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马说》(1)
学科
语文
学段:
初中
年级
八年级
教材
书名:《语文》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通过多种方式诵读,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重点
多种方式诵读,疏通文意,体会语气。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由古代指称马的汉字,引出韩愈笔下的马。
感受中国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引起学生对《马说》的兴趣。
初读
正字音、明节奏
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标注字音;
教师领读,明确节奏。
在多种方式诵读中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培养文言语感。
再读
解文意
分段分层次阅读,解析重点字词,归纳各段段意,把握全文大意;
积累重点字词和句式。
疏通文言语句,进行必要的积累,为理解文意做准备。
品读
寻深意
提问: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结合课本注释,补充资料,知人论世。
提问:
(1)韩愈写《马说》,只是为千里马鸣不平吗?
(2)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文中分别寓指什么?
翻译重点句子,体会语气特点,体悟韩愈为何有此感叹。
在了解韩愈身世和本文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
小结
说马说己,说人说世。
不平则鸣,心忧天下。
总结本课重点,深化内容理解。
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马说》(2)
学科
语文
学段:
初中
年级
八年级
教材
书名:《语文》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说理技巧。
品析语言,理解本文中虚词在传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说理技巧。
教学难点
品析语言,理解本文中虚词在传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复习导入:回忆上节课主要内容,共读文章。
复习第一课时内容,温故知新。
理思路
观写法
以“韩如潮”为切入点,体会本文写作特点。
听读,回顾各段内容,回忆:这篇“说”中表达作者核心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
思考: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韩愈是如何行文的?
思考:文章每段都写到了千里马的遭遇及其原因,这是为什么呢?韩愈又是怎样来写的呢?
带领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感受《马说》说理层层递进、结构“如潮”的特点。
品语言
析文字
默读文章,思考:这篇短文仅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通过删词(换词)的方式,反复朗读(句子、段落、全文)体会本文中虚词(不、也、而、其)对传情达意的作用。
品析语言文字,体会《马说》遣词造句“如潮”的特点。
回归情感观点
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再度品味作者的感情。
引导学生真切感受文章的根本力量来源于蕴藏在文字内部的真情实感。
思考探究
有人认为“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过分夸大了伯乐的作用,而且不符合客观规律,人成才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内因,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什么看法?
当今社会,“千里马”一定要遇上“伯乐”才能实现自我吗?
假如你是一匹“千里马”,但没有“伯乐”赏识你,除了像韩愈一样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外,还有哪些更好的做法?
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力图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小结
内尽人事,外顺天命。
无志难成千里马,有翼敢为九天鹰。
为思考讨论作结,提升思考深度。(共76张PPT)
马说(1)
初二年级
语文
由“马”说起
与马有关的那些汉字:
骄(jiāo):六尺高的马。
騋(lái):七尺高的马。
駥(rónɡ):八尺高的马。
由“马”说起
驹(jū):两岁以下的马。
騑(fēi
):三岁的马。
駣(táo):三四岁的马
由“马”说起
馰(dí):额白色的马。
骧(xiānɡ):后右蹄白色的马。
馵(zhù):后左脚白色的马。
騱(xí):前脚全白的马。
騚(qián):四蹄全白的马。
……
初读正字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ɡ)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二读明节奏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
/或尽粟(sù)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再读解文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祗:同“衹(只)”,只、仅。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槽枥:马槽。
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本义:两个或几个物体合并成一个。
引申义:一并、一同。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祗:同“衹(只)”,只、仅。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槽枥:马槽。
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文意梳理
文意梳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亮明观点(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
+
陈述事实(千里马的遭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一食:吃一次。
或:有时。
食:同“饲”,喂。
见:同“现”。
且:犹,尚且。
等:相等。
屋顶——集
+
古代盛黍稷的器皿
集众米而成食也。
进食
?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一食:吃一次。
或:有时。
食:同“饲”,喂。
见:同“现”。
且:犹,尚且。
等:相等。
竹简
+
“寺,官曹之等平也。”
古代官署里竹简整齐
相等
?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一食:吃一次。
或:有时。
食:同“饲”,喂。
见:同“现”。
且:犹,尚且。
等:相等。
文意梳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摆现象
写遭遇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和惨状。)
文意梳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策:马鞭,这里是动词,指用马鞭驱赶。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临:面对。
众物并列
+
从人,从臣(眼睛向下注视)
向下俯视众物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策:马鞭,这里是动词,指用马鞭驱赶。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临:面对。
文意梳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点实质
(根本原因——不知马)
文意梳理
重点字词
祗:同“衹(只)”,只、仅。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槽枥:马槽。
或:有时。
见:同“现”。
临:面对。
一词多义
一食:吃。
食马者:同“饲”,喂。
策之不以其道: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执策而临之:马鞭。
重点句式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思考: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其真不知马也”
悲愤、悲哀
品读寻深意
解读知韩愈
《杂说》四篇之一
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科举考试,三次方中;
“博学宏词科”,屡屡受挫;
三次上书宰相,求取功名;
“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唐之古文,自韩愈始。”——苏轼
解读知韩愈
思考:千里马、伯乐和食马者在文中分别寓指什么?
