤:斧。
(4)失容:失色。
(5)宋元君:宋国的国君。
(6)质,质对,对象。
徐无鬼(节选)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