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03 09:0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汉



天安门前的两个华表,好多人都以为这是国家的象征。其实不然,华表古代称为诽木、谤木。在众人议事的地方竖一块木头,木头上面要放一块横的板。在华表的横板上面是可以写字的:对某人有什么意见,国家应该如何治理等。实际上它最早是起监察作用的。但是到秦汉以后,华表被从议事的地方搬到宫廷里去了,这样它的作用消失了。到宋以后,华表从宫廷里面又搬到宫廷外面去,一直沿袭到现在。
华表变迁反映什么趋势?
除监察制度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又有什么变化
目录
CONTENTS
皇帝制度
皇帝制度
默读教材“法令出一”,完成左边问题
一、法令出一(皇帝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创立:
2.特点:
4.发展原则:
3.弊端:
秦始皇
①有独断性、随意性;
②不利国家决策,国家、政治成为一人的
维护皇权、服务皇帝
6.实质:
君主专制
5.君臣关系实质:
“主子”与“奴才”
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
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
丞相权重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
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
身家性命也难保。
皇帝的苦恼主要有哪些方面?
相权过重;选官问题;监察官吏问题;地方管理问题。
帝王与宰相,是中国古代高层权力关系的主角;君权与相权,是中国古代高层权力冲突的核心。历史上有明君贤相相互协作,共同开创盛世局面;当然也有皇帝与宰相之间矛盾重重的时候。
1.
秦朝三公九卿制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是帝王的政治助手。
2.
汉朝
中朝人员:私臣、宦官、外戚
基本原则:以内制外
措施:
①频繁更换丞相;
②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相;
③设立“中朝”(内朝)对抗“外朝”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3.
隋唐
①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后来,凡参加……
群相制,委员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政事堂(议政)
(执行)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礼仪、科举
军政
刑狱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草拟)
(审核)
尚书省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户籍、土地、赋税
政事堂
意义:(1)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3)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特点:相权三分、职权分明、节制君权
活学活用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怎样的呢?
参考答案:
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4.
宋代二府三司制
设中书门下,长官“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
设枢密院管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
设三司使管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
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
宋朝:二府三司制
评价:
(二府)
宋代中央官制:
唐代中央官制:
比较唐宋两代丞相权力的变化?宋代官制有什么影响?
1.相权进一步被分割,地位下降,从而加强了君主专制;
2.相互牵制,避免宰相独裁,提高决策科学性;
3.导致机构臃肿,增加财政负担,降低行政效率。
5.元代:
大都沿用宋制
一省两院制(宣政院)
中书省
(行政)
皇帝
枢密院
(军事)
御史台
(监察)
秦:三公九卿制
汉:中外朝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制
元:沿用宋制
纵观汉至元,君权和相权的发展总趋势是怎样的?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相权日益削弱(皇权日益加强)。
在中央设丞相,实质是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
相权很大
设中朝(内朝,决策机构)抗外朝(执行机构)
相权一分为二
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制
(门下省设三省宰相共同议政场所——政事堂)
二府
三司制
行政:中书门下(政事堂),宰相为同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
军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
财政:三司,长官为三司使
相权进一步分割
中书省,长官行相权
相权很大
废丞相制
相权废除
秦、
汉初
汉武帝
隋唐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削弱相权?
①防范丞相擅权威胁皇权(皇权与相权矛盾加剧);
②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③弥补政事繁多而相才不足。
通过前面的中央官制,中国古代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
1.起用身边亲信近臣,成立决策核心。
2.令多人共行“宰相”,相互牵制。
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秦朝
唐朝
宋朝

汉朝
宋朝
元朝
特点:逐渐制度化
、专职化、体系化、约下不约上。
监察:刺史制度
刺史职级仅为六百石官,秩位不高,但是出刺时却是作为朝廷的正式代表,可以监察二千石的地方官僚和王国相,也可以监督诸王。刺史的职权虽重,却不直接处理地方行政事务。由此体现了小大相互制约、内外相互协调
刺史职责: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王
刺史特点:位低权重
评价:1、前期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后期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导致国家分裂
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十三州部)
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
世卿世禄:血缘
科举取士:才能
九品中正:门第
军功授爵:军功
察举征辟:孝廉
建立选官制度目的:吸纳人才充实官僚队伍,保证官僚队伍的素质和执政水平,巩固统治。
世官制
(世卿世禄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九品官人法)
科举制
隋唐~
1905年
魏晋南
北朝
血缘
德才
门第
(出身;
家世)
考试成绩
(学识;
才能)
奴隶主贵族垄断官源,不利选拔真正人才
①有封闭性;②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不利选拔真正人才
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不利选拔真正人才
利: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行政效率;③促成重学风气;④相对公开、公平、公正。
弊:
①考试科目、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束缚思想,不利真正人才培养、科技发展;
②实质是为皇权服务。

选官制度
时代
选官制
选才标准


先秦
汉武
帝时
2)从方式看:由举荐到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1)从标准看:由门第到才学,趋向公开公平
3)从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4)从范围看:由贵族到平民,范围不断扩大
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
1)钻营请托,结党营私,任人唯亲
2)选拔权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
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九品中正制图
九品中正
东汉末,曹操当政,提倡“唯才是举”。曹丕采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
“中正”,世族豪门担任,将当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
魏晋南北朝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标准:门第
评价: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后来就造成世家大族垄断仕途,门阀选官扼杀真正的人才,最终走向没落
科举制
科举制实行的背景:
①士族腐朽,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
②庶族地主兴起,参与政权
唐太宗:进士科
第一名称状元。
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主要内容
科举制不断完善。
强化殿试,严格考试,
由皇帝亲策,“天子门生”
进一步形成规范的
考试制度。更加注重
考试公平。八股取士。
科举制发展历程
科举制废除

古代地方制度
阅读教材,归纳秦、汉、唐、宋的地方行政区划。
五、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行政区划、行管制度的演变)
趋势:
中央权力加强,
地方权力削弱;


地方行政机构

郡、县
汉初
郡、县(另有侯国、王国)
东汉
州、郡、县

道、州、县

路、州、县

省、路、府、州、县
台湾:澎湖巡检司
元朝行中书省(行省、省)的创立
1.设置
①全国设10行省
②中书省直辖“腹里”(冀、晋、鲁、蒙等部分地区)
③宣政院辖区:藏和川、青部分地区
④省下行政区:路、府、州、县
2.行省受中央节制
①民政——中书省
②军政——枢密院
③定期觐见制
④监察制
⑤省官互迁制
(行省与中央的关系

3.行省设置的意义:
(1)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2)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3)行省成为我国地方上的行政机构沿用至今,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总:专制集权制度确立、不断发展。
(1)皇权至上,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分割、削弱。
(2)中央不断加强控制地方。
(3)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
(4)重视监察制度,专制制度决定效能有限。
从秦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本课总结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三条主线:(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地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官吏)选拔和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三个创新: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度(地方行省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
四个阶段:秦朝确立,汉代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选择练习:
1、下列言论不符合中国皇帝制度的是
A、“溥天之下,莫非忘土;率土之滨,莫非忘臣”
B、“法令出一”
C、
“别黑白而定一尊”
D、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2、下列官制或制度的变革直接有利于皇权加强的是:①西汉中朝的形成②西汉外朝的形成③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完善④宋朝增设副宰相“参知政事”⑤元朝行省制度的形成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④
3、首创于隋朝的科举制,其主要进步意义在于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的抑制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A
D
A
本课到此结束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