品读寻深意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才爱才惜才之人
食马者:昏庸无知又自以为是的统治者或上层阶级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陈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
想要和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转折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感叹
诘问
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认识(识得)千里马啊!
(1)《马说》说马说己,亦说人说世。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
为底层知识分子代言,表现时代,纵贯历史。
(2)非为“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惨状而鸣,更为“心忧天下”而鸣。
“光谓韩子以三书抵宰相求官,……如市贾然,
以求朝夕刍犬仆赁之资,
又好悦人以铭志而受其金。观其文,
知其志,
其汲汲于富贵,
戚戚于贫贱如此,
彼又乌知颜子之所为哉?”——司马光
“学本是修德,
有德然后有言,
退之却倒学了。”
——程颐
(2)非为“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惨状而鸣,更为“心忧天下”而鸣。
“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书亟(qì)上,足数(shuò)及门,而不知止焉。”
——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小结
说马说己,说人说世。
不平则鸣,心忧天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2)
初二年级
语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如潮,苏如海”
“韩如潮,苏如海”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唐宋八大家”之首
“文章巨公”
“百代文宗”
文风影响
文章气势
从“潮”的外在形态来看,纵向跌宕起伏,横向奔放不羁,拉枯摧朽,难以阻挡,充满了气势之美。
这种美表现在文章的结构上是什么样的呢?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中表达作者核心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
《马说》中表达作者核心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中表达作者核心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为了印证开篇的这一核心观点,韩愈是如何行文的?
《马说》中表达作者核心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为了印证开篇的这一核心观点,韩愈是如何行文的?
亮明观点——摆出事实——点明实质
用原文的句子回答以下问题——
第一段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是:
千里马有此遭遇的原因是:
用原文的句子回答以下问题——
第一段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千里马有此遭遇的原因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不以称
第二段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是:
千里马有此遭遇的原因是:
第二段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千里马有此遭遇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外见
第三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具体表现是:
第三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也”。
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不为知
不以称
不为知
不外见
层层递进
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韩愈是如何遣词造句的?
这篇短文仅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这篇短文仅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1)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2)暗称。如“故虽有名马”“马之千里者”。
(3)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不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不知马也”
见悲叹
见惨境
见命运
也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
“其真不知马也!”
“其真不知马!”
悲叹
不平
惋惜
而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表顺承
表转折
其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真无马耶?盖真不知马也!”
加强反诘语气
加强肯定语气
表示不确定的推测语气
逻辑论证先声夺人
结构句式层层深入
遣词造句极尽考究
字里行间蕴藏真情实感
“人们都知道,韩愈‘以文为诗’,而不知他也会‘以诗为文’,作论说文而具有诗性、抒情性。《马说》就是一个雄辩的证明。”
——吴小如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思考探究
有人认为“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过分夸大了伯乐的作用,而且不符合客观规律,人成才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内因,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什么看法?
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1.
反对这种说法,支持韩愈的理由:
2.
支持这种说法,反对韩愈的理由:
3.
辩证地看待双方观点:
思考探究
当今社会,“千里马”一定要遇上“伯乐”才能实现自我吗?
思考探究
假如你是一匹“千里马”,但没有“伯乐”赏识你,除了像韩愈一样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外,还有哪些更好的做法?
一是毛遂自荐,自己主动去寻找伯乐;
二是等待机会,在等待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行胜于言
小结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尽心下》
内尽人事,外顺天命。
无志难成千里马,有翼敢为九天鹰。